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
世界上的蛇種類很多,大多人們在無法知道是否具備毒性的時候就只能依靠體型來衡量蛇的威脅性,那么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多大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文章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于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正如所有爬行類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 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 身體細長,四肢退化,無可活動的眼瞼,無耳孔,無四肢,無前肢帶,身體表面覆蓋有鱗。 部分有毒,但大多數(shù)無毒。另外“十二生肖”中也有“蛇”這一屬相。 世界上所有的蛇都是食肉的,目前已知有史以來最大的蛇是泰坦蟒,長15米,重1噸以上?,F(xiàn)存已知最大的蛇是森蚺,長度可達6米,100千克,最小的是卡拉細盲蛇,僅長11厘米。
為了環(huán)境和您的健康,請不要使用任何野生蛇類制品包括食用&泡酒 (有寄生蟲如裂頭蚴和病菌,高溫/酒精都難滅),或傷害它們?,F(xiàn)在有很多人捉到蛇絕不會放掉,任憑如何勸解也不聽,不是吃肉泡酒就是“值多少錢”,或者還有打蛇裝英雄的,其實,中國蛇類越來越少,需要大家合力保護。
而且,人們對蛇類認知度不高,甚至一些專家,教授,媒體也難免錯誤宣傳或夸大其詞。比如眼鏡王蛇和黑曼巴被神化,很多資料也過分吹噓,就包括百度本身也有一些不妥之處,而且有很多偏見和誤解,把無毒的黑白王蛇說成銀環(huán)蛇。所以,大家還是要適當了解蛇類,人類對蛇的恐懼,來源于無知,以及幾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
蛇屬于爬行綱有鱗目蛇亞目。又有蛇、虺、螣、蚺、蜧、蜦、 長蟲等別稱,根據(jù)品種也會有蝮、蚺、蟒、蝰等近義稱呼,屬于 有鱗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身體表面覆蓋鱗片,蛇雖細長卻是 脊椎動物。大部分是陸生,也有半樹棲、半水棲和水棲的,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及新西蘭、 愛爾蘭等島嶼之外的世界各地。以鼠、蛙、昆蟲等為食。
按現(xiàn)行分類系統(tǒng),可分為 3亞目、11科。
①盲蛇亞目(Scolecophidia)分盲蛇科、異鱗蛇科和細盲蛇科。
②原蛇亞目(Henophidia)分蟒科、筒蛇科、針尾蛇科、內(nèi)鱗蛇科和瘰鱗蛇科。
?、坌律邅喣?Caonophidia)分游蛇科(有多個亞科)、眼鏡蛇科(有眼鏡蛇亞科、扁尾蛇亞科和 海蛇亞科)和蝰科(有 白頭蝰亞科、蝰亞科和蝮亞科)。除游蛇科的大部分外,此亞目都是毒蛇。
一般分無毒蛇和有毒蛇。【毒蛇的頭一般是三角形的,無毒蛇圓形】這種觀念是大錯特錯的,如金環(huán)蛇(國內(nèi)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海南和云南)、銀環(huán)蛇(國內(nèi)主要分布在華中、華南、西南地區(qū)和臺灣)、曼巴蛇屬的四種曼巴蛇等,它們頭部為與無毒蛇相似的橢圓形,不過卻是劇毒蛇;同樣無毒蛇中也有的蛇擁有毒蛇一般的三角形頭部,如頸棱蛇(國內(nèi)主要分布在河南及長江中下游各省區(qū));在面對不認識的蛇類時要格外謹慎,不可掉以輕心。蛇的種類很多,遍布全世界,熱帶最多。中國境內(nèi)的毒蛇有莽山原矛頭蝮、 尖吻蝮、 竹葉青、舟山/孟加拉 眼鏡蛇等;無毒蛇有原錦蛇屬以及被分化出來的蛇、蟒蚺等。
蛇“怕”雄黃
雄黃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稱,又稱作石黃、黃金石、雞冠石,通常為橘黃色粒狀固體或橙黃色。關(guān)于蛇怕雄黃這一說法,其實是不正確的。經(jīng)多次實驗表明,蛇并不是害怕雄黃,只是不喜歡雄黃以及用雄黃制成的一些物品散發(fā)的刺激性氣味,例如雄黃酒等。
包括一個現(xiàn)在生活在英格蘭南部的古老蛇類在內(nèi)的四個新種,將蛇類的已知近親比之前認為的時間向前推了幾乎7000萬年。
一個來自美國、兩個來自英格蘭、還有一個來自葡萄牙的蛇類新物種,是在對一些幾十年前收集但隨后被扔到博物館抽屜里的化石碎片的最新分析中被辨認出來的。這些化石要追溯到1.67億年前~1.43億年前。此前,已知最古老的蛇類化石大約有1億年的歷史。
研究人員表示,由于掩埋上述化石的沉積物分布在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中,很有可能這些蛇類(圖為其中一個種類的概念圖)居住在不同的棲息地。2015年1月27日,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雜志網(wǎng)絡(luò)版上報道稱,這些化石展示出了蛇類的所有特征,尤其是蛇的頭部,這些化石包括了來自所有四個物種的牙齒、頭骨或頜碎片以及其中兩個物種的脊椎。
研究人員同時表示,這些化石非常零碎,以至于無法弄清這些蛇有多長或者它們的形態(tài)是怎樣的。事實上,來自其中一個新種的某些椎骨顯示,該蛇類擁有后肢。四個新物種的廣泛分布以及由此推測出的生態(tài)多樣性表明,最早的蛇類可能是在2.4億年前~2.2億年前進化而成的(大約是超大陸——盤古大陸正在破裂的時候),而這個時間有可能更早。
蛇的行走千姿百態(tài),或直線行走或蜿蜒曲折而前進,這是由蛇的結(jié)構(gòu)所決定的。蛇全身分頭、軀干及尾三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為頸部,界限不很明顯,軀干與尾部以泄殖 肛孔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遮蓋,有保護膚體的作用。蛇分為有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頭部一般呈圓錐狀,前端細而后端粗;有毒蛇呈三角形狀;蛇的軀干部呈長筒狀;蛇的尾部為肛門以后的部位。
蛇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為: 皮膚系統(tǒng)、 骨骼系統(tǒng)、肌肉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泄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覺器官和染色體等十大部分。蛇的呼吸:蛇的呼吸器官為肺。
蛇類無瞬膜、淚腺和活動性眼瞼;無鼓膜,鼓室萎縮,耳咽管消失;內(nèi)耳的卵圓窗和方骨之間由耳柱骨相接;無顳窩(但它是雙顳窩類的后代,蛇顱骨由于大量膜骨退化或消失,已無雙顳窩的痕跡);帶骨和胸骨退化;椎體前凹型;除寰椎和尾椎外,其余椎骨都附有可動肋骨;成對的內(nèi)臟器官因體形影響,使其左右對稱變?yōu)榍昂蠼诲e或只保留一側(cè)(蟒蛇有成對的肺);無膀胱
蛇是爬行動物,是由于它有特殊的運動方式:一種是蜿蜒運動,所有的蛇都能以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體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狀彎曲,使彎曲處的后邊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體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平滑的玻璃板上,那它就寸步難行,無法以這種方式爬行了,當然,不必因此為蛇擔憂,因為在自然界是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的。第二種是履帶式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動,肋骨與腹鱗之間有肋 皮肌相連。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便向前移動,這就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即稍稍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著地面那樣,但這時只是腹鱗動而蛇身沒有動,接著肋皮肌放松,腹鱗的后緣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體推向前方,這種運動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樣。第三種方式是伸縮運動,蛇身前部抬起,盡力前伸,接觸到支持的物體時,蛇身后部即跟著縮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縮向前去,這樣交替伸縮,蛇就能不斷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較緩慢的蛇,如 鉛色水蛇等,在受到驚動時,蛇身會很快地連續(xù)伸縮,加快爬行的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另外蛇是有聽覺的,只不過它們的聽覺器官——也就是耳朵的結(jié)構(gòu)十分簡單,只有內(nèi)耳,沒有外耳及 鼓膜結(jié)構(gòu),所以聽覺是十分遲鈍的。
分辨蛇的雌雄最簡單的辦法是看尾巴,即“雄長雌短”;科學的方法是看它的交接器,雌蛇的交接器就是它的泄殖肛腔,沒有特殊構(gòu)造,雄蛇的交接器則是一對袋狀的半陰莖(又稱雙鞭),位于尾基內(nèi)部,其形狀樣子也有差異。交配時,袋的內(nèi)面翻出體外,乍看像一朵盛開的花。交配時,半陰莖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進行 體內(nèi)受精,但每次交配只使用一側(cè)的半陰莖。在 繁殖季節(jié)內(nèi),一條雄蛇可先后和幾條雌蛇交配,但雌蛇只交配一次。
世界上已知最大的蛇---“土著蛇”
印度尼西亞一家小公園展出了一條非常罕見的蛇,身長14.8 5米,體重447公斤,這是近100年來人類所發(fā)現(xiàn)的最長最大的蛇,也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長的蛇。 這條大蛇是在印尼西部蘇門答臘島的一個原始森林中被發(fā)現(xiàn)的,當?shù)厝藢⑺东@后賣給了公園,公園的管理人員將這條大蛇取名為“桂花”。雖然名字聽起來比較溫柔,但據(jù)說“桂花”的大口一旦張開非常嚇人,可以很輕松地吞下整整一個人。印尼的國家科學研究所、農(nóng)業(yè)研究所等學術(shù)機構(gòu)都對這條蛇進行了檢驗,確認了其身長、體重以及品種。很多動物學家都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這么長的蛇。 據(jù)說,要制服這么大的蛇,至少需要8到10個壯年男子。此前,吉尼斯世界記錄中所記載和公認的世界最長蛇是一條身上花紋呈網(wǎng)狀的大蟒,身長10米,已于1912年在印尼被射殺。 研究所的動物學家還透露說,此次發(fā)現(xiàn)的這條世界上最長的蛇是東南亞的“土著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