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鐘花的養(yǎng)殖方法是什么
燈籠花,別名鈴兒花、吊鐘花、吊鐘海棠,拉丁文名EnkianthusquinqueflorusLour.杜鵑花科,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黃色那么,吊鐘花的養(yǎng)殖方法是什么?
換盆與翻盆。扦插成活或播種后的幼苗,都要經(jīng)小盆到中盆到大盆幾次的換盆。其植株在每年春季或秋季萌芽之前需翻盆1次,基質(zhì)宜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培養(yǎng)土,一般可用腐葉土加沙質(zhì)壤土加腐熟的有機(jī)肥料和磷肥均勻混和,而不需施加基肥,以免爛根。
施肥。因吊鐘花生長快,開花次數(shù)多,故在生長期間要掌握薄肥勤施,約每隔10天施1次稀薄餅肥或復(fù)合肥料,開花期間也應(yīng)每月施1次磷、鉀為主的液肥,但高溫季節(jié)停止施肥。施肥前盆土要偏干;施肥后用細(xì)噴頭噴水1次,以免葉片沾上肥水而腐爛。
溫度。吊鐘花生長的溫度為10~28℃,夏天的溫度不能超過30℃,因此夏天應(yīng)做好降溫工作;冬天要求陽光充足,培養(yǎng)溫度不能低于5℃,否則就會引起凍害,必須采取保溫措施。另外,無論冬天或夏天都要注意通風(fēng)。
澆水。澆水要見干即澆,澆而透,切忌積水。夏天盆土以偏干些為好,但注意對葉面與地面的噴水。⑤摘心與修剪(參見“怎樣使吊鐘花花繁色艷、花期延長”)。
放置方面。為了保持吊鐘花株型豐滿,在生長期應(yīng)經(jīng)常變換位置,使植株受光均勻,以免偏向一方,破壞株型。但在開花期間應(yīng)少搬動,不然會引起落蕾落花。
吊鐘花形態(tài)特征
燈籠花燈籠花(Enkianthus quinque florusLour),杜鵑花科(Ericaceae),灌木或 小喬木,高1-3(-7)米;樹皮灰黃色;多分枝,枝圓柱狀,無毛。冬芽長橢圓狀卵形,芽鱗邊緣具白色絨毛。葉常密集于枝頂,互生,革質(zhì),兩面無毛,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5-10厘米,寬(1-)2-4厘米,先端漸尖且具鈍頭或小突尖,基部漸狹而成短柄,邊緣反卷,全緣或稀向頂部疏生細(xì)齒,中脈在兩面清晰,側(cè)脈6-7對,自中脈羽狀伸出,連同網(wǎng)脈在兩面明顯;葉柄圓柱形,長(5-)l0-15(-20)毫米,灰黃色,無毛。
花通常3-8(-13)朵組成傘房花序,從枝頂覆瓦狀排列的紅色大苞片內(nèi)生出,苞片長圓狀橢圓形、匙形或線狀披針形,膜質(zhì);花梗長1.5-2厘米,綠色,無毛;花萼5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2-4毫米,先端被纖毛;花冠寬鐘狀,長約1.2厘米,粉紅色或紅色,口部5裂,裂片鈍,微反卷;雄蕊10枚,短于花冠,花絲扁平,白色,被柔毛,花藥黃色;子房卵圓形,有5條脊痕,無毛,花柱長約5毫米,無毛。蒴果橢圓形,淡黃色,長8-12毫米,具5棱;果梗直立,粗壯,綠色,長3-5毫米,無毛。花期3-5月,果期5-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