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
興城古城是中國十佳古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位于遼寧省興城市老城區(qū)中心。興城古城是是唯一一座方形衛(wèi)城,城墻設有東南西北四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歡迎借鑒參考。
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一)
游客朋友們好!歡迎大家游覽葫蘆島興城古城。
興城古城位于葫蘆島興城市區(qū),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當時稱寧遠衛(wèi)城,清朝時稱寧遠州城。明隆慶二年(1568年)毀于地震。明天啟三年(1623)年進行重修。
古城作為山海關外明朝的重要衛(wèi)城,見證了明亡清興的歷史更迭,歷經580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zhàn)爭洗禮,如今又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先后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古韻滄桑的興城古城,瑞氣升騰的溫泉,挺拔秀美的首山,碧波蕩漾的大海,桃源仙境般的菊花島,交相呼應,相得益彰。
一、古城格局
古城,是一座正方形衛(wèi)城,這種形制在我國是不多見的,城外表用大塊青磚砌成,里邊用巨石砌成,古城城墻四面正中各設一座樣式相同的城門,東為春和門,南謂延輝門,西曰永寧門,北稱威遠門。四座城門雄踞四方,雄偉壯觀,給人以固若金湯的安全感,城門上都筑有兩層高的門樓,門外有半圓形的翁城,城的四角設有方形炮臺,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現在城上擺設的是復制品。
1626年寧遠之戰(zhàn),袁宗煥率領明軍用紅夷大炮炮擊后金軍,擊中努爾哈赤,使他深受重傷,被迫撤軍,返回盛京的途中重傷而亡。城內的十字大街將古城分為四塊,位于古城中心的就是鐘鼓樓。古城內曾有多座廟宇,現在保存最完好的是東南角的文廟和西北角的城隍廟,此外還有祖師廟。
二、古城南門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古城南門延輝門,延輝門兩側的半圓形圍城叫做翁城,這里取甕中捉鱉之意,它的功能是保護城門,后來為了交通方便把翁城打開了。
古城東南角是一座魁星樓,原來的魁星樓毀于戰(zhàn)火,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修復后的魁星樓?!翱恰笔嵌诵撬拗唬址Q“文曲星”,傳說中他的筆點到誰的名字,誰就能高中狀元。該樓共有兩層,八面八角,建筑精良,內有一尊魁星像,清臉紅發(fā),一腳向后翹起,一手捧斗,一手執(zhí)筆,猶如筆點中應試人的姓名,這便是古書中講的“魁星點狀元”。古城的魁星樓因其地理位置而被譽為“關外第一魁星樓”。
三、祖氏碑坊
這便是祖大壽的忠貞膽智坊,石坊建于明崇禎思念(1631年),本地人稱為“頭道牌樓”,它是祖大壽為標榜自己盡忠保主有功而立的,此坊由灰白色花崗巖建造。石坊南面的最底層,有一個用白色花崗巖雕成的大象,代表吉祥的意思,這是祖大壽對自己的祈福。
石坊正中有一立匾,上面刻著“王音”,這里是借用字,表示皇上首肯的意思,據說當時祖大壽已經叛明投清,但他欺騙朝廷,蒙蔽皇上,而皇上又迫于他勢力龐大,無奈只好默許他立此功勞。
第二座石坊,祖大樂石坊。祖大樂是祖大壽的堂弟,寧遠副總兵。這座石坊俗稱“二座碑樓”,建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頂部和祖大壽一樣也刻有“王音”二字。
祖氏石坊雖歷經300多年的風雨侵蝕,仍然保存完好。
四、鐘鼓樓
古城內十字大街交叉處,即古城中心,建有一座鐘鼓樓。該樓始建于1454年,樓上建有兩層樓閣,為重檐歇山卷頂棚。鐘鼓樓,顧名思義是舊時稱內更夫為官衙及居民撞鐘擊鼓報時辰的場所,戰(zhàn)時則有預警和指揮的作用。
五、文廟
文廟位于古城東南,始建于1430年,占地面積1.68萬平方米,是東北三省最古老、遼寧省境內最大的一座文廟,也是古城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筑群。
文廟南墻之外,東西角門的兩側,各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相同的文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這就是從古至今的下馬碑。
現在我們進入的這座門,叫做“毓粹門”,即東角門。毓粹有孕育精華之意,暗喻孔子及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對面的門是西角門,叫做觀德門,觀德有觀瞻孔子美德,學習孔子學說對人有好處之意。
歡迎再次光臨興城古城,謝謝!
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二)
游客朋友帶啊好!歡迎游覽葫蘆島興城古城。
興城古城位于葫蘆島興城市區(qū),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當時稱寧遠衛(wèi)城,清朝時稱寧遠州城。明隆慶二年(1568)毀于地震。明天啟三年(1623),駐軍此地的寧前道兵備副使袁崇煥主持重修。
當時除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城池以外,在其周圍還構筑了壑、碉堡、防御墻,以及小規(guī)模永久性磚石結構的圍城和其他軍事設施,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古城也逐漸發(fā)展為明朝末年關外第一軍事重鎮(zhèn)。
由于年代久遠,古城外圍的數十座小城堡今已無存,僅留下遺城古城址遺跡供后人憑吊。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留了原來的風貌和格局,歇山卷棚,飛檐凌空,朱廊畫棟,蔚為壯觀。
古城格局
古城是一座正方形衛(wèi)城,這種形制在我國是不多見的。城墻外表用大塊青磚砌成,里邊用巨石砌成。
古城城墻四面正中各設一座樣式相同的城門,東為春和門,南謂延輝門,西曰永寧門,北稱威遠門。四座城門雄踞四方,雄偉壯觀,給人以固若金湯的安全感。城門上都筑有兩層高的門樓,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城的四角設有方形炮臺,用以架設紅衣大炮,現在城墻上擺放的大炮是紅衣大炮的復制品。1626年寧遠之戰(zhàn),袁宗煥率領明軍用紅衣大炮炮擊后金軍,擊中努爾哈赤,使他身受重傷,被迫撤軍,努爾哈赤在返回盛京的途中不治而亡。
城內十字大街將古城分為四塊,位于古城中心的就是鐘鼓樓。
古城南門
南門延輝門兩側的半圓形圍城叫甕城。翁就是古代的陶制容器,肚子大而口小,易進難出。這里取甕中捉鱉之意,它的功能是保護成門,后來為了交通方便把甕城打開了。
古城東南角是一座魁星樓,原樓毀于戰(zhàn)火,現在看到的是后來復原的。古城的魁星樓因其地理位置被譽為“關外第一魁星樓”。
祖氏牌坊
在古城延輝街上有兩座古樸、壯觀的石牌坊,就是祖氏牌坊。
第一座牌坊是祖大壽“忠貞膽智”坊,建于明崇禎四年,本地人稱為“頭道牌樓”。它是祖大壽為標榜自己盡忠保主有功而立的,由灰白花崗巖建造,結構工整,充實莊重。
石坊南面最底層是一個花崗巖雕的大象,代表吉祥祈福之意。石坊正中有一立匾,上刻“王音”表示皇上首肯的意思。據說當時祖大壽已經叛明投清,皇上迫于他的權勢,無奈只好默許他立此坊。
立匾下有三層額枋。上層南邊刻有“忠貞膽智”。中層刻“四世元戎少傅”,暗示祖家為世襲將門,四代為將。下層刻“誥贈”圣命為誥,意思是說額文乃皇上所賜。北面頂部同樣刻有“王音”,下寫三層額枋,上層刻“廓清之烈”,是稱贊祖大壽保境平安、平定戰(zhàn)亂、肅清四方的偉大功績。中層和下層與南門相同。石坊雕梁畫柱十分美觀。
第二座牌坊式祖大樂石坊,他式祖大壽的堂弟,建筑與祖大壽牌坊基本相同,額枋一樣有象征御賜的“王音”,額枋也皆為溢美之詞。
鐘鼓樓
古城十字大街交叉處,即古城中心建有一座鐘鼓樓。樓座上建有兩層樓閣,為重檐歇山卷棚頂,四面有圍廊。鐘鼓樓顧名思義,是舊時更夫撞鐘擊鼓報時的場所,戰(zhàn)時則有預警和指揮的作用。
文廟
文廟位于古城東南隅,始建于1430年,是東北三省最古老、遼寧省內最大的一座文廟,也是古城內保存較完整地古建筑群。青磚灰瓦,朱紅門窗,古樸典雅。它是一座三進院的建筑群,照壁、欞星門、泮橋、戟門、大成殿、崇圣寺等主要建筑安排在建筑的中軸線上,整個建筑群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大成殿為主殿建在近一米高地大型拜臺之上,三間硬山式建筑端莊,肅穆。殿內北墻中央設正龕,供奉“至圣先師孔子”之神位,龕東西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兩側供奉12位哲人,供案陳列著尊、爵、豆等青銅器,兩側擺放著編鐘、編磬、古琴、古箏等樂器。殿前門額上懸掛著一方巨匾,是康熙親筆所題“萬世師表”,這是從清朝康熙年間保存下來的珍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殿內頂部還懸掛著清代8位皇帝的牌匾,此外還有一塊,是中華民國總理黎元洪題寫的“道洽大同”。這些牌匾,大字涂金,邊框雕以云龍。
今天地游覽到此結束,歡迎再次光臨興城古城。
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三)
興城古城,是五百年前留下來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經歷了570多年的風雨浸蝕和戰(zhàn)爭摧殘,外城現已無存,內城經歷代維修,基本保持原貌。
興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門,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城墻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上各有兩層樓閣、圍廊式箭樓,分別各有坡形砌登道。四角高筑炮臺,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后不久身亡。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城內東、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鐘鼓樓,它凌空飛架,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
古城城門有四:東曰春和;南曰延輝;西曰永寧;北曰威遠。鐘鼓樓在中街。
鼓樓為戰(zhàn)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
鼓樓樓高17.2米,分為三層?;矫鏋檎叫危呷绯菈?,下砌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磚砌成,,分東、西、南、北各筑拱形通道。上為兩層樓閣,第二層外部游廊懸掛歷年來興城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外賓的圖片。內部辟為興城出土文物陳列館。展出"紅山文化"時期(約五六千年前)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骨針、陶器、刀幣等珍貴出土文物。還架設一面巨型牛皮大鼓。大鼓直徑2.25米(整張牛皮繃制),實為全國罕見。1995年李鵬總理第二次視察興城時曾來此參觀。三層為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蠟像館。此蠟像經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人物表情豐富細膩、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向人們宣布"我與此城(寧遠城)共存亡"的決心。周圍廊式,歇山卷鵬、飛檐凌空、朱廊畫棟,西北開函洞小門,有石階可上下。當登上鼓樓,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四)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參觀葫蘆島興城古城。
興城古城位于葫蘆島興城市區(qū),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始建于1430年,當時稱寧遠衛(wèi)城,清朝時改稱寧遠州城。1623年,駐守此地的袁崇煥主持重修。當時除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城池以外,在其周圍還構筑了眾多的溝壑、碉堡、防御墻等其他軍事設施,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古城也逐漸發(fā)展為明朝末年關外第一軍事重鎮(zhèn)。
古城作為山海關外明朝的重要衛(wèi)城,見證了明亡清興的歷史更迭,歷經580年的風雨侵蝕和戰(zhàn)爭洗禮,如今又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先后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古韻滄桑的興城古城,瑞氣升騰的溫泉,挺拔秀美的首山,碧波蕩漾的大海,桃源仙境般的菊花島,交相呼應,相得益彰,正成長為我國北方新興的沿海風景旅游勝地?,F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參觀游覽!
古城是一座正方形衛(wèi)城,這種形制在我國是不多見的。城墻外表用大塊青磚砌成,里邊用巨石砌成。古城城墻四面正中各設一座樣式相同的城門。四座城門雄踞四方,雄偉壯觀,給人以固若金湯的安全感,城門上都筑有兩層高的門樓,門外有半圓形甕城,城的四角設有方形炮臺,用以架設紅夷大炮,現在城墻上擺放的大炮炮擊后金軍,擊中努爾哈赤,使他深受重傷,被迫撤軍,返回圣經的途中重傷而亡。行走在古城中,依然可以感受到300多年前戰(zhàn)馬嘶鳴、硝煙四起的歷史煙塵。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是興城古城南門延輝門。延輝門兩側的半圓形圍成叫做甕城。這里取的是甕中捉鱉之意,它的功能是保護城門。
古城東南角是一座魁星樓。‘魁星’是28星宿之一,亦稱‘文曲星’。古城的魁星樓因其他地理位置而被譽為“關外第一魁星樓”。
我們面前的這條大街稱為延輝街,街道兩側是以經營商業(yè)為主的舊式建筑,建筑不高,多為一二層。延輝街上矗立著兩座古樸壯觀的石牌坊,這兩座石雕藝術瑰寶猶如一首凝固的音樂,其優(yōu)美的旋律回蕩在古城內外,給人以一種美德享受。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位于延輝街南端的祖大壽“忠貞膽智”坊,向北大約85米處,矗立著組大樂“登壇駿烈”坊。兩座石坊形制大體相同,都是方形坊木結構,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而且都是柱高樓小,更加顯得牌坊凌空矗立,古樸蒼勁。Jing。祖氏石坊雖經歷300多年的風雨剝蝕,仍保存完好,這對于研究明清以來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石刻藝術和研究明清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內十字大街交叉處,即古城中心,建有一處鐘鼓樓。樓座上建有兩層樓閣,是舊時城內更夫為官衙及居民撞鐘擊鼓報時辰的場所,戰(zhàn)時則有預警及指揮作用。現已辟為文物陳列館,陳列興城出土的各類文物數百件,其中荷蘭牛皮大鼓為省內現存最大最完好的一面軍鼓。
文廟位于古城東南隅始建于1430年,占地面積1.68萬平方米,是東北三省最古老的、遼寧省境內最大的一座文廟,也是古城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建筑群落。
文廟南墻之外、東西角門的兩側,各有一塊石碑,碑上面刻著同樣的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边@就是從古至今的下馬碑,彰顯出這位功蓋天地“至圣先師”的威嚴。這座文廟南北長200米,東西寬84米,是一組平面呈長方形的古建筑群。它是一座三進院的建筑群,照壁、欞星門、泮pan橋、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安排在建筑的中軸線上,整個建筑群結構嚴謹、布局合理。
行走在這莊嚴肅穆、儒氣十足的孔廟中,心中不自覺地便生出一些恭敬、禮贊之情,不由得慨嘆孔子儒家思想的高深厚重。
現在大家自行參觀吧
遼寧興城古城的導游詞范文5篇(五)
明末在這里經歷過寧遠大捷,寧錦之戰(zhàn)。
明朝時寧遠為邊關重鎮(zhèn),
著名大將袁崇煥曾駐守城中,后率軍入衛(wèi)京師。于崇禎帝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被逮捕入獄,半年后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的罪名于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歷9月22日)遭受磔(zhe)刑(分裂肢體)處死于西市,棄尸于市。錯殺袁崇煥使崇禎帝自毀長城,標志著大明王朝亡國不久矣。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qū)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遼圣統(tǒng)和八年(公元990年)始稱興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政府在此設衛(wèi)建城,賜名“寧遠”,明代興城古城稱寧遠衛(wèi)城,清代稱寧遠州城,民國三年(1914年)重新啟用興城之名,延用至今。
興城古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天啟六年(1626年)和明天啟七年(1627年),明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史稱“寧遠大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