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
水觀音亭位于江西省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臺”;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19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玉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墻,漲水時不淹。水觀音亭白墻黛瓦,花梁朱柱,挑檐翹角,漏窗花墻。院內(nèi)綠樹成蔭,鮮花怒放,湖石點綴、曲徑通幽。在喧囂繁華的鬧市中,在湖光水色的懷抱里,杏花樓輕巧恬靜。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一)
水觀音亭位于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臺”;萬歷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別墅,稱“杏花樓”。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19年民間募捐重修。1983年底重加修繕。現(xiàn)南昌畫院設在此地。
觀音亭位于南湖湖畔,現(xiàn)南湖路34號。據(jù)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臺。萬歷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nèi)設閑云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水觀音亭位于南昌市南湖湖畔,現(xiàn)南湖路34號,始建于唐代。
據(jù)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臺。萬歷年曾一度為相國張位的別墅,稱為杏花樓,內(nèi)設用云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因祀婁妃,在此募建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的改稱泛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泛音閣”。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
1919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平方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墻,漲水時不淹。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合設于此,舉辦文物展覽。1986年重新維修,并增辟廣場、院門,現(xiàn)南昌畫院設于其內(nèi)。
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三)
水觀音亭位于江西省南湖湖心,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濠之妻婁妃的"梳妝臺";湯顯祖在此曾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又稱"水觀音亭"。1919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玉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墻,漲水時不淹。水觀音亭白墻黛瓦,花梁朱柱,挑檐翹角,漏窗花墻。院內(nèi)綠樹成蔭,鮮花怒放,湖石點綴、曲徑通幽。在喧囂繁華的鬧市中,在湖光水色的懷抱里,杏花樓輕巧恬靜。
水觀音亭位于南湖湖畔,現(xiàn)南昌市南湖路34號。據(jù)傳明朝正德年間,曾為寧王朱宸豪之妻婁妃的梳妝臺。萬歷年間一度為相國張位的別墅,稱"杏花樓",內(nèi)設閑云館。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劉應秋、吳應賓等,在此多有吟詠。清朝時為祭祀婁妃,募捐修建,始名"因是庵"。東湖雜詩有:"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時改稱觀音亭,有小巷通廣濟橋,巷口額稱"湖心觀音閣"。
亭周圍湖水瀅回,荷香四溢,景色宜人。1919年民間募捐重修,面積約200平方米。亭高兩層,四周用磚石砌墻,漲水時不淹。解放后,江西省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員合設于此,舉辦文物展覽。1986年重新維修,并增辟廣場、院門,現(xiàn)南昌畫院設于其內(nèi)。
據(jù)《南昌府志》記載:杏花樓始建于唐,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水觀音亭
年),寧王朱宸濠在此為其妻婁妃修建"梳妝臺"。婁妃,上饒人,明代有名的才女,琴、棋、書、畫樣樣皆通,尤以書法精湛。相傳她能以秀發(fā)蘸墨書寫,杏花樓前兩塊巨石牌上的"屏"、"翰"二字,就出于她的青絲所書。
朱宸濠謀反失敗后,萬歷年間(公元1537~1621年),相國張位將此辟為別墅,改稱"杏花樓",內(nèi)設"閑云館"。著名戲曲大師湯顯祖,以及劉應秋、吳應賓等文人在此與師對弈吟詩,著書立說,成立"杏花樓社",著有《閑云館集》等,時為文人墨客休憩相聚之所。至清初年間,因祀婁妃,居民在其西側募建"因是庵"。清乾隆五十三年改稱"觀音亭",又因擇水而居,俗稱"水觀音亭"。解放前,著名老藝人范慶云、畫家傅抱石、徐悲鴻等都曾在此居住或雕刻、作畫。
杏花樓是一幢以四堵風火墻相隔的中間二層廳樓,兩旁各以單層廂房、白墻黛瓦、花梁朱柱、懸嵌壁畫式結構空透廊屋;在外形上,有重疊的階梯馬頭墻,挑檐翹角,高低錯落,層次分明,配以輕巧多變的石砌漏窗花墻,盡顯古雅之風格。湖島以太湖石為點綴,小徑曲折繞樓而行,極具江南風貌的樓閣。 南昌地名辦龔敏春:從《南昌市地名志》分析,觀音亭最早叫"因是庵",后來作為古人張位的別墅時稱"杏花樓",再后叫"觀音亭"。對于南昌畫院想恢復"杏花樓"命名的想法,不會反對,只要不是憑空杜撰的名稱就行。南昌地名辦顧問陶端正查看過一張南昌市的古地圖,發(fā)現(xiàn)婁妃的梳妝臺所處位置竟不在南湖,而是在相距數(shù)百米的墩子塘??墒牵喜袣v史上稱之為梳妝臺的地方只有一個。因此說,對待歷史上的東西,不要輕易地肯定或否定,不要自以為自己的觀點是絕對正確的,它允許多說并存。 水亭觀音
《南昌掌故軼事》資料介紹古亭最早因婁妃得名"梳妝臺"(又名粉臺),后來由張位修建并改稱"杏花樓",內(nèi)設"閑云館"。至清代進行了一次募建,當時為祀婁妃(朱宸濠反叛失敗,婁妃投江自殉)。民間相傳,水觀音就是婁妃的化身。由此看出,古亭命名"杏花樓"的歷史比"水觀音亭"更悠久。水觀音亭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僧人果傳募捐重修因是庵,并改名為"觀音亭"。觀音亭位于湖中,湖中種有荷花,因此,民間俗稱"水觀音亭"。然而,重修后的觀音亭香火并不旺盛,清初詩人陳允蘅曾寫詩形容稱"人蹤看漸少,鬼語趁流瑩。"
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杏花樓與觀音亭逐漸傾圮。1916年,以張嘉猷、包發(fā)鸞為首的南昌同德善堂開始籌劃重修觀音亭,并于1918年修葺完成。1927年,南昌八一起義時,杏花樓和觀音亭成為了起義軍攻打駐守貢院(今八一公園)敵軍的一個戰(zhàn)斗點。
據(jù)史料記載,杏花樓先后是陶英小學、省文管會的教學、辦公場所。觀音亭被毀。1983年,杏花樓劃歸南昌畫院管理。經(jīng)過全面整修,南昌書畫界創(chuàng)作、交流和展出的重要場所。2006年底,杏花樓被列為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南昌畫院辦公室主任周靜韋介紹,早在2002年南昌擬推市內(nèi)公交旅游精品專線時,就向南昌市公交公司提出過建議,希望將此站牌上標注的"水觀音亭"更改為"杏花樓"。與此同時,還向市地名辦作過反映,可惜最終未能如愿。至今,途徑南湖畔的33路和229路公交車的站牌上,仍是"水觀音亭"幾個字。
"《補城名跡記》中詩云:'婁妃妝臺何處尋,傳聞遺址在湖心。不道居民貪福利,募緣建閣祀觀音。'由此可見,杏花樓和觀音亭建造年歷不一,前者是明代以前,后者為清代以后,方位也分東西以墻相隔,各自立門戶。既然后者不復存在了,就應彰顯前者歷史熠輝。"周靜韋堅持地認為。觀點二:先有觀音亭 對于南昌畫院的說法,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處長宗九奇發(fā)表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宗九奇說,從歷史資料推斷,"杏花樓"原"因是庵"都是"觀音亭"建筑的一部分,唐代始建時就是這樣。而且,那時的杏花樓叫閑云館,是后來被改稱為杏花樓的。也就是說,此處叫觀音亭的時間比叫杏花樓要早,南昌畫院還未搞清這段歷史。如今,南昌知道此處叫"水觀音亭"比知道叫"杏花樓"的人多得多。基于這兩點,水觀音亭不必改稱為杏花樓,為尊重歷史,也不能改。
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四)
贛南圍屋構成了奇異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觀。據(jù)萬幼楠考察研究: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的房屋。其外墻既是圍屋的承重外墻,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wèi)圍墻。其大門門額多有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等題名。贛南圍屋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以及信豐、安遠、尋烏。大的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而最大的龍南栗園圍竟達37000平方米,小的五六十平方米。從平面上可分"口"和"國"字形成兩大類。其形制多是方圍,也有部分圓形、半圓形和不規(guī)則形的。結構形式則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構筑的,也有青磚、條石砌壘的。尚存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龍南關西的新圍、楊村的燕翼圍、桃江的龍光圍、安遠鎮(zhèn)崗的東生圍、定南鵝公的田心圍等。
贛南圍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體,具有鮮名防衛(wèi)特征的堅固民居。圍屋外墻厚1米(燕翼圍墻厚1.45米),高三四層,四角構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樣的碉堡。為消滅死角,有的在碉堡上再抹角懸挑單體小碉堡。圍屋頂層設置排排槍眼炮孔。門墻特別加厚,門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實的板門還包釘鐵皮。板門后多有設閘門,閘門后還設重便門。門頂還設漏以防火攻。除少數(shù)大圍外,一般只設一孔圍門。圍屋頂屋多為戰(zhàn)備用,并取墻內(nèi)側2/3墻體作環(huán)形夾墻走廊貫通一氣,方便占時人員機動。圍屋內(nèi)掘有水井,多辟有糧草貯藏間,有的還用蕨分,或用糯米粉、紅糖、蛋清拌和粉刷墻壁,久困缺糧,可剝下充饑。
贛南圍屋絕大多數(shù)是方形,四角(少數(shù)在對稱兩角)都構筑強固的碉樓。外墻為堅實的封閉體,遍布槍炮眼口。外形森嚴冷峻,固若金湯。很明顯,它的形象與廣州墓明器“塢堡”和鄂州出土東吳“孫將軍門樓”十分酷似。
贛南圍屋不論小到一邊只有三開間的“貓柜”到大至占地11畝多的關西“新圍”,它同樣都具有堅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親和性,方圍四周都是簡單的圍屋,一般都有是兩三層,也有多至四層者,為懸挑外廊結構。較大圍子內(nèi)部還建有祖廳;更大的則是多層的套圍。圍子外墻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磚構筑的堅固墻體,厚度甚有達兩米者。內(nèi)部糧倉、水井、排污道等等一應俱全。
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五)
五指峰位于茨坪西南面六公里處,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合,海拔1438米。五指峰峰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亙數(shù)十公里,氣 向西北伸延,綿亙數(shù)十公里,氣勢磅礴,巍峨峻險,至今杳無人跡,還是個“神秘世界”,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臺”上遠望其巍峨的雄姿,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現(xiàn)已列為自然保護區(qū)。兩邊巨峰對峙,中間一條深谷,谷底為龍慶河,即井岡山河。半山腰有個“天軍洞”,相傳為當年太平天國軍駐地,與五指峰相望的還有“龍慶洞”。傳說此洞曾藏龍居仙,當年紅軍曾在此頂嚴寒、斗冰雪,堅持了40多天游擊戰(zhàn),故名“游擊洞”。
景區(qū)內(nèi)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這里是短尾猴、木鹿、黃腹角雉等珍禽異獸出沒的地方。五指峰下的龍慶河,盛產(chǎn)石雞、石魚,河谷峭壁上盛產(chǎn)石耳等。五指峰還有一座瀑布,落差約二百米,如同千尺素絹半空懸掛,在幾公里以外就可眺見,并有流動感。五指峰瀑布是井岡山落差最大的瀑布。五指峰腳下有一群巒湖,猶如一輪明月映照在茫茫云海之中,為主峰景區(qū)增添了迷人色彩。四季如春的氣候條件和風景如畫的高山流水,為避暑和旅游觀光提供了大然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面額一百元人民幣的背景圖就是井岡山主峰五指峰。神游于此處的游客,往往會拿出一張百元大鈔,將畫面與完景對照一番,這也別有一番情趣。
2019年5篇江西水觀音亭的導游詞
上一篇:2019年5篇江西景點的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