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稻草人讀后感_葉圣陶的稻草人讀后感(2)
葉圣陶稻草人讀后感_葉圣陶的稻草人讀后感
葉圣陶稻草人讀后感4
《稻草人》是葉圣陶先生1922年6月7日完成的一篇童話,刊登在1923年5卷1期的《兒童世界》上,而后作者把1921年至1922年上半年創(chuàng)作的23篇童話結集出版,名為《稻草人》。葉圣陶說:“我之喜歡《稻草人》較《隔膜》為甚,所以我希望《稻草人》的出版,也較《隔膜》為切。” 可見作者對這篇童話的珍愛。鄭振鐸在為《稻草人》作序時認為:“在描寫一方面,全集中幾乎沒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魯迅的《〈表〉譯者的話》中也說:“葉紹鈞先生的《稻草人》是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chuàng)作的路的。”《稻草人》作為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史開山之作的位置得以確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事隔近百年,我們再來看童話《稻草人》講了怎樣的故事。童話開篇以抒情的筆調寫了田野里的一個稻草人,想著可憐的老婦人曾經(jīng)死了丈夫和兒子,幾乎哭瞎了眼睛,莊稼又連年受災。今年的稻子卻長得非常茂盛,將要有一個好收成,于是替老婦人高興起來。突然,一只蛾子在稻葉上產(chǎn)卵,稻草人心如刀割,拼命地搖著扇子,想趕走小蛾子,告訴老婦人,但是,他既沒有辦法趕走小蛾子,也沒有辦法讓老婦人知道。 “他的身體本來很瘦弱,現(xiàn)在懷著愁悶,更顯得憔悴了,連站直的勁兒也不再有,只是斜著肩,彎著腰,好像害了病似的。”等到看見大量的蛾子咀嚼得稻子只剩下光桿時,無能為力的稻草人在冷風中哭泣。稻草人又在夜里發(fā)現(xiàn)一個漁婦在河邊用魚罾撈魚,她生病的孩子在船艙里不停地喊著渴,漁婦一次次把罾繩拽上都是空的,孩子大哭起來……過了好久好久,漁婦終于撈上一條鯽魚,把魚養(yǎng)在木桶里,盛魚的木桶恰好在稻草人腳下,鯽魚祈求稻草人救他,把他放回到河里,稻草人可憐鯽魚、可憐婦人、可憐那個生病的孩子,稻草人心里悲痛極了,一面嘆氣一面哭泣。忽然,稻草人發(fā)現(xiàn)一個婦人因不想被賭博的丈夫賣掉,要投河自盡,稻草人想叫醒那個沉睡的漁婦去救那個婦女,但他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稻草人感覺自己正在犯罪,“這真是比死還難受的痛苦哇!”稻草人期盼著天亮。第二天早上,農民發(fā)現(xiàn)河里的死尸,人們都跑來看熱鬧,木桶里的鯽魚已經(jīng)死了,生病的孩子臉更清瘦了,咳嗽更厲害了。趕來看熱鬧的老農婦看見自己的稻田都變成了光桿,捶胸頓足地大哭起來,這時,稻草人也倒在了田地中間。
這篇童話寫了一個沒有愛、沒有互助、沒有希望的漆黑而寒冷的夜的故事,即使太陽出來了,人們來到河岸看熱鬧,對撈上來的死尸也沒有一點同情,人情冷漠,人心隔絕,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者的剝削,天災和人禍,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作者越是細膩地描寫稻草人痛苦致死的心路歷程,越讓人感覺到世間的悲哀和無望。
葉圣陶作為教育者肩負著教育責任,往往在作品中較直接地說道理。1921年創(chuàng)作的《稻草人》,藝術手法非常純熟,但是,作品如放大鏡般映射了社會的悲哀和苦痛,這是與兒童活潑向上的生命力有隔膜的,尤其面對兒童讀者,幼小的心靈在不諳世事的情況下,巨大的成人社會的悲哀排山倒海地壓下來,加上善良而情感豐富的主人公稻草人的毀滅,都給人絕望的無力感。誠然,稻草人作為作者的替身和中國知識分子和社會良知的載體,站在啟蒙主義的立場上來啟迪民眾,喚醒沉睡的國民,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學主潮相契合,與葉圣陶“為人生而藝術”的審美追求相一致。但從作品的藝術效果來看,《稻草人》所描摹的黑夜與社會黑暗的疊加,增加了恐怖的氣氛。黑夜本身就讓兒童感到恐懼,作品通過稻草人的眼睛又加上一幅比一幅凄慘的人間悲劇,令人膽戰(zhàn)心寒,讀者的情感隨著稻草人的心緒起伏,仿佛走入了沒有光的所在。兒童文學當然不排除成人讀者對象,但作為閱讀對象主要是兒童的兒童文學作品,這樣的主旨和情感也許會銷蝕孩子生活的勇氣與對人性的信任。中國家庭往往對孩子進行順從教育,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大灰狼吃掉,恐嚇孩子這一傳統(tǒng)具有強大的民間力量,這種意識也不自覺地流露在葉圣陶《稻草人》的創(chuàng)作之中,當然,也許這只是筆者的一種臆測。
很多人把《稻草人》與英國唯美主義作家王爾德的《快樂王子》相提并論,依筆者粗淺的閱讀體驗,《稻草人》與王爾德的《快樂王子》在結構和形象的選擇上盡管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思想境界、主題意蘊、情感指向上卻大異其趣,《快樂王子》中的王子和燕子,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和殘冬的嚴酷,都沒有避免死亡的命運,但是,他們彼此相愛與付出的真摯感情,是作品的主線。燕子與快樂王子生死與共的愛情基礎,就是他們盡最大努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解除人間的貧病、苦難和饑寒。快樂王子和燕子死后,盡管受到人類的鄙視和唾棄,上帝的眼睛卻是明亮的,讓他們的靈魂升入了天國,善良和大愛有了比較完滿的出路,也為兒童讀者的心靈播撒了愛和希望的種子。童話大師安徒生認為,他無力改變現(xiàn)實世界,但他會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童話藝術的世界,即在人類未來存在著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世界,這應該是現(xiàn)代兒童文學的一種本質訴求。
《稻草人》與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xiāng)》和《社戲》等回憶童年的作品也有很大不同,魯迅的作品中充滿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童年時期無憂無慮的快樂玩耍,使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如《社戲》里的“我”回到外婆家,那村上從老到小的鄉(xiāng)下人都極富人情味,所以“我”感覺那晚與小伙伴看的社戲和偷吃的豆,值得“我”一生回味,對比成年之后看戲的枯燥和無聊,童年可以說是作家永遠的精神故鄉(xiāng)。魯迅無意而為的作品可以成為兒童閱讀的常青樹,因其具有真實體驗、摯誠的情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懷。葉圣陶有意而為的童話《稻草人》,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具有童話的質素和技巧的純熟,揭露與批判了社會的極度黑暗,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純粹成人的悲哀與無力感。退而言之,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從來不是兒童造成的,如果讓天真稚嫩的兒童過早地承擔成人社會巨大的悲哀和人生的傷痛,那么可以說是一種兒童觀的錯位,即把兒童當成了一種“縮小的成人”,這也許是作者過于自我表達的后果使然。
《稻草人》作為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的開山之作,它所開創(chuàng)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令人稱道,但作品所承載的巨大的社會悲哀,似乎與兒童文學指向未來、指向希望的藝術精神相矛盾。沿著《稻草人》這條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當代兒童文學出現(xiàn)了許多形式和內容不協(xié)調的作品。從讀者閱讀的角度說,一個有愛心而又深諳兒童心理的成人,很難把《稻草人》這樣沒有一絲光亮的作品推薦給兒童閱讀,《稻草人》也許具有兒童文學史上的巨大存在價值,可以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支流的文本存在,但是我認為,它適合成人大于適合孩子,這也許是中國兒童文學界不得不思考的一個難題吧。
猜你喜歡:
3.稻草人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