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愿,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音的傳說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千手觀音的由來
古時候,有個妙莊國,國王叫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大公主愛打扮,天天濃妝艷抹,穿紅戴綠;二公主一天到晚輕歌曼舞,吃喝玩樂;三公主卻穿布衣,吃素食,在房里讀詩文。妙莊王年老了,他想,這王位傳給誰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進取,三公主賢淑方正,人又生的聰明,比較合適。故妙莊王拿定主義,要給三公主招個上門女婿,盡早成家立業(yè)。
一天,妙莊王對三公主道:“兒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學過人,可配于你,我想叫老太師去做媒,如何”三公主聽了眼中含淚,只是搖頭。
過了數(shù)日,妙莊王又說:“兒呀,當今的新科狀元才學出眾,這樁婚事你愿意嗎”三公主聽了又搖搖頭。
不幾天,妙莊王又來了:“兒呀,這回你一定滿意了,為父給你找的這個駙馬郎是當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銀山……”不待妙莊王說完,三公主把頭搖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兒不愿。女兒甘愿侍奉父王一世,終生不嫁”。
妙莊王聽三公主說終身不嫁,立即氣得臉發(fā)青,跳起來喝道:“大膽畜生,你敢違抗父王的旨意!老實告訴你,今日這樁婚事,不管你愿還是不愿,一定得辦!今日定親,明日行聘,后天就成婚!”
第二天一早,新駙馬家吹吹打打來送聘禮,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源源不斷地用車子運進宮來。妙莊王看了樂得什么似的,忙吩咐身邊宮娥,請出三公主來看看,跟這樣富貴人家結(jié)親,有多體面,多榮耀!宮娥奉命去了,不一會兒就慌慌張張地跑來:“啟稟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蹤了!”妙莊王聞報也慌了神,頓足道:“來人呀,快給我去找三公主!”剎時間,王宮里亂了營,宮女、太監(jiān)奔來竄去到處搜尋。
妙莊王又派人外出各處尋找,歷經(jīng)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島的白雀寺里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當了尼姑,法名妙善。妙莊王派大臣去勸說三公主,要她回心轉(zhuǎn)意,還俗回宮。誰知三公主心堅如鐵,毫不動搖。妙莊王勸說不成,便用重金買通白雀寺的當家?guī)煿茫獛煿门按?,逼她還俗。那師姑得了銀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計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直到夜里三星出齊,方準她回房做功課,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給飯吃??蓱z三公主自幼生長在王宮內(nèi),哪吃過這般苦,只見身體一天天消瘦下來,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還是咬緊牙關(guān)堅持,在苦難中煎熬過日子。 這一年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桃花島上遍地白雪覆蓋,無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師姑肯定不會放過她,她冒著寒風在雪地上爬呀爬,尋找柴草。漸漸地,手腳凍麻木了,沒有一絲力氣,一頭栽倒在山溝里.....
朦朧間,她的耳邊響起“嘩嘩”的水聲,山下有人撐著船過來了。不一會,船靠了岸,一個白須白發(fā)的老翁走上山來。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邊,掏出一顆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唇間。“咕嚕”一聲,珠子吞進嘴了順著喉嚨滑下肚去。說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頓時神清氣爽,渾身舒暢。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來,在老翁的指點下,登上小船,順著潮流來到桃花島東邊的一個山頭。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結(jié)茅為蓬,與鳥獸做伴,念經(jīng)修行。這樣過了幾年,三公主的行蹤終于又被妙莊王得知。這一次他御駕親征,帶領人馬開赴東海大洋,將三公主安身的小島團團圍住.妙莊王帶著人登岸搜山.誰知山上蛇蟲百腳一齊出洞,見人就咬。搜山的人連滾帶爬逃了回來。妙莊王氣得七竅生煙,命人用硫磺、硝石點火燒山?;鹫田L勢,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見火海里升起一團紅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腳踏蓮臺,隱現(xiàn)在紅光里,徐徐飄向島對面的一個礁洞。妙莊王枉費心計,只好收兵回宮。
妙莊王回宮沒幾日,忽然奇癢難熬,渾身長出一顆顆無頭膿瘡。防遍名醫(yī),用盡良藥,全然無效。妙莊王躺在床上等著死神降臨。忽然,一個聲音在他耳邊叫喚:“妙莊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兒!”妙莊王聽清了,趕快命人準備車船去求三公主。
妙莊王來到礁洞前哀聲呼叫:“女兒呀,快來救救父王吧!女兒呀,快來救救父王吧!” 突然,洞里透出一道亮光,只見三公主端坐蓮臺,向妙莊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須將女兒手臂拿去作藥引,父病即可痊愈。”說著,“咔嚓”一聲,折斷手臂,拋在妙莊王面前。妙莊王接過女兒手臂,又愧又悔又擔心,只怕女兒失去手臂落下殘疾。正猶豫間,忽見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兩脅之下突然長出無數(shù)條手臂。妙莊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 原來此時,三公主已位登三寶,成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后來現(xiàn)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斷臂后抽出手臂無數(shù),故又稱作千手觀音。
魚籃觀音的故事
傳說觀音菩薩得道之后,便化作普通百姓,深入下層人民,對他們進行教化。有一次,觀音得知東海之濱住著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于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一個小鎮(zhèn)。正趕是小鎮(zhèn)的集市很熱鬧,便提著一只竹籃,竹籃里裝著兩尾魚,便混跡在那一群賣魚人當中。眾人忽然看見一個很漂亮的漁婦來賣魚,便一擁而上,紛紛搶著買魚??墒菨O婦卻問他們:“你們買魚作什么用呢?”眾人都說:“當然是回去做菜吃。”漁婦卻微笑著說:“我這魚呀,不能賣給你們做菜,只能賣給你們放生。”眾人一聽,都不愿意,誰也不想花錢買條魚又放了。結(jié)果漁婦站了一天,兩尾魚都沒有買出去。第二天早上,漁婦又來了,仍然堅持只能賣給他們放生,結(jié)果還是沒有人愿意買。只是有個馬朗的人卻開始注意漁婦他發(fā)現(xiàn)那漁婦賣的還是昨天那兩尾魚,可是那魚離開了水整整兩天還是活蹦亂跳,實在有點不可思議,可又實在看不出什么名堂。
不久,金沙灘上的漁民,特別是那些單身漢,見漁婦長得實在漂亮,于是便紛紛跑來說親,爭著想娶她為妻。漁婦笑著說:“你們這么多人,叫我嫁給準呢?這樣吧,我教你們頌經(jīng),你們誰先在一天之內(nèi)學會,我就嫁給誰。”大家一聽,都覺得可行,于是便答應了。漁婦便教他們念頌《普門品》,結(jié)果一天之后,有半數(shù)的人背會了。漁婦又說:“還是不行,《普門品》只是入門的,還不能最后分出勝負,我再教你們念《金剛經(jīng)》,誰一夜之間念會,我就嫁給誰。”
十多個人都同意了。于是漁婦又教他們念《金剛經(jīng)》,第二天,能完全背會的,只有三四個人。其他人只好怏怏不樂地走了。漁婦又對剩下的幾個人說: “先別急,最后的勝負還沒有分出米,我這里還有一部大乘寶藏《法華經(jīng)》,誰能在三天之內(nèi)背會,我一定嫁給他。”結(jié)果三天之后,只有馬郎一個人背會了。于是漁婦便答應嫁給馬郎。可是新婚那天,新娘卻無緣無故地死了,而且尸體很快就腐爛了。馬郎很是難過,可又沒有辦法,雖然心中奇怪,也只好將尸體掩埋了。此后,馬郎經(jīng)常沒事的時候便念頌漁婦教給他的三部經(jīng),念來念去,競也悟出了很多道理。
觀音菩薩脫身離去之后,經(jīng)過段時間的觀察,發(fā)現(xiàn)馬郎已經(jīng)開始悟道,于是便又變成一個老和尚,前去點化馬郎,跟他談經(jīng)論道,指點迷津。后來又告訴他,原來他以前娶的那個漁婦是觀音菩薩變的,不信可以掘開墳幕看看。馬郎將信將疑,果真跑去掘開了墳墓,里面真的沒有尸體,卻只有一副黃金鎖子骨。那老和尚說:“現(xiàn)在相信了吧。菩薩化身漁婦是為了點化你。她既然教給你三部經(jīng)書,你就應該宣揚佛法,切莫辜負菩薩一片度化之心,”馬郎聽了,連連點頭,忽然那和尚就不見了。馬郎知道肯定又是菩薩在點化他,于是回去之后,便把自己三間草屋變成庵堂,又塑了菩薩的神像供奉起來,仍然是漁婦的模樣,人們便稱之為“魚籃觀音”。
觀音尊號義釋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 兩種最通用的譯法是: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是鳩摩羅什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
自修義:觀世音,是《楞嚴經(jīng)》卷六所說這位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nèi)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佛教認為,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受外境例如贊嘆或誹謗所動,所以生起煩惱并促成惡業(yè),從而受輪轉(zhuǎn)生死的苦報。而觀察分析世間音聲的虛妄不實,能不受所動,達到“如如不動”大解脫境?!独銍澜?jīng)》中,觀世音菩薩自述了得名的原因,他說自己正是因為達到了“觀世音”的修行境界,被當時的如來所贊嘆并賜名“觀世音”。
度他義:觀世音,指的是這位菩薩能觀察世間眾生的心聲并救拔其苦?!斗ㄈA經(jīng)普門品》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圣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侗A經(jīng)》中說,寶藏佛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功德,所以賜名為“觀世音”。
觀自在
特指:Avalokiteśvara,玄奘認為含“觀照縱任”之意,即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Avalokita為“觀”,iśvara為“自在”,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所以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可見於《般若心經(jīng)》。[18] 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平常人執(zhí)五蘊為世界、為我,所以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真正做到無人無我,則能以眾人苦難為苦難,這樣則成為無我的大慈大悲,成立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發(fā)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通指:觀自在菩薩,即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不一定特指補怛落迦的觀世音菩薩。菩薩依德立名,有某種特殊功德,即名為某某。如《華嚴經(jīng)》中便出現(xiàn)若干同名同號的菩薩。印順法師依此認為,誰有觀自在的功德,誰就可以名為觀自在。觀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理的觀察,由此洞見人生的究竟。自在指擺脫了有漏有取的蘊等系縛,而得身心的自由自在。佛經(jīng)上說,八地以上的菩薩, 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是菩薩的觀自在者。所以凡是菩薩登地,通達真理,斷我法執(zhí),度生死苦,即可名觀自在。而《心經(jīng)》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便是依此義而言的。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觀音道場相關(guān)內(nèi)容
觀音菩薩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
上一篇:敦煌莫高窟傳說小故事靈異古怪
下一篇:泰山的神話傳說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