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茶文化形成于唐朝,發(fā)展與宋朝。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一起來看看。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1)煎茶道形成與流行
中國茶道的最初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陸羽《茶經(jīng)》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礎(chǔ)。“茶道”首見于陸羽的至交、詩人、茶人釋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楚人陸鴻漸為《茶論》,……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紀(jì)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廣泛流行于九世紀(jì)的中晚唐,并遠(yuǎn)傳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
(2)茶文學(xué)興盛
大唐是文學(xué)繁榮時期,同時也是飲茶習(xí)俗普及和流行的時期,茶與文學(xué)結(jié)緣,造成茶文學(xué)的興盛。唐代茶文學(xué)的成就主要在詩,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詩人都寫有茶詩,許多則是膾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yīng)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無不撰有茶詩。尤其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更是千古絕唱,為古今茶詩第一,“盧仝七碗”成為茶文學(xué)的經(jīng)典。
(3)茶書的創(chuàng)著
茶書的撰著肇始于唐,現(xiàn)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陸羽《茶經(jīng)》、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廙《十六湯品》、毛文錫《茶譜》。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溫庭筠《采茶錄》。
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奠定了中國古典茶學(xué)的基本構(gòu)架,創(chuàng)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茶學(xué)體系,它是茶葉百科全書,是茶學(xué)、茶藝、茶道的完美結(jié)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繪畫、書法的出現(xiàn),茶館也在中唐產(chǎn)生,茶具獨立發(fā)展,越窯、邢窯南北輝映。唐代文化發(fā)達(dá),宗教興盛,特別是陸羽《茶經(jīng)》的問世,終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1)點茶道形成與流行
點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兩宋時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宋徽宗《大觀茶論》序曰:“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尤團鳳餅,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廢俱興,海內(nèi)晏然,垂拱密勿,幸致無為??N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而天下之士,勵志清白,兢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雖下士于此時,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宋徽宗以帝王的身份,撰著茶書,倡導(dǎo)茶道,有力地推動了點茶道的廣泛流行。點茶道遠(yuǎn)傳朝鮮和日本,是高麗茶禮和日本抹茶道的源頭。
(2)茶文學(xué)繁榮
茶文學(xué)興于唐而盛于宋。茶詩方面,梅堯臣、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澈、黃庭堅、秦觀、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佳作迭起。陸游就有茶詩三百篇,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可以和盧仝“七碗茶歌”媲美,蘇軾茶詩更是意境深遠(yuǎn)。茶文方面,有梅堯臣《南有佳茗賦》、吳淑《茶賦》、黃庭堅《煎茶賦》,而蘇軾《葉嘉傳》更是寫茶的奇文。茶詞是宋人的獨創(chuàng),蘇軾、黃庭堅、秦觀均有傳世名篇。
(3)茶書的撰著
現(xiàn)存宋代茶書有陶榖《荈茗錄》、周絳《補茶經(jīng)》、葉清臣《述煮茶小品》、蔡襄《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沈括《本朝茶法》、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桑茹芝《續(xù)茶譜》、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共十二種。其中十一種撰于北宋,唯《茶具圖贊》撰于南宋末年。周絳《補茶經(jīng)》、桑茹芝《續(xù)茶譜》屬于輯佚。
此外,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均有茶事書法傳世,趙佶《文會圖》、劉松年《攆茶圖》、遼墓茶道壁畫反映點茶道的風(fēng)行。都城汴梁、臨安的茶館盛極一時,建窯黑釉盞風(fēng)行天下,并流傳日本。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華茶文化的第二個高峰。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泡茶方法
【擇茶】
煮茶時,多選擇黑茶、熟普洱茶、老白茶、陳年生茶等茶品,這些茶品或是藉由工藝制程,或是經(jīng)過時光的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澀寒涼,茶性趨于溫?zé)帷4祟惒杵放胫蠛蟛粫蜻^于苦澀而難于下口,而溫?zé)岬牟栊杂脕眚?qū)寒又再適合不過。
除了直接烹煮干茶,還可以燉煮茶品沖泡后的茶根,此法多用于老茶,可讓沖泡時未能釋放的精華充分析出,如此方對得起老茶歷經(jīng)的歲月。
【烹煮】
煮茶法使用的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chǔ)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因煮茶不若泡茶般要求嚴(yán)格,若是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是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茶葉可直接投入壺中,也可加入茶包袋中烹煮,這樣更便于事畢后的清理。需注意的是若使用茶包袋,請盡量使用尺碼較大的型號,這樣茶葉在茶包袋中有充分舒展的空間,如此茶湯的湯感更佳。
【煲煮時間】
推薦60-120分鐘,如此茶湯方可達(dá)致渾厚溫潤的品質(zhì)。烹煮后的茶湯注入公道杯即可分杯品飲,同時爐具可保持小火加熱保溫。
若是茶湯過于濃郁,可于壺中加入適量清水燒開,如此調(diào)節(jié)至符合個人品飲習(xí)慣的濃度即可,自是別有一番樂趣。
《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其實煮茶也是一樣,就拿做菜打個例子,再好的物料,如果廚師不行,那也是做不出好菜的。至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話題不在這里贅述。我這里要說的是相同的物料,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一定是有品級之分的。同樣,煮茶也一樣,同樣的茶,同樣的流程,茶道師的級別不同、心態(tài)不同、體態(tài)不同,煮出來的茶也是不一樣。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歷史
盡管茶葉在周代就已經(jīng)大量種植,但在漢代以前,茶葉是被當(dāng)做一種蔬菜,跟蔥、姜、橘皮等煮到一起來吃的,王建榮表示,這是茶葉的蒸煮羹飲時期,真正飲用是從魏晉南北朝才開始的。而茶文化的興盛,則要到唐代。
唐代人講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餅,當(dāng)時已經(jīng)細(xì)分為七道工序——采、蒸、搗、拍、焙、穿、封。具體的做法是:采摘新鮮的茶葉,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來封存。
煮茶的時候,要把團餅茶拿出來,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篩過,符合標(biāo)準(zhǔn)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備用。唐人是用釜來煮茶的,先在釜中裝適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時候,加點鹽;到二沸的時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邊,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繼續(xù)煮;三沸的時候,再把舀出來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華”,這時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窯的青瓷茶盞或邢窯的白瓷茶盞盛裝。王建榮表示,這其中最關(guān)鍵的是沸騰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見氣泡的大小,一沸“如魚目微有聲”,二沸“如涌泉連珠”,氣泡一個個連起來了;三沸為“騰波鼓浪”。
到了宋代,茶道的藝術(shù)化就更臻巔峰了,發(fā)展出了高技術(shù)含量的點茶法。雖然還是團餅茶,還要烤軟、碾碎、篩過,但點茶時不用釜了,而是用銀瓶或瓷瓶來煮水,茶放在黑釉盞中,水煮好后,通過瓶子點到盞中,同時另一只手用茶筅不停地進(jìn)行攪拌。按照宋徽宗《大觀茶論》中記載,點茶注水的次數(shù)要達(dá)到六至七次,每一次注水的量、角度、方向都有不同要求。煮水的過程也講究三沸,但因為瓶口很小,看不到氣泡,只能憑其聲音來辨別,所以一沸為“砌蟲萬蟬”,聽起來好像墻角的蟲兒叫、樹上的蟬兒鳴;二沸為“千車?yán)d”,好像很多車子拉著重物駛過來了;三沸為“松風(fēng)澗水”,好像風(fēng)兒吹過松林,山澗流水潺潺。
由此,還發(fā)展出了斗茶法:一斗誰的茶好;二斗誰的點茶技術(shù)高。王建榮說:“斗茶也分階段,第一階段斗香斗味,比的是茶本身的香氣和滋味;第二階段斗色斗浮,比的是茶的顏色和浮起來的湯花情況。湯花有三好:一是越白越好;二是越厚越好;三是停留的時間越長越好,在詩詞里面形容為‘燦若積雪’。因此,宋代時候黑釉盞比較流行,盞身的黑可以反襯出湯花的白,同時,由于黑釉盞比較厚,更能保溫,可以讓湯花停留的時間長一些。”可見,宋代的點茶、斗茶,簡直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的行為藝術(shù)了。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