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琴的樂理知識
竹筒琴即打擊樂器,即點鼓,亦稱道筒,可能很多人對于這種樂器還感到不熟悉,就更別說它的相關樂理知識了,不必著急。下面就跟隨學習啦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竹筒琴的相關樂理知識吧!
竹筒琴的樂理知識(一)
所述形制與今之竹筒琴極為相似,可見其歷史之悠久,流傳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tài)??梢哉f竹筒琴是我國古代擊弦樂器——筑的早期形態(tài)之遺存,其年代可上溯至春秋之初,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歷史極為久遠。竹筒琴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打擊弦鳴樂器,它與我國古代流傳的“竹銅鼓”、東南亞各國古代流傳的“竹管形琴”十分相像。但因流傳于僻壤山鄉(xiāng),史籍無載,直到明代才有記錄。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器用三卷》載有:“竹銅鼓,截大竹為之,長可三四尺,即剜其體為兩弦,欲鼓之,則以柱支其弦,叩作銅鼓之聲,疑,即筑之遺制也”。
另馬達加斯加也有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Valiha 譯為竹筒琴。長約1米,圓柱形;有13弦。演奏時用雙手抱住琴筒撥奏。
造型古樸,琴體用一節(jié)毛竹筒制作,全長50厘米左右,直徑6厘米~10厘米,最大者粗細以奏者手能持握為宜。琴筒一端或兩端留有竹節(jié),田林、都安兩地多一端留竹節(jié);南丹則兩端都留有竹節(jié)。在竹筒中段的二或三個不同側面上,剜起竹皮細絲若干條為琴弦。每條竹絲弦長30厘米、寬0.1厘米~0.2厘米,兩弦間距為2.5厘米。弦的兩端仍與竹筒相連,并用竹篾圈或細鉛絲箍緊,以使不易剝離筒體。同一側面的兩弦構成一組,一支琴通常設有二至三組弦。將每組弦下的筒體弧面均削成平面,兩頭支以竹馬,馬長3.5厘米、高0.8厘米。兩弦的中段嵌入一小塊木板條為“橋”,使兩弦相連,以便擊奏時互相引起共振。“橋”下管體上分別開有一個圓形小音孔,孔徑1厘米。在琴體留節(jié)的一頭距頂端10厘米處,還開有一個稍大的橢圓形按音孔。
竹筒琴的樂理知識(二)
演奏時,采取坐姿或立姿均可,也可邊走、邊跳、邊奏。左手持握琴頭,右手執(zhí)小竹棍、小木棒或竹筷打擊琴弦發(fā)音,以琴尾擊地使整個竹筒振動也可發(fā)音。竹筒琴的每組兩弦定為同音,移動支弦的竹馬可改變弦長、調節(jié)定弦的高低,各弦組間音程通常為大二度或小三度關系,音域六度左右。左手拇指開閉琴頭按音孔,改變筒內氣柱振動,使竹筒琴成為氣鳴樂器,音色也相應變化。
竹筒琴的發(fā)音與銅鼓維肖。琴尾擊地時開孔,可發(fā)出與敲擊銅鼓的鼓心相似的聲音;擊地時閉孔,發(fā)出與敲擊銅鼓的鼓邊近似的音響;單擊琴弦,發(fā)音則與敲擊銅鼓的鼓腰聲相同;若同時擊弦擊地并配合開閉按音孔,則猶如敲擊銅鼓的鼓邊、鼓心、鼓腰等不同部位,音色變化豐富,既柔美又鏗鏘。竹筒琴是集弦鳴、氣鳴、體鳴為一體的樂器,運用音高、音色和節(jié)奏的變化,可表現出不同的音響效果和各種氣氛。竹筒琴可用于獨奏或合奏,演奏形式因地而異。在南丹一帶,竹筒琴擊弦擊地并用,多與銅鼓一起合奏,常用于喪事悼念活動;在田林、都安等地,竹筒琴慣用擊弦奏法,多用于獨奏,每逢農歷除夕、正月新春佳節(jié)或喜慶娛樂場合都要演奏,有時也與銅鼓合奏。民間藝人有田林的陸亞乃等。
竹筒琴的樂理知識(三)
(1) 擊,用三指齊拍。
(2) 滾,三指快速交替連擊。
(3) 抹,拍后按鼓面止音。
(4) 彈,三指輪替單彈。
一般在演唱中間多用簡板碰鼓筒擊節(jié),開始、句間及道白中擊鼓 和以小鈸,有時也可用簡板和鼓、鈸交替配合擊奏,在江西道情中把它叫作一響、二響和三響:
一響:只擊漁鼓。
二響:漁鼓加簡板擊鼓簡之聲。
三響:漁鼓聲、簡板擊鼓簡聲和敲小銅鈸三種樂器之響聲。
猜你感興趣:
1.基本樂理知識
2.樂理知識大全
3.樂理入門基礎知識
4.樂理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