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說故事_濟公的民間故事(2)
濟公傳說故事_濟公的民間故事
濟公的深遠影響:對民間信仰的影響
濟公是歷史人物,由于他的奇言畸行,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和對為富不仁者的抑止,在其生前身后深為人們敬仰,創(chuàng)作了有關他出世、行善、扶弱、抑強和圓寂后顯圣等種種傳說,其中不乏有意無意的神化。由此導致禪僧道濟走向了神壇。濟公故鄉(xiāng)永寧村和濟佛院,杭州靈隱、凈慈兩寺的濟公舊址和虎跑寺的濟公塔以及后來修建的殿堂塔院,都成了四眾瞻禮和膜拜的地方。有一定“史”的成分的宋元說話人的底本《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以下簡稱《濟顛語錄》),采擷民間傳說,對濟公由人到神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眾太尉和受了濟公恩惠的人,都要供奉濟公的“神子”(畫像),即是一例。
以神化的方法創(chuàng)作的傳說,反映了民眾對濟公的信仰,也吸引和培育了更多的信徒。在輾轉反復的傳頌中,隨著神化的升級,濟公也由“俠僧”而“神僧”而“羅漢”而“活佛”,在佛國(嚴格說應是“大眾佛教”)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有些民間教派崇拜濟公,作為自己的保護神。清同治、光緒間由趙萬秩創(chuàng)立的皈一道,提倡儒釋道三教歸一。有濟公扶乩訓文留下。義和團在“十請”神兵咒語中也有“五請濟顛我佛祖”之句,并于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發(fā)布《濟公禪師降壇詩。
大規(guī)模地將濟公作為活佛來供奉,是在民國6年(1917)夏。當時著名慈善家、佛教居士王震,皈依濟公,請活佛給自己取了個“覺器”的法名。他在上海邀約政界和工商界的信徒,成立了中國濟生會。該會以賑災濟生為主旨,通過自籌和以濟公臨壇扶乩的形式募捐錢物、施醫(yī)舍藥,為各地災民提供人道援助。民國15年3月,任天臺縣知事的濟公信徒李錦枚和陳立仁、裘炳濤和朱福履等一批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信徒,按照中國濟生會的模式成立了天臺濟公會,親任會長。他們先后在泉亭、石墻頭、赤城山瑞霞洞設立明善壇,以扶乩降神等形式,托名濟公為人釋憂疑、卜吉兇、診病施藥,而將其實錄編成《清夜鐘聲》上下冊,于民國20年印行。當時在臺州各縣和浙江、江蘇等省都有濟公壇。民國35年,廣州設立康濟會。這些都是信仰兼慈善性質的組織。
編撰有關濟公的善書,是濟公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24年蔣照定撰寫有《南屏佛祖密行概要》,以濟公口吻在菩提法會上宣講倫理道德,勸人積德行善,而以《佛說消災解厄心大陀羅尼經(jīng)》結束。附以《迦葉尊者宣傳秘密真言》,稱其“專治小兒內外疾一切疑難問雜癥”。民間還流傳《濟公活佛圣訓27句》言簡意賅,閃爍著佛門的智慧,對為人處世也有一定的啟迪和指導作用。再如1992年臺灣慈恩壇托名濟公宣說《五戒》,包括綜論、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戒六講,然后印發(fā)善信。
改革開放以來,天臺修復了赤城山濟公院和濟公故里濟公殿,民間也自發(fā)修建了石墻頭濟公殿和金釵墳濟公廟。各地濟公廟宇,如浙江東陽大智禪寺、義烏的濟公殿,福建鉛山縣慈濟寺的濟公殿,廣東梅州豐順法源寺的濟公殿,也得到了修繕,信徒如云。
濟公的深遠影響:對繪畫雕塑舞蹈的影響
先看繪畫。最早的《濟公像》當數(shù)信徒們在他生前供奉的“喜神”。其后各種濟公畫,形象不完全相同?!对鲇喎鹱娴烙啊分械摹段迨罎嵉罎U師像》,慈眉善目,方耳大口,八字胡子,手執(zhí)芭蕉扇。靈隱寺的濟公像,臉龐豐滿,俯首微笑,神情飄灑脫俗,一副慈悲、睿智、關懷眾生疾苦的佛相。為清末四川釋竹禪98歲時所作?!吨袊蟀倏迫珪?middot;宗教卷》以此作為“道濟”條目的插圖,從而成為濟公的“標準像”?,F(xiàn)代王震的濟公畫,寥寥數(shù)筆,奇僧形象躍然紙上。當代濟公像可謂百花齊放,范曾的大寫意,王金泰的水墨,劉庸的漫畫,馬哲的長卷,各擅勝場。戴云輝以水墨淡彩和速寫來描繪濟公,頗為傳神。表現(xiàn)濟公傳說的連環(huán)畫最受兒童歡迎。艾曉臨編繪的8冊《濟公傳》,風格輕松活潑,1995年由首都師大出版。羅偉國、胡平、羅壹撰文、潘之繪圖的“畫說傳說故事”的《濟公前傳》和《濟公后傳》,于2004年由黃山書社出版。
濟公最早的雕塑,已無從稽考。宋嘉定二年,居簡在赤城山發(fā)現(xiàn)一塊頗肖濟公的巖,稱之為“書記巖”。這是因為濟公當時任凈慈寺書記僧,后人則徑稱“濟公巖”⑧。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濟公天然雕像,也是最接近真人的圖像。其后出現(xiàn)了各種材質各種形貌的濟公像,但大體不出民間傳說中不修邊幅、灑脫顛狂的形貌。蘇州西園寺羅漢堂清代創(chuàng)作的濟公雕像,站在過道中,臉部一半作笑狀,一半作哭狀,以滑稽的形貌面對人生。五臺山顯通寺濟公陶瓷像,面帶微笑,頸掛黑色佛珠,兩手分執(zhí)僧鞋、破扇,襟袖不整,一副無拘無束而又幽默放蕩的情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的《濟公百態(tài)》,被拍成新聞紀錄片。儲立之的《醉濟公》陶塑,虞金順的《醉濟公》雕塑,亦各有千秋。游本昌收藏的竹雕《濟公》通高36.5厘米,竹根是圓雕的濟公像,開懷大笑,下部則是整竹雕成的大酒甕,可謂匠心獨具。臺灣省有高雄縣旗山鳳山寺前1967年開光的濟公像,羅漢造型,右手持扇,左手握酒壺,高61.5尺,為全島最高的濟公像。嘉義市南恩寺的濟公像,高5.2公尺余,亞洲最大。濟公戴一墨鏡,以擋西曬,成為該縣對外宣傳一大亮點。臺南市南化鄉(xiāng)有一雙面濟公像,則與赤城山三相濟公造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濟公傳說進入舞蹈,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據(jù)金濤《舟山海洋藝術散論》介紹,清乾隆年間,福建漁民將“跳蚤舞”作為娛樂性的“船舞”之一,傳至舟山沈家門,繼而傳至舟山各島與寧波定海。民國初年,跳蚤舞與當?shù)?ldquo;送灶敬神”的活動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敬神的“跳灶舞”。1922年后,定海私塾教師章孝善,又將杭州民間傳說《濟公戲火神》揉合其中,擷取“寺外斗法”的一幕,鋪敘為一個充滿喜劇氛圍的舞蹈,在灶頭、灘頭演出。建國初復由雙人舞改編為群舞,配上“舟山鑼鼓”,以高蹺形式展示于舞臺。節(jié)奏明快,舞步粗獷,恢諧逗趣,贏來觀眾陣陣笑聲。1955年2月,榮獲浙江省首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觀摩大會大獎,后又編入《浙江省民間舞蹈集成》。
濟公的深遠影響:戲曲影視的影響
先看戲劇曲藝。濟公圓寂不久,他的傳奇經(jīng)歷連同那些傳說,即被劇作家作為素材采入戲曲。13世紀下葉,陳德武在《馬頭調·醉打山門》中就有“那濟顛僧,五葷都用,他全不戒”的曲詞。明季張大復以《濟顛語錄》為本,采擷民間傳說,編成《醉菩提傳》,由老生扮演濟公,至今仍是昆劇保留節(jié)目。清末,隨著京劇戲班進入上海戲園表演,由評書《濟公傳》改編的《趙家樓》、《火燒大悲樓》、《馬家湖》、《古天山》、《雙頭案》、《白水湖》、《慈云觀》、《八卦爐》、《八魔煉濟顛》等折子戲(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發(fā)展為連臺本《濟公佳話》,于光緒四年(1878)獻演。一些京劇折子戲還進京供帝后欣賞。民國初上海新舞臺編演的18本《濟公活佛》,由丑角夏月珊飾演,以詼諧幽默吸引人,配上機關布景和幻燈魔術,造成強烈的舞臺效果。40年代老閘戲院上演72本《濟公傳》連臺戲,由“三公老生”筱芳錦主演,唱腔挺拔清越,表演亦莊亦諧,更是極一時之盛。漢劇也在繼承名丑汪中天、小麻子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1921年在北京為湖北水賑災義演,得到行家“身段念作無所不妙”的贊嘆。包括揚劇、甬劇、潮劇等在內的地方劇種都有濟公戲,潮劇還有連臺本戲。臺灣省的濟公連臺本歌仔大戲更是載歌載舞,深受海峽兩岸同胞歡迎。歷史上收入各種《高僧傳》的名僧近三千,登上舞臺的只有十幾位,像釋迦、彌勒等也只是偶露崢嶸而已。只有濟公一人,有幸成為惟一的主,是何等的不易。
宋代的“陶真”是一種市民通俗說唱文藝,采取詩贊體。到了明代,衍化擴展為散文體的評書、評話。近代以來,評書名家輩出,還流傳“學評詞,有架式;學悟空,裝猴子;濟顛僧。趿拉只”的俗諺,可見其影響之大,深入人心。蘇州范玉山從京劇連臺本戲中取材變化,將戲曲動作融入自編的長篇《濟公》之中,演得惟妙惟肖,人稱“活濟公”。虞文伯則有“滑稽濟公”之稱。當代評書藝人遼陽施夔星特來浙江采集濟公軼聞傳說,說起書來出神入化,有“活濟公”之譽。他的《濟公對詩》收入《中國評書精華·志怪卷》。杭州王超堂主持播講瀕臨失傳的《濟公傳》評話,深受歡迎。
濟公還進入影視藝術。妙趣橫生的動畫片《濟公斗蟋蟀》,最早贏得兒童的喝彩。周星馳、張曼玉主演的《濟公》則是香港拍攝的武打喜劇電視片,采用浪漫荒誕的手法,旨在表達“只要有愛人之心,天堂就在人間”的主題。臺灣的濟公電影則由“諧星”許不了扮演。1985年,杭州電視臺錄制的6集電視連續(xù)劇《濟公》,在天臺拍攝部分外景,由游本昌主演,演得詼諧自如、妙趣橫生,又很有深度。在國內外播出后引發(fā)了“濟公熱”,各地的街頭巷尾都響徹起“鞋兒破,帽兒破……哪里不平哪有我”的主題歌。游本昌也因而獲得第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1995年,雙方再度攜手拍攝20集《濟公游記》,對濟公形象的內涵作了更深層次的開掘。2003年2月,上海東方電視臺來天臺拍攝《濟公救山姑》短片。這一年三維動畫《濟公》的十分鐘樣片《飛來峰》制作成功,獲全國cg動畫大獎,繼獲國際大獎。2005年秋,張國立又在天臺國清寺開拍30集的《濟公新傳》,正在播映。正在拍攝制作的則有曾煒的52集電視動畫系列長片《古靈精怪小濟公》。此外,還有《盛世吟丑角濟公》動畫片。據(jù)統(tǒng)計,在播的有關濟公的電影至少在13部以上。
濟公的深遠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
自從評書、評話將南宋說唱的詩贊(陶真)改作散文體,逐步導致以濟公傳說故事為素材的章回小說的出現(xiàn)。開頭只是將《濟顛語錄》分回,略加增飾。至清代中葉,說書人博采各種傳說故事,拓展場面,編成上百萬字的長篇章回小說《濟公傳》。光緒初年郭小亭240回本的《評演濟公傳》印行以后,嘯儂、坑余生等續(xù)至50續(xù),共1755回、580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分12冊印行。吉林文史等四家出版社則分16冊印行,最后一冊收《濟顛語錄》和《蒙文濟公傳》。這些超巨型的說部中,隨著全方位的生活畫卷和多層面的性格展示,以及神怪小說和言情小說相結合手法的運用,濟公由佯狂入世、除暴抑強、扶危濟困的神僧俠侶,演化為妙算如諸葛亮,仁義行道如宋江、法力無邊如孫悟空,集眾美于一身一護國佑民、忠義雙全的“大活佛”⑿。給人一種“高大全”的感覺,不過原生態(tài)的濟公傳說故事卻因此而顯得模糊了。但其影響確實很大。據(jù)調查,“從十五、六歲到二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只要拿到《濟公傳》,沒有一個不如獲至寶,愛不忍釋的。這大概也就是所謂‘百貨中百客’吧!”
當代民間文藝家陳瑋君鑒于舊小說思想和藝術上的不足,以杭州民間傳說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20回、25萬字的《濟公外傳》,于1987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印行。著名佛教學老師賴永海根據(jù)有關志書、民間傳說和《濟公語錄》、《醉菩提全傳》撰寫了《濟公和尚》,其性質介于傳記和小說之間。其后,著名兒童文學家孫幼軍編寫了《小濟公傳》上下冊(原名《仙籃奇劍傳》),給兒童送上了一份充滿童趣的少年武俠小說。羅偉國廣采民間傳說,吸收評書故事,所寫《話說濟公》(上海書店,2000年)形象通俗。孫雅菊編寫的《濟公懲治狗》、《濟公與秀才》等濟公傳說故事,近年由浙江少兒出版社陸續(xù)印行。
濟公的深遠影響:對民俗風物的影響
濟公與民眾親密無間,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有些民俗風物與濟公的名字連在一起。就舉美食為例。外地人來天臺作客,一提起“餃餅筒”,無不嘖嘖稱贊。一張徑尺的薄皮,包裹進各種葷素菜肴,放在平底鍋上敷油烤黃,就成為色香味俱佳的主食和下酒物。據(jù)說這是濟公當年在國清寺作沙彌時,預約的客人未來,他將剩菜包卷在餅皮中創(chuàng)制的(《腳餅筒》)。天臺還有濟公家釀酒、濟公酒、濟公狗肉面、濟公八大碗等美食小吃。杭州虎跑也有“濟公宴”。人們到無錫,總要嘗一嘗南門莫興盛肉店和三鳳橋余慎肉店的“無錫肉骨頭”。那醬紅色澤、咸中帶甜、酥爛濃香,真讓人垂涎三尺。其制法也是當年濟公對那位屢次施舍熟豬肉的店主的回贈(《無錫肉骨頭》)。此外,傅金煮玉、名吃扇骨相傳都與濟公有關。
有的濟公傳說成為后人的口頭禪。如重修凈慈寺時,工匠多,齋糧將盡,濟公從懷里取出一個小口袋,往千人鍋倒進七粒米,不顧大家的恥笑,挑進八擔水,三百名工匠居然飽餐一頓。從此,杭州人管節(jié)約米叫“七粒米,八擔水”(《七粒米八擔水》)。再如俗諺“搗蟹醬,念彌陀”,一般解作“言行相背”,但聯(lián)系上面的濟公傳說,解讀作“懲惡即是揚善”也未嘗不可。因為天臺人將蟹比作橫行霸道的人,惡人遭到報應,人們也要念一聲阿彌陀佛。還有濟公用謊稱“牛生麒麟(奇人)”巧懲貪財?shù)牡刂?《牛生麒麟》),后世成了鞭笞不講誠信、耍胡賴人的口頭禪。東陽“一家不曉一家事,和尚不曉大智寺”的諺語,寓意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源自濟公由臨安返臺途中發(fā)現(xiàn)有這么一座古寺的感嘆(《濟公掛單》)。
濟公的言行穿戴極富個性,后人用作俗語。僅《中華俗語詞典》就收有多條:“濟公的裝束——衣冠不整”、“濟公吃狗肉——不管清規(guī)戒律”、“濟公當和尚——不吃素”、“濟公過日子——只講吃不講穿”、 “濟公走路——瘋瘋癲癲”、“濟公治病——主動上門”。言簡意明,十分形象,讓人難忘。還有一條“早上包公,中午關公,晚上濟公”,則是諷喻當今一些干部的不正之風。“三公”均為正面形象,這里只取其中一個方面為喻。
傳說中的濟公還是一位高明的醫(yī)生,常為老弱貧病者診給藥,治法古怪而療效立竿見影。后世托名濟公的醫(yī)術驗方頗多。如《濟佛靜坐篇(上下)》、《濟佛靜坐法門》,熔佛道兩家于一門互證互參,頗有特色。臺灣圣德寶宮所出《圣德治病秘方》,收有傳為濟公留下的單方、驗方數(shù)百種。香港康濟會印行的《康濟選集》也托名濟公,吸取中西醫(yī)藥知識和技術,將勸善和治病結合起來。日本吉元昭治博士的專著《道教與不老長壽醫(yī)學》,也將濟公列名于“道教與歷代名醫(yī)”之中。
猜你喜歡:
2.紫水晶的傳說故事
3.赤兔馬的傳說故事
4.羊的民間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