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優(yōu)秀教案_我用我殘損的手掌課文閱讀賞析(2)
我用殘損的手掌優(yōu)秀教案_我用我殘損的手掌課文閱讀賞析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課文賞析
戴望舒用深重憂郁的口吻緩緩敘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慘遭侵略者蹂躪的中國以及世世代代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飽經(jīng)風霜的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在敵人的黑牢里,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廣大的土地”象征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托著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家鄉(xiāng)的美麗景象與現(xiàn)實、祖國的河山曾經(jīng)的美好與現(xiàn)在的凄涼形成對比.
“我”用“殘損的手掌”深情地撫摸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下的祖國廣大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著,詩人無形的手掌觸到家鄉(xiāng)一片湛藍的湖水,現(xiàn)時“微涼”的湖水與昔日“堤上繁華如錦障”的美麗春光形成強烈反差,表現(xiàn)出詩人對敵人踐踏故土的無比憂憤。為了使詩歌表達的主題不流于膚淺狹隘,詩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遠,由北到南,從長百山的雪峰、黃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詩人選擇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風景加以點染,它們既是人民的苦難與不幸的象征,又是侵略者罪惡的見證。“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兩句既是對上半段的總結(jié),又與開頭三、四行遙相呼應。
詩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開,描繪的是與前面災難景象形成極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圖景:那雖是“遼遠的一角”,但山河完整無損,沒有陰暗和血污。而是充滿了溫暖、光明和生機,“那里是太陽,是春”。與前半部分的哀怨、憂傷的基調(diào)相比,這一部分跳動著詩人按捺不住的快樂與激動;與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動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則顯得安靜而舒緩,使這首詩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抒情風格顯得變幻多姿。在那個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藝術(shù)的凝想的年代里,這首詩像一朵美麗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煉而不晦澀,感受細膩而不暗淡,深刻的現(xiàn)實內(nèi)容與現(xiàn)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來。
這首詩前后對比手法的運用,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表現(xiàn)出他對解放區(qū)的深情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
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描寫淪陷區(qū)陰暗,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面綴連。抒寫解放區(qū)的明麗,側(cè)重于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摩,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使詩章透現(xiàn)出和煦明媚的色彩??梢哉f這首詩既是詩人長期孕育的情感的結(jié)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舊保持著的愛國精神的升華。
在藝術(shù)手法上,這首詩并不回避直接抒發(fā)和對事物進行直接評價的陳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達,主要還是通過形象的構(gòu)成來實現(xiàn)。運用幻覺和虛擬是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主要手法。詩人在獄中,想象祖國廣闊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狀、顏色,而且可以感觸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這種虛擬,強烈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的深摯的情感。詩人在虛擬性的總體形象之中,又對現(xiàn)實事物作了直觀式的細節(jié)描繪:堤上的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發(fā)出的芬芳,以及長白山的雪峰,夾著泥沙的黃河,嶺南的荔枝花等。這一些細節(jié)描繪正透露了詩人對祖國的眷戀、熱愛之情,以及對祖國所遭受的沉重災難所產(chǎn)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觀式的細節(jié)描繪之中,詩人還運用“虛擬性想象”的手法:觸到水的“微涼”,感受到長白山的“冷到徹骨”,黃河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都是直觀式描繪中存在的想象與虛擬,是詩的開頭“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一幻覺的具體化。至于寫到蘸著“沒有漁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以及在寫到對解放區(qū)的熱愛時,說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則是在想象性的虛擬中,結(jié)合著隱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豐富性,一再受到人們的稱贊。
這首詩是戴望舒在獄中用血與淚迸發(fā)出的一篇杰作,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情結(jié)的偉大詩人,他為祖國的的前途和命運深深擔憂,但又不失希望和向往,給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的中國人民帶來了一絲絲陽光,作品幾十年來不曾被人們忘記,作為詩人一腔熱血的見證永遠被人們銘記。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