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注讀書心得3篇
論語譯注讀書心得3篇
《論語譯注》一書影響非常大,曾被香港、臺灣翻印,日本的兩所大學用做教材。下面是學習啦帶來的論語譯注讀書心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論語譯注讀書心得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我們中國人的圣經(jīng),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都得從這部書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非常利于統(tǒng)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群能夠安于現(xiàn)狀,而且還能聽命于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注釋、解析,力圖通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大量的關(guān)于《論語》的研究文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光是關(guān)于《論語》的這種注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這里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可以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峰。那么,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注》--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于清末民初時期,自小接受正統(tǒng)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礂钕壬倪@部書,打開來馬上就能了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于研究之認真?!墩撜Z》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注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fā)現(xiàn),在注釋文字中,關(guān)于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jīng)據(jù)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于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xiàn)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相對客觀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么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默罕默德、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鬃佑眠@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于禮制的看法,著實可愛??吹竭@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現(xiàn)在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著胡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么樣子!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鬃痈F其一生的時間要達到“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為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并且付諸于實踐的人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
那么,《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xiàn)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jīng)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于春秋末期,編輯完成于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于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泛濫,東周其時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fā)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著一個偉大理想,游走于各國,希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希望通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禮數(shù)規(guī)則,來重新構(gòu)建社會。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著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著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wěn)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就是欲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讓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做好自己應有的社會角色,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于烏托邦了。其實通過后代的發(fā)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么說來,《論語》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嗎?也不是??鬃拥乃枷胫泻芏嗍巧婕暗轿覀冏约盒奚矸矫娴膯栴}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于現(xiàn)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說儒家類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給大家構(gòu)建了一個極為高尚的目標,甚至于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達到,因為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里擺著。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回,可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達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么你就要接著修行,因為你知道現(xiàn)在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jīng)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為孔子都沒有達到,而你,連孔子還沒有達到。那么儒家可以成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現(xiàn)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么道理。因為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么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已經(jīng)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可以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zhàn)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不過可惜,他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因為可能與社會的發(fā)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學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后世拿這句話為根本,指揮著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余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國人,《論語》是我們的根。
篇二:論語譯注讀書心得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該書由孔子的弟子編撰而成,現(xiàn)在較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參的學生編寫的,大概成書于春秋與戰(zhàn)國之交?!墩撜Z》的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一些對話集。我們年輕人讀書,應該做到“讀一部書,該要進一步了解此書的作者從事學問,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書地讀。每一部書應作一全體看,不專是零碎材料的拼湊,不專為得些零碎知識而讀書。我們必須了解每一書的作者,才懂得這一書中所蘊涵的一種活的精神。”①“文史之學背后,則每有一種藝術(shù)存在,或說精神存在,所以我們讀文史方面每一書,必定要讀到此書背后之人。”②因此,我認為,讀《論語》應該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論語譯注》一書的作者楊伯峻。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是個大思想家,他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tǒng)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對后世影響極大。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鬃优d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據(jù)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jīng)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jié)合起來。相傳,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jù)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鬃拥牡茏釉鴮⑺恼勗捄退c門徒的問答,輯成《論語》一書,這成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楊伯峻(1909~1990)語言學家。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193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他在語言文字領(lǐng)域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注方面。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國文法語文通解》、《文言語法》、《文言文法》、《文言虛詞》(、《古漢語虛詞》、《春秋左傳詞典》等。在古籍的整理、注釋和譯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論語譯注》、《孟子譯注》、《春秋左傳注》等。在這里我們還必須提到一個人, 楊伯峻的叔父楊樹達,楊樹達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語言學家,經(jīng)文學家,著有《論語疏證》等書,其人對楊伯峻影響極大?!墩撜Z譯注》一書影響非常大,曾被香港、臺灣翻印,日本的兩所大學用做教材。該書譯文明白流暢,注釋重字音詞義、語法規(guī)律、修辭規(guī)律、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結(jié)論在集古今學者之大成的基礎(chǔ)上頗多個人新見。因此,我認為楊伯峻版《論語譯注》應該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論語》精髓的一本教為權(quán)威的書。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論語》一書,《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了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從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我們可以得知,“論語”即為論纂語言的意思。今天我們講的《論語》一書,共有20篇,495條語錄,因此也稱為“論五百”?!墩撜Z》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講‘禮’75次,包括‘禮樂’并言的;講‘仁’卻109次。由此看來,孔子批判的繼承春秋時代的思潮,不以禮為核心,而以仁為核心。①但孔子的思想體系還是 “禮”、和“仁”的統(tǒng)一。“仁”是內(nèi)在的道德體系的最高范疇,“禮”是“仁”的外在標準。下面具體來談一下“仁”,孔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這句話點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6·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這是‘仁’的積極方面,盡己為人謂之忠。‘仁’的含義并不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還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方面合起來,稱作‘忠恕之道’”②。另一方面,“仁”在我們具體的生活中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2·22)。孔子說的“仁”就是愛人。但在這里應該要指出的是,孔子說的“仁愛”并不等于墨家的“兼愛”和西方的“博愛”。“愛人”的人在當時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層的人民大眾。愛在當時也是有等級的,有差別的。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會責任。
下面談?wù)勎易x《論語》的一些感想,余讀《論語》是從2003年開始的,當時經(jīng)臺灣中文大學一教授指導,研讀此書。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背誦全書,至于進一步理解則是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去逐步體會。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語句不能及時理解。因此,于2005年購買楊伯峻版《論語譯注》進行細讀。另同時購買其他幾個不同的版本作為比較參考書。幾年的時間下來,《論語》一本并未完全讀完。這本書總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當然更多時候還是在于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作指導。余讀《論語》,感覺《論語》是一本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讀的書,古代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梢?,《論語》是一本具有人生大智慧和治國的書。讀《論語》并非只是簡簡單單的看一遍,而是需要仔細的去體會其中的真諦,如現(xiàn)在市面上賣得很hot的于丹的《論語心得》,其實就是將《論語》的大智慧生活化,具體就是指導一個人如何為人處事。如此贊揚《論語》,并不是說《論語》中所說的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時代落伍的一面。如:《論語·鄉(xiāng)黨》一篇中,就主要是涉及古代一些禮儀方面的事,在今天看來,則顯得比較落伍。再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這句話被看作是孔子的一種愚民政策,在今天是一種歷史的退步。總之,《論語》對于年輕人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我談?wù)劇墩撜Z》對我日常生活的影響。學了幾年《論語》,吾尤愛三條:(1)、“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4·17);(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rdquo;(7·22)。這三條我認為對本人的人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時常拿來反省自己。第一條讓我緊記作為一個追求知識的學子不應集中于吃、穿這種粗俗的東西上,而應該一心一意地志于追求真理、追求知識。即使平常吃、穿得很一般,但我可以樂在其中。做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7·16),“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11)。后一條讓我在看到賢者時,學習其長處,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更新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看到不賢者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類毛病,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摒棄自己的陋習。第三條對于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大家在中學時都曾經(jīng)學過。但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學了將近十年,有誰真正的去體會過著一句子,并在此后中應用過。我曾經(jīng)說過《論語》是一部具有人生大智慧的書,如果每個人一生都能堅持做到“論五百”,必可以成為一代圣人、一個完人。退一步講,即使我們一生之中只堅持做到幾條精辟的“論五百”,我相信這對我們的人生也有巨大的改變。第三條與前面的第二條在某些意義上有相似的地方,這說明孔子本人也很注意這一點,孔子并非圣人也,其人也是在不斷地向賢人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更應該如此。同時,這一條也教導我們這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不應存在孰人優(yōu)秀孰人不優(yōu)秀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第三、我談?wù)劇墩撜Z》與國際關(guān)系,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儒家與國際關(guān)系?!墩撜Z》是儒家的集大成的作品,其中也蘊涵了不少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提出要以“王道”來治國。“王道”即圣王之道,即是靠道德教誨和教育來貫徹的,王道的力量來自于道德教化,相信“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的法家則認為圣人治國是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覺行善,而著眼于使大眾不能作惡。儒家認為要靠禮樂和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和刑法來治理百姓。而法家在這方面正好與儒家相反??梢钥闯觯寮掖淼氖抢硐胫髁x,法家代表的是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歷史上,儒家一向指責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則總是指責儒家書生氣、不切實際。①理想主義并非不好,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治國其實還是靠道德與刑法??梢哉f,道德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而刑法只是防止社會不退步的力量。因此,理想主義在治國方面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在當今世界,中國提出了“和諧世界”的概念,這無疑反應了理想主義的色彩。雖然,表明上看“和諧世界”是很難以實現(xiàn)的,但從長遠看,若整個世界都向這個方向前進,若干年后,當我們的后人從整個世界的歷史體系再來看這個問題時,定能發(fā)現(xiàn)當時的人在處理問題時具有了何等的智慧。當下的國際關(guān)系就相當與古代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處于一種無政府的狀態(tài)了,理想主義在當時雖不起什么大作用,但仍然是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說年輕人學習《論語》不應局限于何地、何時、何書。對于《論語》的學習應該是一生的,不應該局限于任何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學習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馬上”隨地都可以學習《論語》、思考《論語》。同時,也不應局限于任何時間,隨時想起,隨時都可以思考《論語》,學習《論語》。另外,學習《論語》也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因為任何對《論語》的釋注、解說都只是一種解釋,其譯文通常只能表達一種含義,而《論語》本書可能還有其他層次的含義。原文是提示性質(zhì)的,譯文則做不到這一點。每個譯者都認為其他譯書不夠滿意。無論一個譯本如何力求完善,它總是不及原書。因此,我認為,應該多看不同譯本的《論語》,待自己熟悉之后,再認真思考《論語》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
篇三:論語譯注讀書心得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可以稱之為我們中國人的圣經(jīng),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都得從這部書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非常利于統(tǒng)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群能夠安于現(xiàn)狀,而且還能聽命于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注釋、解析,力圖通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大量的關(guān)于《論語》的研究文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光是關(guān)于《論語》的這種注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這里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可以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峰。那么,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注》--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于清末民初時期,自小接受正統(tǒng)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礂钕壬倪@部書,打開來馬上就能了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于研究之認真?!墩撜Z》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注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fā)現(xiàn),在注釋文字中,關(guān)于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jīng)據(jù)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于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現(xiàn)在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相對客觀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tǒng)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么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默罕默德、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墩撜Z》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鬃佑眠@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于禮制的看法,著實可愛。看到這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現(xiàn)在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著胡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么樣子!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孔子窮其一生的時間要達到“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為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并且付諸于實踐的人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
那么,《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xiàn)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jīng)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于春秋末期,編輯完成于戰(zhàn)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于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泛濫,東周其時已經(jīng)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fā)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著一個偉大理想,游走于各國,希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希望通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禮數(shù)規(guī)則,來重新構(gòu)建社會。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著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著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wěn)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的就是欲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讓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做好自己應有的社會角色,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于烏托邦了。其實通過后代的發(fā)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么說來,《論語》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嗎?也不是??鬃拥乃枷胫泻芏嗍巧婕暗轿覀冏约盒奚矸矫娴膯栴}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于現(xiàn)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義的。說儒家類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鬃咏o大家構(gòu)建了一個極為高尚的目標,甚至于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達到,因為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里擺著。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回,可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達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么你就要接著修行,因為你知道現(xiàn)在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jīng)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為孔子都沒有達到,而你,連孔子還沒有達到。那么儒家可以成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現(xiàn)在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么道理。因為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么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已經(jīng)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一定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可以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zhàn)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不過可惜,他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實現(xiàn),因為可能與社會的發(fā)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學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yōu)則仕”,后世拿這句話為根本,指揮著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余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國人,《論語》是我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