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字都有哪些說法
關于漢字都有哪些說法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自發(fā)明的那天起,直到現(xiàn)在一直被中國人使用。關于漢字的歷史,基于現(xiàn)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xiàn)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fā)現(xiàn),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開端。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漢字起源的說法,歡迎閱讀!
漢字概述
漢字(Chinese character),也稱中文,是與漢語相對應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所發(fā)明,在古文獻中被稱為“書”、“書契”,到了漢代才有了“漢字”一詞,用于指稱中國漢族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字。漢字是表意性質(zhì)的單音節(jié)文字,現(xiàn)代常用的漢字有四千到八千個,大多數(shù)是形聲字?,F(xiàn)代漢字的字體是經(jīng)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漢魏隸書體-楷體-宋體演變而來的。在長久的實踐中,中國漢族創(chuàng)造的輝煌歷史和長久積累的知識都依靠漢字保存至今。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tǒng)一狀態(tài)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自發(fā)明的那天起,直到現(xiàn)在一直被中國人使用。關于漢字的歷史,基于現(xiàn)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xiàn)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fā)現(xiàn),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開端,所以我們通常說漢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符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tǒng)的文字體系。
漢字這個名稱,得名于漢族和漢朝,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時也是流傳范圍最大的一種文字。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眾多分歧。新中國成立,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guī)范,俗稱“簡體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并以《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并列簡化漢字和繁體字。簡體字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qū)使用,港澳臺等地區(qū)仍使用“繁體字”。漢字是非拼音文字,在寫法上,和拼音文字明顯不同,即使是在中國的鄰國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以“漢字”為例:
簡化字:漢字
拼音:hàn zì
英文:Chinese characters
漢字起源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物語”“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F(xiàn)代學者認為,成系統(tǒng)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chuàng)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fā)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xiàn)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jù)。
通過系統(tǒng)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xiàn)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yè)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fā)現(xiàn)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huán)較多,大多數(shù)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qū)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qū)。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jīng)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jīng)驗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tǒng),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jù)悉,從考古發(fā)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jīng)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jīng)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fā)現(xiàn)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tǒng)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jīng)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xiàn)在字的數(shù)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guī)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chuàng)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nèi)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nèi)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只有少數(shù)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于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zhuǎn)。因為用尖刀雕
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zhuǎn), 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書有大篆與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tǒng)一字體,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體。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tǒng)一字體,經(jīng)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zhuǎn),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小篆書法:野鶴巢邊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4.隸書
隸書產(chǎn)生于秦代,盛行于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并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體。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guī)的場合。為了便于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zhuǎn)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nèi)聚的結體風格變?yōu)闄M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符號。隸書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后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另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最常用的500個漢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這、中、大、為、上、個、國、我、以、要、他、時、來、用、們、生、到、作、地、于、出、就、分、對、成、會、可、主、發(fā)、年、動、同、工、也、能、下、過、子、說、產(chǎn)、種、面、而、方、后、多、定、行、學、法、所、民、得、經(jīng)、十、三、之、進、著、等、部、度、家、電、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現(xiàn)、實、加、量、都、兩、體、制、機、當、使、點、從、業(yè)、本、去、把、性、好、應、開、它、合、還、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義、事、平、形、相、全、表、間、樣、與、關、各、重、新、線、內(nèi)、數(shù)、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質(zhì)、氣、第、向、道、命、此、變、條、只、沒、結、解、問、意、建、月、公、無、系、軍、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并、提、直、題、黨、程、展、五、果、料、象、員、革、位、入、常、文、總、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圖、山、統(tǒng)、接、知、較、將、組、見、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nóng)、指、幾、九、區(qū)、強、放、決、西、被、干、做、必、戰(zhàn)、先、回、則、任、取、據(jù)、處、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造、百、規(guī)、熱、領、七、海、口、東、導、器、壓、志、世、金、增、爭、濟、階、油、思、術、極、交、受、聯(lián)、什、認、六、共、權、收、證、改、清、己、美、再、采、轉(zhuǎn)、更、單、風、切、打、白、教、速、花、帶、安、場、身、車、例、真、務、具、萬、每、目、至、達、走、積、示、議、聲、報、斗、完、類、八、離、華、名、確、才、科、張、信、馬、節(jié)、話、米、整、空、元、況、今、集、溫、傳、土、許、步、群、廣、石、記、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觀、越、織、裝、影、算、低、持、音、眾、書、布、復、容、兒、須、際、商、非、驗、連、斷、深、難、近、礦、千、周、委、素、技、備、半、辦、青、省、列、習、響、約、支、般、史、感、勞、便、團、往、酸、歷、市、克、何、除、消、構、府、稱、太、準、精、值、號、率、族、維、劃、選、標、寫、存、候、毛、親、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養(yǎng)、易、置、派、層、片、始、卻、專、狀、育、廠、京、識、適、屬、圓、包、火、住、調(diào)、滿、縣、局、照、參、紅、細、引、聽、該、鐵、價、嚴
看過" 漢字起源有哪些推測 "的還看了:
1.關于漢字的來歷
3.漢字的來歷和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