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讓自己更好地理解書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從而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什么才算好的《魯迅》的讀后感?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魯迅》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魯迅》的讀后感篇1
《狂人日記》是一篇象征性和寓意很強的小說,當時,魯迅對中國國民精神的麻木愚昧頗感痛切。
對現實的失望是魯迅感到了喚醒人民覺醒的困難,他經常在紹興會館里以抄古碑來打發(fā)無聊的時光。魯迅對中國人民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著急,這就是他的這篇小說體現出深厚的憂憤,而人民精神的愚昧又和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密切相關。
這篇小說也采用了自述式的手法,通過一個患有“欺害狂癥”的人內心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禮教對人的欺害。正是由于“狂人”對外界的極度敏感,才使得他能夠感受到普通人在麻木的精神狀態(tài)下無法感受到的東西。
在這些看似可笑的言語中,隱含著小說深刻的寓意。比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惫啪孟壬词侵阜饨ǘY教對中國的長期統治,這句話也暗示了封建禮教的腐朽和對人們反抗的壓制。再如:“獅子似的兇心,兔子似的怯弱,狐貍的狡猾……”表現了封建禮教強大兇惡的形式下其內在虛弱的本質。
總之魯迅的每一句話都耐人尋味,需要讀者用心細細地品讀其中的深意。
《魯迅》的讀后感篇2
星期四下午的閱讀課,老師讓我們去看一些名著,而我,自然而然地拿了一本《朝花夕拾》。
這本書寫了魯迅先生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事,也從側面描寫出當時社會的黑暗。
比如,在“父親的病”這一章節(jié)中,魯迅先生請了當時城里“包治百病”的醫(yī)生為父親治病,可他收了診金之后,知道自己根本無法醫(yī)治,就把這件事推給了另一位“名醫(yī)”。魯迅一家對醫(yī)生的推脫沒有辦法,但父親的病還是要醫(yī)治的,所以,就把這一位“名醫(yī)”也請了過來,這位“名醫(yī)”同前一位一樣,于是,魯迅先生的父親還是去世了。
醫(yī)者,正是因為醫(yī)治他人才被世人所尊敬,但舉著“神醫(yī)”的牌子去欺騙他人,根本就不配去做醫(yī)生。這件事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39;黑暗和慘不忍睹。
魯迅先生仇貓并不是沒有理由的,是因為“貓吃了魯迅先生的隱鼠”,但實際上,他的隱鼠是被長媽媽踩死的,雖說長媽媽看起來很自私,但是,她卻買了連她都不認識的山海經送給了魯迅先生,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記住她。
《魯迅》的讀后感篇3
《魯迅雜文精選》讀后感李倩讓人變聰明的方式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而我選了一本提示了生活哲理的書。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思想文化巨人。這不僅在小說、散文、散文詩領域取得的卓越輝煌的藝術成就,而且在于他用畢生的精力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無與倫比的雜文。
讓人變聰明的方式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而我選了一本提示了生活哲理的書。
魯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思想文化巨人。這不僅在小說、散文、散文詩領域取得的卓越輝煌的藝術成就,而且在于他用畢生的精力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無與倫比的雜文。
在舊時中國,他用一支犀利的筆,寫下一篇篇雜文“如匕首,似投槍。”直擊敵人要害,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戰(zhàn)斗作用。在他筆下,雜文成了一種摹寫世相、見聞,評說世事,言志抒情,內容無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給雜文打上的“迅哥”的鮮明印記。之前讀他的文章,總覺得太深奧,太難懂,可如今不同。他往往縱意而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傇陂喿x他的文章時可依稀聽到文字背后的他:“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的形象。之前閱他的文章,總覺文筆太尖刻,太喜歡罵人,但現今不同,他廣泛且深刻地解讀和認識舊中國社會上各樣的現象,發(fā)人深省,令人深思。比如: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各樣的自大。其實,自大一直被視作為人的弱點,他從國家、民族的角度,諷刺那些打著愛國的旗號,盲目自大,閉關自守的人。實際上,我們可以知道,他所贊揚的是那種思想見識高出庸眾,提倡各種改革的“自大”的人。
再者像:有缺點的戰(zhàn)士還是戰(zhàn)士,完美的蒼蠅終竟不過是蒼蠅。他此外告于我們正確,到位的認清事物本質,正確認識自己。使我不時從自己的角度和真實的生命體驗和生活感受出發(fā),重新認真、嚴肅地審視自我。審視自己所面對的市級生存狀況。
對此,我也學會了反省,在文章給予我藝術享受之上反省自己,讓我重新找回自己。
《魯迅》的讀后感篇4
在這本魯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感到了魯迅在回味自己一生漫長的路途,從充滿歡樂與迷茫的童年時代開始,到少年時期的求學和一系列事件中逐漸把握正義,再到中年更加鏗鏘有力的生活,無不讓我感到魯迅先生“波瀾壯闊”的往事。
《朝花夕拾》的十篇往事中,回憶的感情有所不同。《狗,貓,鼠》記述了魯迅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兒時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當時混亂社會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有力的抨擊;《五猖會》回顧了魯迅先生小時侯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疯蜩蛉缟孛鑼懥肃l(xiāng)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薄!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回味了魯迅當年純真歡快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快樂日子;《父親的病》在敘述父親生病治療的過程中,表達出對這種庸醫(yī)誤人的社會現象的憤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年少時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先生,并記述了作者棄醫(yī)從文的經過;《范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范愛農。細細讀來,每篇文章都有它獨特的味道,和不尋常的經歷。
《魯迅》的讀后感篇5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著發(fā)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才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我家屬于郊區(qū),附近有一大片的田野,小時侯,總去那里享受著和煦的陽光,秋日里的習習微風,把那里的.油菜花摘得一朵都不剩,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之中。我和伙伴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努力著,努力得讀書,因此,也不能在沉醉在兒時的天真散漫中了,少了幾分親切,少了幾分自由,也少了幾分對大自然的熱愛。
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那些瑣碎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以下那個不同的年代的童年之夢,體驗一下那時魯迅的美好童年。
《魯迅》的讀后感篇6
魯迅先生的文筆一向是很犀利的,像一支支鋒銳的標槍,總能準確無誤的刺入當時昏庸____的____者的咽喉。《狗·貓·鼠》正是這樣一篇文章。
文中對“狗”的描述不多,暗諷了目光短淺又自以為是的人,卻用了大幅筆墨描述了貓和鼠。貓性情殘忍,喜歡捉弄折磨弱者,雖與獅虎同類,卻又帶著讓人惡心的媚態(tài),貓自己要是身材再高大些,還不知道會怎樣的狂妄。這種隱喻的手法暗諷當時__文人的丑惡嘴臉,入木三分。魯迅先生仇貓的理由最初很簡單,只為了“它們在我的耳朵邊盡嚷的緣故”。真正讓他恨起這些貓,是因為他最愛的隱鼠被貓吃掉了。
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對鼠的描寫也十分有趣,特別是用“老鼠數銅錢”來描述老鼠遇到敵人的絕望和驚恐,體現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過人的洞察能力。那些跳梁的大老鼠顯然是讓人厭惡的,它們有損無益,只會破壞和偷竊,而貓呢,雖是飼養(yǎng)著的`,卻吃飯不管事,而且大多聲張?zhí)搫荩臼虏蛔恪?/p>
隱鼠倒是個有趣無害的小東西,它弱小可愛,喜歡“緣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卻“慰情聊勝無”,給魯迅帶來了有關“墨猴”的遐想與快樂。盡管作者后來知道了隱鼠并不是被貓給吃了,但他還是討厭貓。與其說魯迅先生討厭貓,不如說是借“貓”來表達他對__文人和政客殘忍無恥的行徑的痛恨與鄙視!
魯迅先生一身正氣,但他所處的年代黑暗、腐朽、不__等,他用筆作為標槍,用力投中一切黑暗腐朽、麻木不仁的現實?!豆贰へ垺な蟆愤@篇文章生動有趣,卻飽含深意,足以讓當年所謂的“狗、貓、鼠”們無地自容!
《魯迅》的讀后感篇7
這幾周,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朝花夕拾這本書,讀完以后我感慨萬千。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魯迅先生他童年時的調皮和他在中年是回憶過去的那種憧憬,這是很多人得不到的。這是魯迅先生于1926年寫的回憶性散文集。最初在莽原雜志上發(fā)表時總題目為舊事重提,1927年編集成書時改為《朝花夕拾》,朝花喻舊時,夕拾喻重提。
書中的十篇文章,分兩個時段:前七篇記述了作者童年時期在故鄉(xiāng)的生活片段,后三篇記敘了作者離鄉(xiāng)到x、赴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經歷。第一篇《狗。貓。鼠》寫一只可愛的隱鼠受到的摧殘,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虐者的.憎恨。阿長與山海經記述了作者兒時和阿長相處的情景,以覺悟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性的真誠懷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示了兒童多彩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的封建教育的尖銳矛盾。藤野先生展現了作者的日本老師嚴謹、正直、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表達了對這位老師的深切懷念。
這本書是有嫻熟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yōu)美的散文珍品。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的有機結合,使全書充滿詩情畫意。語言清新、樸實,很親切,很動情,是現代回憶性散文的典范之作。
《魯迅》的讀后感篇8
前幾天,我閱讀了《狂人日記》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掀開了白話小說運動的序幕。
《狂人日記》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話,序是文言形式。在當時確實掀起驚濤駭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記》的一、二部分歸結起來就一個“怕”字?!翱袢恕薄芭隆钡木売?,無非是趙家的狗“看我兩眼”、“趙貴翁的眼色便怪”、街頭的人在議論、小孩子在議論——“狂人”就多情地將這些活動都解釋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條在腦海中不斷暗示自己。別人最平常不過的動作在他看來便是針對自己的。
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這是通過作者(魯迅)長年累月的積累而成的。所以,我認為關鍵的問題在于積累,勤奮。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盞熬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告訴人們,不論做什么事情,“一步登天”是辦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積累,是寫好作文的重要條件。
須知,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不可能盡是整塊面包,而要我們“一粒一粒米”慢慢積累。成果,不時地皮上的積水,它是藏于厚土和巖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積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從無到有的漸進工作,得從一點一滴做起,日積月累,才能辦到,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光積累還不行,還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對一個勤奮者來說,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灑下的汗水多大,便會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學家張博小時勤學苦練,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讀懂背熟,所以他把自己讀書的房子叫做《七錄齋》,因抄文章,受傷磨起了老繭。
所以,我希望大家照我說的盡量去做,成為一個優(yōu)等生!!
《魯迅》的讀后感篇9
一提及魯迅,很多人就會露出“厭煩”的神色,并非是因為他的文章難看,而是他過于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課本中,生活中。以致一提及他,就想起自己學生時代的噩夢。正如余華所說,當一個作家成為了一個詞匯以后,其實是對這個作家的傷害。
可是,讀魯迅真的過時了嗎?魯迅精神真的過時了嗎?今年是魯迅誕辰136周年,在現存的魯迅回憶錄中,其摯友許壽裳的回憶最為真實,因此最具有權威性?!遏斞競鳌分校o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有趣的魯迅,他并非我們印象中那般無趣。他寫的短評及雜文,自然是不必說的。在他的作品中,小說不多,《故事新編》我很是喜歡,他對神話故事相當熟悉,改編起來游刃有余又活潑生動。下面說說他與那些怪力怪神的故事:
1
魯迅19歲時,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路學堂,成績名列前茅,尤其愛讀小說。魯迅熟于莊子,又熟于屈子。中國古代神話、希臘神話、羅馬神話等也是魯迅熟讀之書。不僅如此,他還搜輯并考證歷代小說史料。
郭沫若著《莊子與魯迅》一文,說魯迅熟于《莊子》,就其文章中慣用《莊子》的詞句摘了好多出來,許壽裳表示這話是確當的。魯迅還熟于屈子,他采作《彷徨》題詞的是: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囿。欲少留此靈瑣兮,曰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p>
許壽裳早年與魯迅談天,《離騷》中最愛誦的是哪幾句?他便不假思索,答出下面四句:
“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馬。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他認為《離騷》是一篇自敘和托諷的杰作,《天問》是中國神話和傳說的淵藪。他的《中國小說史略》上,關于《天問》說:
“若求之詩歌,則屈原所賦,尤在《天問》中,多見神話與傳說,如‘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昆侖縣囿,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
魯迅27歲時,擬創(chuàng)辦文藝雜志,最初擬用“赫戲”或“上征”,均采自《離騷》的詞句,但覺得不容易使人懂,才決定用“新生”,取新的生命的意思。但后來因為資金不夠而沒有印,為《河南》雜志撰文,他深深慨嘆中國的無聲,歷史上偉大的作家如屈原,抱九死無悔之貞,而乏反抗挑戰(zhàn)之力,不得不說是國民性缺點之一。有云:
“……惟靈均將逝,腦海波起,通于汨羅,返顧高丘,哀其無女,則抽思哀怨,郁為奇文,茫洋在前,顧忌皆去,懟世俗之渾濁,頌己身之修能,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末,放言無憚,為前任所不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惻之音,而反抗挑戰(zhàn),則終其篇未能見,感動后世,為力非強。劉彥和所謂‘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皆著意外形,不涉內質,孤偉自死,社會依然,四語之中,函深哀焉,故偉美之聲,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摩羅詩力說》)
2
魯迅認為釋伽牟尼是大哲,他對人生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釋伽牟尼大都早已明白啟示。但是后來魯迅說:“佛教和孔教一樣,都已經死亡,永不會復活了。”
所以他對于佛經,只當做人類思想發(fā)達的史料看,借用來研究人生觀。別人讀佛經容易趨于消極,他則不然,始終是積極的。
魯迅讀佛經,是受章太炎先生的影響,章先生朝夕必研誦《瑜伽師地論》,悟到大乘法義,才能克服苦難。先生與魯迅對佛教的思想,歸結是不同的:先生主張以佛教救中國,魯迅則以戰(zhàn)斗精神的新文藝救中國。
3
魯迅,許壽裳問他關于《西游記》孫悟空的來歷,他答道有可能出自印度的傳說,但在唐傳奇中,亦可尋出其出處。
李公佐的《古岳瀆經》所謂禹“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隰之近遠。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
這件禹伏無支祁的故事,歷經演化,宋時又傳為僧伽降水母,又得吳承恩的描寫,遂成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
魯迅的愛好之廣泛,知識之淵博,精力之旺盛,研究小說、童話詩、提倡美術、研究金石拓本,還采集和研究植物標本,絕不是我們課本里面那個刻板嚴肅的魯迅,而是一個著實有趣得很的老頑童。只是那個年代,比起興趣愛好,他更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而不是自私地為自己而活,他的偉大之處也在于此。
《魯迅》的讀后感篇10
學生時代,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周樹人,即是大名鼎鼎的魯迅。魯迅文章對難度,能夠與跨時代的文言文和純產出的作文相提并論,足以見學生恐懼程度。
心理學中有一句話:你的恐懼來源于你對它的不了解。學生對魯迅的恐懼也與此有關??v觀學生12年教育,魯迅在課文中的出場率幾乎數一數二,但學生們對他的了解卻只是耳聞階段。然而,教育對魯迅的深挖,又不止步于耳聞。所以學生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
魯迅傳做得再好,也是對魯迅研究后的一種作品,總會缺少對魯迅其人真實可感對觸摸。而這種缺少,在許壽裳的《魯迅傳》中,卻得到了極大的補充。魯迅摯友許壽裳的作品,是站在魯迅身邊、對魯迅所做得回憶。而比較令人熟知的魯迅傳作品、國內魯迅研究專家陳漱渝所做的《魯迅傳》,相比之下則缺少了這樣的經歷和文字的真實可感。
書中分為兩大部分,一講作者對魯迅對印象,包括學醫(yī)、從文、北上、筆名由來的回憶,二講對魯迅對評價,精神、德行、人格和思想。這里面,許多魯迅親生經歷的事情,作者也參與其中。例如魯迅北上同作者一道時,講述的“烏龜背過”的趣事,這種軼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于巧妙,非親身經歷者所不能敘述。這種事實的記錄也成為了本書的一大看點。
在回憶錄中,每一篇文章百余字,絕不長篇大論。每個故事,或穿插與魯迅的對話或書信往來,或摘抄其發(fā)表過的文章故事,一切材料顯得信手拈來,文字的解讀也令人信服。文章中,作者還會將自己的觀點等與魯迅進行比較,從側面塑造魯迅的思想與為人處事。這樣的寫法,使得魯迅的形象不是研究者眼中的獨立單個體,而是在同一時期同一事件面前有了比較的對象,讓魯迅的形象更加豐滿和深入。
回憶錄中,許多小故事也寫的非常有趣。例如剪辮、學醫(yī)等,也許在正式研究中不會大篇幅著墨,但在作者的眼中,確是體現魯迅風采的絕佳時機。在剪辮事件中,別人需要從魯迅文字中推斷評價,而作者可以直接從當事人的臉上得出論斷:“……(剪辮)那種內心的喜悅,無怪不知不覺地表現到臉上來了?!边@樣的描寫,不僅生動活潑,而且真實可信。
業(yè)內評論說:在現存的魯迅回憶錄中,許壽裳的回憶最為真實,因而最具權威性。因此,不論是作為研究者的輔佐材料,還是熱愛魯迅者的必讀書目、學生課外閱讀的衍生材料,這本書都可以當作工具書,或是故事書,在閑暇之余翻閱,得到一定的收獲。
《魯迅》的讀后感篇11
今年,我又回去過年了。本以為沒有作業(yè)的我在和表弟玩的火熱,可是在與劉星的聊天中,我意外得知我還有很多作業(yè)沒有做。我的心情立刻從高潮落到了低谷。怎么辦呢,我是一個好同學,總不能不做作業(yè)吧。無奈,只好寫唄!
于是,我就在堂姐的陪同下去圖書城去買書。為了寫這篇圖后感我只好勉為其難應付應付??墒俏也抛x了幾行就從被動變?yōu)橹鲃?,情不自禁的讀了下去。我被魯訊先生所描寫的人物生活深深吸引住了,我非常向往那時的生活。這部小說是一部回憶散文集,作品記敘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少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fā)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從吶喊中我認識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種種人物,這部小說真實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其中我認識了使人快活的孔乙己,體弱多病的小栓,關愛兒子的老栓等人物。
從老栓身上,我明白了:如果說母愛是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那么父愛則是那不可少的標點符號。
《魯迅》的讀后感篇12
課本里經常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它們都出自《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所以這個暑假我讀了這本書。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的收錄。既描述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從農村到城鎮(zhèn)、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也寫了許多關于兒童時代的趣事。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生活,仿佛與我們此刻的生活有些不一樣。魯迅在自家的百草園中與昆蟲做伴,上學后在書塾的后院里嬉戲,這讓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當時生活的歡樂
《朝花夕拾》中,給我影響很深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阿長是魯迅家給他請的保姆,這個鄉(xiāng)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檢點:總之在私底下對別人指指點點;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來嚇唬他;還害死了魯迅的隱鼠;睡覺擺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占整張床鋪……但就是這樣的阿長卻給魯迅買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經》,滿足了他的愿望。
這本書她甚至不認得是什么名字,卻趁回家的時候買了。這使魯迅對她的不滿全都消除了。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委實不易。魯迅寫了這篇文章,表達出自己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
一個孩子因為一本書就滿足了,他的這份童心與天真在此刻可能很少見了。此刻的孩子們不知什么時候變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們。父母的職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們炫耀的資本??吹絼e人有好東西而自己沒有,就會向父母伸手要,好與別人攀比。每周的零花錢一個比一個多,花起錢來絕不遲疑……這些孩子們卻沒有想過父母賺錢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周的零花錢是父母在崗位上辛苦工作的來的。我們要做的是關心父母,而不是向他們索要東西。當我們換位思考時,會發(fā)現自己做了多么不該做的事啊。
所以我們還是保留一份童真,不與別人攀比,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們童年的回憶將會是完美歡樂的。
《魯迅》的讀后感篇13
初讀魯迅先生的文字是在小學,那時候我和絕大多數同學一樣,句中真意總弄不明白。當時的我只羨慕《故鄉(xiāng)》中先生有像閏土那樣的伙伴。白天河邊陪我去河邊撿貝殼,晚上陪我去西瓜地刺猹,我想我也會像迅哥兒一樣開心的。可老師說《故鄉(xiāng)》這篇文章寫出了封建社會對農民精神的____,我卻怎么也讀不出來。久而久之,我和其他同學一樣。覺得魯迅先生的文字可敬又可怕。在即將升入初中的這個暑假里,經老師推薦我讀起了先生的《朝花夕拾》,媽媽說這是七年級必讀的書目讓我好好讀。本以為硬著頭皮也讀不下去,沒想到第一篇《狗貓鼠》就帶給了我不小的沖擊。
《狗貓鼠》這篇文章主要闡述了魯迅先生仇貓的原因:第一貓對自己捉到的獵物,總要盡情玩弄之后,才吃下去。就和某些人一樣“慢慢折磨弱者”,實在是無人性可言。第二與獅虎同族,卻一副天生一副媚態(tài)。第三,總在配對時叫囂。讀到這兒,我不禁對先生的“罵__術”心生贊嘆。連寫童年回憶都不忘諷刺那些恃強凌弱,幸災樂禍,喜歡慢慢折磨弱者的與貓相似的人。
《朝花夕拾—狗貓鼠》是魯迅先生在受到__的____,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zhàn)亂后寫下的回憶。我想到了熱播劇《覺醒年代》里的情節(jié)。第一次__________派出十幾萬勞工參戰(zhàn)。眾多同胞舍命____,才換來最終的勝利。但在戰(zhàn)后的巴黎和會上。__作為戰(zhàn)勝國,卻被英、法、美、日要求。將戰(zhàn)敗國德國在山東____轉讓給____。而________派員卻主張簽約。當愛國學生為維護國家__振臂高呼時,____的____卻向他們揮起了警棍。當蔡元培校長、__先生積極營救學生時,__里有諂媚____的____卻主張嚴懲學生。面對______的____列強,她們卑躬屈膝,奴顏諂媚。面對手無寸鐵的青年學子和底層同胞,他們卻打著正義的旗號,揮舞著手中的武器。這媚強欺弱的個性不正是先生筆下唾棄的貓嗎?
如今那個風雷激蕩的時代已然過去了,但是魯迅先生筆下的“貓”卻沒有消失。
我忽然想起我的一位小學同學,因為她胖胖的身材班上一些好事的男生給她取了一個“老母豬佩奇”的外號,她的沉默和周圍同學的冷漠讓這個名字伴隨到她小學畢業(yè)。當時的我甚至在慶幸:還好自己默默無聞,不是他們攻擊的靶心?,F在回想起來,抓住別人弱點不斷攻擊的男同學、幸災樂禍的我與貓又有什么兩異呢?
翻完最后一頁,慢慢合____本。想起葉圣陶先生說過“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fā)芽滋長,播散到大眾心里”。我想此時此刻的我似乎漸漸讀懂了先生那顆深邃的心。
《魯迅》的讀后感篇14
《狂人日記》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fā)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文中一個不懂世事的瘋子道出了世間的本質,而那些將“瘋子”稱為“瘋子”的人卻故意裝作糊涂,明明干出一些吃人的勾當,卻做起了“君子”。文中寫道“他們一翻臉,便說人是惡人”,及其“翻天妙乎,與眾不同”的處世原則更是將封建統治階級顛倒黑白的本領描述的淋漓盡致。他們“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遮掩,不敢直接下手”,這正是他們缺乏勇氣的體現。他們“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別人吃了”,正如瘋子對他哥哥的勸說中所說的一樣:“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的確,吃人的人,什么干不出!為了吃人,竟連自己的同胞兄弟也要謀害。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社會中,少的是親情,多的只是殺害、暴力與兇殘。所以,小孩子,狗,醫(yī)生,陳老五以及大哥,都在以同樣兇殘的目光看著“我”這塊肥肉,他們要“育肥我”,然后再逼“我”自戕,這樣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多么狡猾無恥與兇殘!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孩子們,他們何以有此等的心思呢?!無非是老子娘教的,“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而如此無知善良的“我”也在無意中成了吃人的人,成了吃人的人“銷贓”的同伙。所以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因此主人公在文章的末尾高聲吶喊:“救救孩子!”
文中吃人這個驚人的字眼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魯迅借狂人之口,令人們意識到封建主義吃人!這一振聾發(fā)聵的吶喊使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人醒悟了,震撼了!
《魯迅》的讀后感篇15
早上的花,傍晚來撿。這好比魯迅到了晚年,才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既帶著自己的情感,也帶著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我無能對魯迅的文字細心揣摩,但《五猖會》卻能吸引我的目光,細細品讀之后,更是有了和初讀不一樣的體會。
當時,除了過年過節(jié)外,五猖會便是孩子們最盼望的。魯迅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卻被父親強制的要求背誦。
這種舊社會教育方式引起了我的沉思。
在現代社會難道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嗎?這種現象又是怎么樣產生的?
我很快便得出了答案?,F代社會這種現象還是有的,而產生的原因,大多源自父母長輩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
舊社會教育方式,約束了孩子們的童年,禁錮住了他們的思想,過早灌輸社會理念,抹殺去了孩童的天性。而現代社會逐漸蔓延的教育方法,溺愛,更是令人發(fā)指。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沒見過世面,什么都不懂,只會被有心人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一個過分嚴厲,另一個過分溺愛,這兩種中國式教育,顯然是教育界的一大通病。
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是好。但是只注重結果,卻不在乎子女的感受,已經大錯特錯了。學習靠的是興趣,強制性學習可能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放縱孩子,一個個小錯誤累積,將來走上不歸路的也是大有人在。
朝花夕拾如果能給更多人一個反思,那便是最好。孩子的天性不能被泯滅,教育不能是強制也不能是不作為。
其實,我更喜歡放羊式教育。
《魯迅》的讀后感篇16
我利用輕松的寒假時間讀完了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本書里面收錄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經典雜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狗貓鼠》這篇文章了。
《狗貓鼠》表面是敘述作者對貓的討厭,其實是以貓喻人,實則是討厭像貓一樣的______和______。樸素無華的語言,讓人倍感親切,好像是一個老者在跟你吐露衷腸。作者既是用《狗貓鼠》對于敵人誣蔑的有力回擊,又是對于他們卑鄙無恥的無情揭露。作者從來都對貓沒有任何好感,為什么呢?他也做了詳細的論述。貓作為一個捕食者,對于獵物卻沒有足夠的尊重,總是玩膩了再吃,天生的小人嘴臉,天生會亂叫。這些都是對社會上的與貓同性特征的人嘴臉的批判。那些人到處誹謗,搬弄是非,討厭非常。這也表現出作者對于這些貓一樣令人討厭的人的憎惡之情。
《狗貓鼠》蘊含深刻寓意,作者對于同情弱小的同時,鞭笞暴虐者,讓社會對____要有徹底除盡的決心,也體現出作者的____斗士形象。當然,魯迅先生對于貓的討厭是因為去影射那些貓一樣的人,我們還是要愛護小動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