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蒙田隨筆集》
讀《蒙田隨筆集》
《蒙田隨筆集》是16世紀法國文藝復興后期著名人文主義學者蒙田的代表作。作品內容保羅萬象,融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于一體。這么多彩的書,看看讀者們怎么說?
《蒙田隨筆集》原文節(jié)選
突如其來的打擊,往往能沖垮我們精神的提防,使得我們心中的痛楚就只剩下五內俱裂,心如死灰了,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可以代表那時的心情。沒錯,當痛苦超越了我們能接受的限度時,我們的心會因難以承受而變得麻木僵化,喪失所有活力。同理,當我們毫無預警地接到噩耗,就會喪魂落魄,目瞪口呆,無法動彈。這時,只有像維吉爾說的“讓痛苦強烈地發(fā)聲”,經過一陣哭天搶地,放聲呼號地瘋狂后,才能恢復意識,靜下心來思考。
費迪南一世曾發(fā)兵討伐匈牙利過世的國王約翰的后人。在結束布達附近的戰(zhàn)役后,德國將軍雷斯西亞克看到一具騎兵的尸體運了過來,大家都見過這個騎兵在戰(zhàn)場上英勇殺敵的身影,于是都一起為他哀悼。但是,將軍和其他人都很好奇這個騎兵是什么樣子的。等看到這位死者脫去戰(zhàn)甲后,他才發(fā)現(xiàn)竟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痛哭失聲,只有他一聲不響地站著,沒流一滴淚,只是目光呆滯,直愣愣地盯著尸體,直到血液因悲痛而滯流,他硬挺挺地倒在地上死去了。
彼特拉克說:“說得清楚自己受多少煎熬,他受的煎熬其實不大。”
古羅馬詩人卡圖魯斯是這樣表現(xiàn)情人之間難以承受的熱情的:怎么辦!我的五官不再發(fā)揮作用/和你相遇,累斯比/言語喪失,靈魂出竅/熾熱的火焰燃遍全身/耳邊只有轟轟之聲/眼睛只能看到深重的黑夜。
這不就是在說,當猛烈激蕩的感情到來時,我們不會哀婉嘆息、情話綿綿,反而因焦慮不安、思念成災而變得精神倦怠,身體無力嗎?有時這種熱情導致的身體官能錯亂,會不擇時機地出現(xiàn),擾亂情人間美好的感覺,比如當兩個人深情擁抱時,卻好像一下子跌進了冰窟里。那些讓人能夠回想和清晰感受的情感,都是些庸常、平凡的熱情。
讓表情變化的只是小悲,無聲無息的才是大悲大痛。
我天生就性情愚鈍,很少被如此強烈的情緒困擾,而且因為日復一日的推理而變的更加粗笨、更加死板。
《蒙田隨筆集》讀后感一
這本書的作者是十六世紀的人,距離現(xiàn)在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是這本書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鴻溝,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益匪淺,只能說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時光打磨漸漸消逝,反而經過時光的驗證更加讓人深信不疑。
隨筆,既然是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隨性留下的筆錄。這本隨筆集現(xiàn)在有很多個版本,無數(shù)知名譯者為這本書貢獻過自己的汗水,將蒙田的智慧火花毫無保留、原汁原味的傳遞給讀者。感謝這群默默奉獻的偉大譯者,要知道讀者買書往往都是沖著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譯者,他們掩蓋在作者的光芒下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橋梁,借此機會,向他們致敬。
言歸正傳,蒙田隨筆是一本生活的哲學書,它不像其他哲學書那樣深奧而晦澀難懂,這本書就像一個胡子花白,臉上每一條皺紋都藏著歲月痕跡的老爺爺,整張臉黯淡蒼老,唯有眼睛透露出歷經世情的睿智與豁達。這本書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閱讀,因為白天的浮躁無法讓人靜心思考,只會讓人越看越心煩意亂,夜晚的安靜和孤單滿足了思考的條件,能讓人靜靜聆聽這位爺爺慢慢向你訴說生活的哲學,給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讓你的靈魂體會生活的奧妙。
說了這么多都是空話,接下來我們就“空殼的麥穗才會趾高氣揚”這一章節(jié)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書中這樣寫道:“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這句話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國古代道德經有句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這句話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識的過程,我經常能看見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給別人講一些淺顯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們只覺得小朋友可愛,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難道真的不懂嗎?但如果換成一個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場合大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人們只覺得他無知而愚蠢。因為一個有學識有教養(yǎng)的人是不會在大街上以“傳授知識”的理由來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賞識。俗語說半瓶水晃蕩一瓶水不響,就是這個道理。謙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美德,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風骨與氣節(jié)都融入那句勝利之后還低頭抱拳的“承讓承讓”中,謙虛不是懦弱,謙虛不是自大,謙虛是經過沉淀之后的光芒內斂,謙虛是竹子壓不彎折不斷的筋骨。蒙田的博聞強識和他對于生活的領悟理解都寫在書里了,這本書可以當成人生的指路明燈。
《蒙田隨筆集》讀后感二
有個朋友叫水哥,時常對我說一句話,現(xiàn)在的中國人呢,撐著一把破傘,還給別人遮風擋雨。什么意思呢?就是越界去管別人的事,不順應老天的安排,不管好自己的事。蒙田這人一語道破活著的本質,就是做你自己的事,好好地為自己的利益而活、為自己的價值觀而活,總之就是為自己而活。
這事真不容易,因為難在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我時常感覺難以看清自己,我總是根據別人的反應來判斷和了解自己,別人說:你很好,你很棒,你的課講的很好——我便飄飄然,認為自己牛逼的不像了,這就造成了季羨林老頭的那段文字里說的自高自大了,自己把自己看得超過了真實的水平。長此以往,最后就是失敗,巨大失敗的打擊。這大概就是有位心理學老師所說的:越成功越失敗的道理吧。
另外的時候,別人有聲或者無聲地對我說:你不夠好,你有這個問題,你有那個問題,你的課程講的這里不好、那里不好,我便失落的不行,就像季羨林老頭后面的所說——間亦有患自卑感者,這是過猶不及,都不可取。
被現(xiàn)實打擊之后自卑得垂頭喪氣,偶有成功卻又驕傲的趾高氣揚,這真是一種兩個極端的搖擺。造成我們無法看清那個真實的自己,智慧是什么?我想智慧很簡單的描述就是和真相在一起。
痛苦,是什么?我想就是和假象在一起,遠離了真相吧。
最近寫紅樓夢的讀書筆記,一直在說劉姥姥,劉姥姥那么的窮困,家里揭不開鍋了,她痛苦嗎?我看不出來,她為什么沒有痛苦呢?她認識了自己、了解自己,坦然地和真相在一起——走進賈府,去找門路。去了之后呢?她沒有故意去包裝自己或者失去自己去討好誰?她清晰地定義了自己——我是個莊家人,沒有什么不切合實際的期待和欲望,就是去做一個真實的自己,最后,該是她的都是她的,她想要的得到了,她意想不到的,她也得到了——家產和外孫媳婦——王熙鳳的女兒,巧姐。這是什么呢?我想,這就是她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最后釋放自己,全然地做自己了吧。
我是誰呢?
這是一個簡單卻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卻每天都在回答這個問題——看看自己遞給別人的名片吧。再看看我們培訓業(yè)的老師們,把自己定義成大師、頭銜一個比一個大,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權威,就差說自己是神通了,最后圖個啥呢?錢,倆錢。
把自己包裝得自己不認識自己了,說來也真是個悲哀!
我是誰呢?我能像劉姥姥那么光明磊落地對別人說——是個莊家人罷。
我有多少的勇氣去展現(xiàn)那個真實的自己呢?我是不太敢,衷心地希望您敢:》
最后,就是蒙田所說的,“有了自知之明,就不會去多管閑事,首先會自尊自愛,自修其身;就不會忙忙碌碌,勞而無功,不會想不該想的,說不該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