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俗風情導游詞
新疆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新疆民俗風情導游詞,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新疆民俗風情導游詞
說到新疆的民俗風情,那就得先來介紹一下與穿著有關的民俗風情,大家都知道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聚集地,在新疆當地所住的民族有好幾個,一般最多的就是維吾爾族還有哈薩克族人,這些民族的服裝顏色都很艷麗,可謂五彩繽紛,富麗堂皇,當地人大多都會戴頭巾,頭巾的顏色也很鮮艷,不過也有白色的頭巾。當地人平常還會喜歡戴各種首飾,比如說耳墜還有項鏈以及手鐲等,都是一些民族飾品,所以當地人的穿著是充滿了濃郁的民族味道。
下面來跟大家說一下新疆飲食方面的民俗風情,當地的飲食特點充滿了很濃烈的西域香味,各種美食味道都很特殊,尤其是當地的烤羊肉串,更是新疆的一大特色。此外,新疆還有類似于手抓飯、油塔子這樣的美食,當地的美食跟咱們這里的吃飯也不一樣,比如說手抓飯就是用手抓著吃的,所以說新疆的飲食民俗也很有特色。
最后跟大家總結一下新疆比較有特點的民俗風情,例如當地人吃食物的時候,是非常的講究的,他們不會隨便撥弄盤子里的美食,而且不讓客人隨便揭自己家里的鍋盆,吃東西一般也不會剩,很是節(jié)儉。因為當地人認為如果踐踏糧食的話,會得到報應,要么會變成窮酸的乞丐,要么就會失明。此外,當地人也不會朝著火吐吐沫,或者咸鹽都是不可以吐吐沫的。當地人的生活一直很講究,因為她們信教,所以對一些東西都非常的講究,對任何的美食都不會浪費,因此當地人的民俗風情比起漢族人來說是非常特殊的,而且細節(jié)性的東西很多,真的讓人難以想象。
好了,以上就是新疆民俗風情介紹的所有內容了。大家在看了小編的介紹以后,對于新疆的各種民俗風情,應該已經很了解了。新疆畢竟是少數民族聚集地,所以說他們的民俗風情是比較有特色的,而我們也應該尊重他們的民俗風情。
篇二:新疆民俗風情導游詞
服飾習俗
少數民族的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華麗堂皇,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著彩色連衣裙,戴鮮艷或潔白的頭巾,喜愛耳環(huán)、耳墜、項鏈、手鐲、戒指等裝飾物,顯得雍容華貴、儀態(tài)萬方。男性愛穿西服、繡花襯衫或袷袢等。維吾爾族男子還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戴繡花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qū)不同而互有差異。如維族男女都喜歡戴繡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貓頭鷹羽花帽;柯爾克孜族青年婦女則喜歡戴紅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塔爾族婦女尤喜歡戴鑲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愛戴呢料大沿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回族男性則為黑白小圓帽,顯得整潔莊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歡穿長統(tǒng)皮靴。每逢喜慶節(jié)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裝,色彩斑斕,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飲食習俗
飲食習慣西域香味濃烈,各種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風靡全國,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饌。吃法別致的抓飯、手抓羊肉是少數民族最喜歡的食品,也是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的必備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則是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食品。牧區(qū)的少數民族能將牛奶、羊奶加工成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帶有濃郁的奶味,營養(yǎng)豐富,可飽口福。用馬奶發(fā)酵而成的馬奶子酒微噴酒香,清涼適口,沁人心肺。隆冬時節(jié)、寒風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頭不少人身披雪花,圍著火爐在吃西瓜,這是最富有西域風情的飲食習俗!
民俗禁忌
一、凝視禁忌
二、飲食禁忌
在飲食上,新疆穆斯林禁食豬、狗、驢、騾肉和猛獸猛禽的肉,忌食未經殺而自死的動物的肉,也禁食所有動物的血。這些禁忌源于伊斯蘭教,現已演變?yōu)樯盍曀住?/p>
因此切不可將以上諸物帶入穆斯林家庭或餐廳,或在這種場合談論這些物品。
如果你能向穆斯林表示,自己不吃以上食品,那么就會更受歡迎,例如,他們可能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吃驢肉,性情也會跟驢一樣,或認為情操高尚的人怎么能吃不知羞恥的驢呢?
三、崇拜禁忌
忌踐踏糧食、咸鹽及各種食物,否則會遭到報應,不是日后變成乞丐,就是雙目失明,永遠生活在黑暗里;不能朝咸鹽和火吐唾沫。忌踩或跨"亞拉克"(倒泔水的地方),認為這種地方有飯粒、馕渣和鹽水,而這些都是"圣物",否則會帶來厄運,遭到各種磨難。
四、禮儀禁忌
新疆人待客和作客有許多講究。忌踩餐布或從餐布跨過??腿瞬豢呻S便撥弄盤中的食物,不能嗅食物,不能隨便到鍋灶前去,不能隨便揭看鍋盆等炊具。盡可能不剩食物于碗中。不能將飯粒落地,萬一掉到地上,要起來放在餐布上。要把碗中的飯吃干凈。吃馕或饅頭時,要將馕或饅頭掰開吃,不可整吃。吃完飯后不能敲碗碟。作客時,如有事要離席,不能從人前走,必須到人后走。吃完飯祈禱時,禁止東張西望、嘻笑和起身走動??腿瞬荒茈S便借翻主人家的東西,不能在主人的房子里來回走動。
飯前飯后要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亂甩手上的水珠,必須用毛巾擦干。不能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麻袋和裝有鹽的袋子和做飯用具上。吃飯或與人交談時,最忌諱吐痰、擤鼻涕、挖鼻孔、掏耳朵、剪指甲、撓癢等,否則被人認為是失禮的行為;在屋內炕上坐下時,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接受或奉送禮物、茶飯碗時要雙手,單手接受或遞送物品被視為缺乏禮貌,家里有客人時不能掃地。作客時,應聽從主人的招待,如實在不想吃東西,也要嘗一口,以示尊敬,不能完全拒絕。主人給客人倒茶時,客人應雙手捧起碗,不能為了表示客氣接過茶壺自己倒。
在新疆,你的行為如能這樣,就可能會處處招人喜歡!
五、贊美禁忌
有些新疆人忌諱別人當面贊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用 "胖"、"漂亮"、"胃口好"等之類的詞句;不論是親戚還是朋友,忌諱一進屋就去抱主人家的孩子,尤其忌諱遠道而來的客人去抱,認為這樣會使小孩受驚生病。
因此,在新疆,你常會聽到一些老人見到小孩時常說"這個小孩太難看了"。
六、其他禁忌
穆斯林在做乃瑪孜(禮拜)時,不能喧鬧,誦讀祈禱經文時,不能說話,不能站在或經過做乃瑪孜的人面前或將人像置于做乃瑪孜的人面前,也不能不脫鞋或用臟腳踩禮拜毯。
不能在清真寺或麻扎(墳場)喧嘩或談論與此無關的內容。不能朝著太陽、月亮大小便,往水里撒尿,不能朝天空吐唾沫,清晨未洗臉前不能看太陽等;不能踩拔莊稼和小草,尤其是不能往莊稼和草上大小便。
路經麻扎時,不能騎馬、騾、驢;不許牲畜在墓地內亂跑;不允許任何人無故進入墓地,不許從墓地上大量取土,以防墳墓倒塌,墓地附近禁止修豬圈、廁所,禁止在墓地、清真寺以及小渠邊大小便、吐痰、擤鼻涕、帶污穢物經過和逗留。
婦女不能跨越繩子、臟水,認為跨越繩子生孩子時胎盤不容易下來;跨越臟水,分娩時將會無力。陌生人不能隨便進入產婦的房間,一般要在產后滿十二天之后去探望產婦。
忌諱男人將頭發(fā)、胡子留得過長和帶金戒指,忌諱女人將指甲、腋毛等留得過長。
認為星期二、星期五上路不吉利,會遇到倒霉的事。
吸毒、賭錢、酗酒、斗毆、說謊、暗算別人、占別人的便宜等,均被禁忌。
篇三:新疆民俗風情導游詞
民族薈萃
新疆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其中主要民族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回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錫伯族、塔吉克族、滿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達斡爾族、塔塔爾族等13個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
民族政策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制度,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新疆解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廢除了一切舊制度,實現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為實現國內各民族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發(fā)展,我們黨和政府從實際出發(fā)制定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從1954年起,新疆相繼建立了5個民族自治州、6個民族自治縣。
新疆作為中國的一個自治區(qū),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的規(guī)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自治機關,即自治區(qū)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除了行使同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以外,同時還享有10項自治權利:(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立法權;(2)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本地情況的,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準,有變通執(zhí)行或者停止執(zhí)行權;(3)執(zhí)行公務時,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幾種文字權;(4)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工人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的自主權;(5)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根據本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方針、政策和規(guī)劃,管理地方性經濟建設的自主權;(6)對本地方資源的依法保護和合理優(yōu)先開發(fā)利用權;(7)經國家批準后開展外貿、邊境貿易的自主權;(8)管理地方財政的自主權;(9)發(fā)展文化、教育、科技、衛(wèi)生、體育等事業(yè)的自主權;(10)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區(qū)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qū)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等。
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證。長期以來,新疆始終堅持在各族干部群眾中深入開展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為中心內容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廣泛深入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駁民族分裂勢力散布的種種歪曲和杜撰新疆歷史,包括民族發(fā)展和宗教演變歷史的謬論,肅清他們所宣揚的泛伊斯蘭主義、泛突厥主義的反動影響,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群眾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使各族干部群眾真正懂得,民族團結則百業(yè)興旺,民族紛爭則人民遭殃,不斷提高各族干部群眾維護祖國統(tǒng)一、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政治覺悟。
從1982年開始,新疆連續(xù)幾次開展大規(guī)模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大力表彰民族團結先進典型,以榜樣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在新疆大地上唱響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祖國大家庭好、民族團結好”的主旋律,形成增進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向前發(fā)展。
從1983年起,新疆連續(xù)22年把每年的5月作為民族團結教育月,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做到年年有重點,年年有新內容,年年有新發(fā)展,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和富于時代特點的教育內容,廣泛地宣傳教育各族干部群眾。通過長期扎實有效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宣傳教育,使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為越來越多的干部群眾所掌握,“三個離不開”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黨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支持、互相諒解已蔚然成風,全疆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tǒng)一、反對民族分裂的先進典型不斷涌現,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在新形勢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fā)展。
民族語言文字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種的自治地區(qū),世界六大語系中有三大語系的語言匯集在這里。自治區(qū)政府為了依法保障各民族使用和發(fā)展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新疆普通中小學采用維、漢、哈、柯、蒙、錫、俄7種語言進行教學,大中專院校采用漢、維、哈、蒙4種語言授課。自治區(qū)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均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播音。新疆人民廣播電臺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5種語言廣播,新疆電視臺用維吾爾、漢、哈薩克3種語言播出。《新疆日報》用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4種文字出版;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錫伯等6種文字的圖書和教材。少數民族文字在社會上得到廣泛使用。2000年建立了“新疆語言文字網”,在網上介紹我區(qū)語言文字的歷史與現狀,報道新疆語言文字工作各方面的最新動態(tài)。
民族節(jié)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有兩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肉孜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刈暹^肉孜節(jié)較隆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其他民族過古爾邦節(jié)比較隆重。節(jié)日期間,民族群眾要穿上盛裝,準備豐富的食品,有的人家要宰羊,民族之間互相登門拜訪,表示慶賀。肉孜節(jié)又叫“開齋節(jié)”,伊斯蘭教規(guī)定,每個穆斯林每年必須封一個月齋,伊斯蘭教歷9月為“齋月”,封齋期間白天不吃不喝,太陽落山之后,才能吃喝。10月1日為開齋日。古爾邦節(jié)又叫“宰牲節(jié)”,是伊斯蘭教歷每年的12月10日,具體為肉孜節(jié)后的第70天,公歷日期每年不固定。
此外,還有哈薩克族的“納吾熱孜節(jié)”、蒙古族的“麥德爾節(jié)”、錫伯族的“西遷節(jié)”(四一八節(jié))、塔吉克族的“巴羅提節(jié)”(燈節(jié))和“播種節(jié)”、俄羅斯族的“帕斯喀節(jié)”和滿族的“頒金節(jié)”等等。
民族風俗
在飲食方面,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面粉、大米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兇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凡是有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居住的地方和單位,都專門設置了供他們進餐的清真餐廳,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餐廳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餐廳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并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餐廳的管理人員和炊事人員一般也由少數民族職工擔任。
在稱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輩序之稱,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等民族,一般年輕人都稱呼老年人“大大”(大爺)、“阿娜”(大娘),稱呼比自己稍長的人為“阿卡”(阿哥)、“阿恰”(姐姐);稱呼比自己年幼的男女為“吾康”(弟弟)和“森額爾”(妹妹);青年同性之間互稱“阿達西”(朋友);對干部和軍人稱“堯爾達西”(同志);對小孩、少年人多稱“巴郎”。但對青年人則不宜隨便叫他們“巴郎”,否則會引起對方的不快。
在喪葬方面,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屬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念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民族服飾
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種類繁多。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外套坎肩。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連衣裙寬大,胸前多褶,而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連衣裙下端多皺褶,塔吉克族婦女喜歡在裙子上系圍裙。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等民族的男子多穿過膝、無領、對襟“袷袢”(長袍),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蒙古族、達斡爾族喜歡穿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還非常喜歡在衣服的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用各種彩線繡上精美的花卉花紋圖案,有時綴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裝飾品。戴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的共同愛好,尤其喜歡戴花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qū)不同而互有差別,其中維吾爾族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
民族歌舞
新疆是著名的歌舞之鄉(xiāng),各民族的民歌浩如煙海,世代流傳。如維吾爾族民歌《新疆是個好地方》、《阿拉木汗》、《達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烏孜別克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等等。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負盛名,傳統(tǒng)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西希、賣達等。其中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由大乃格曼、達斯但、麥西來甫等三大部分組成,集音樂、舞蹈、演唱、文學、生活習俗為一體,包括互不相同的36個曲調,要連續(xù)24小時方可演奏完畢。
維吾爾族民間樂器主要有都他爾、彈撥爾、揚琴、熱瓦甫、嗩吶、笛子、手鼓、薩巴依、納合拉、艾杰克、卡龍、薩他爾、達甫等。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闊布茲、斯不茲厄等。
文體娛樂
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喜愛的“摔跤”;有哈薩克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喜愛的“叼羊”和“賽馬”;有維吾爾族民間體育運動“達瓦孜——高空走繩”;有哈薩克族青年喜愛的“姑娘追”;有錫伯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群眾善長的“射箭”,有蒙古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盛會“那達慕”等。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最喜愛的由歌舞、各種民間娛樂和風俗習慣相結合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以喀什地區(qū)麥蓋提縣一帶的“刀郎麥西來甫”最負勝名。
阿肯彈唱是深受哈薩克族群眾喜愛的一項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阿肯是既能彈唱,又能即興作詩的民間歌手和詩人,阿肯除平日在生產、生活中即興彈唱外,還常常參加草原上舉行的阿肯彈唱會。
趕巴扎
“巴扎”,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遍布新疆城鄉(xiāng)。在維吾爾人聚居地區(qū),差不多每個鄉(xiāng)鎮(zhèn)、交通路口,都有巴扎。經濟的發(fā)展,給古老的巴扎注入了新活力,今日的巴扎已成為繁榮城鄉(xiāng)市場、展示當地民族風俗和特產風味的重要場所。來新疆的中外游客也多喜愛到巴扎逛游、購物,體會西域巴扎的風情。
宗教信仰
新疆充分尊重和保護各種宗教信教群眾進行正常宗教活動的權利,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參政議政權利。目前,在全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xié)商會議擔任職務的新疆宗教界人士1731人,他們代表信教群眾積極參政議政,并對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進行監(jiān)督。
新疆現有宗教活動場所2.4萬余座,其中伊斯蘭教清真寺2.39萬座,宗教教職人員2.90萬人。依法保障宗教團體的合法權益,1982年以來,全疆共恢復建立各級宗教團體88個,其中自治區(qū)和地、縣級伊斯蘭教協(xié)會79個。
堅持把加強愛國宗教人士的思想和隊伍建設作為做好宗教工作的關鍵,在政治上關心他們,把愛國宗教人士作為肩負著特殊歷史使命的非黨基層干部來對待,納入全區(qū)干部培訓計劃;堅持工作上支持他們,團結和依靠愛國宗教人士協(xié)助黨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務,支持愛國宗教人士依法開展工作;堅持生活上照顧他們,在自治區(qū)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拿出資金,對愛國宗教人士給予生活補貼。目前,享受不定期生活補助的有5761人,年均補助2074萬多元。建立了自治區(qū)、地、縣三級培訓體系,有計劃、分層次地對全區(qū)現有伊斯蘭教教職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從2001年開始,由自治區(qū)負責對全區(qū)重點清真寺的8000余名教職人員進行培訓,每年培訓2000人左右,目前已培訓了7000多人;其余2.1萬名宗教人士,由地縣兩級負責培訓,目前已培訓了2.16萬人次。這是建國以來我區(qū)對宗教人士進行的規(guī)模最大、成效最為明顯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