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2)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篇二
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思考
摘 要: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一項重要課題。文化遺產應當?shù)玫郊皶r和全面的保護,同時使文化遺產在得到保護的同時得以繼承和發(fā)揚。本文從法理的角度,在剖析文化遺產概念及保護現(xiàn)狀基礎下,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依據(jù)和原則。
關鍵詞:文化遺產;法律保護;文化多樣性;法理思考
中圖分類號: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29-0250-01
作者簡介:楊哲(1989-),女,漢族,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yè)。
一、文化遺產的概念及特征
(一)文化遺產的概念
文化遺產的概念內涵豐富,價值多元。文化遺產有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說的文化遺產,指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包涵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我國于1985年加入了世界遺產公約組織,《世界遺產公約》第一條中文化遺產的定義包括文物、建筑群及遺址。
(二)文化遺產的特征
1.地域性。中國有38處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有六處,其他文化遺產集中在我國東部。但實際上,我國的文化遺產不可能都集中在北京,也不可能都集中在東部?;谖幕z產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因此,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應注重各地的特殊要求。
2.傳承性。文化遺產的價值必須在傳承的過程中得到發(fā)揚,文化遺產其內在包含的民族精神,特殊技藝等都要經(jīng)由人這一介質將其在時間的流逝中加以保存。
3.多元性。文化遺產是一個內涵豐富,價值多元的概念。文物、建筑群、遺址等等,都是文化遺產的概念所包含的。
4.整體性。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包括文化生態(tài)整體和文化的多樣共同體。文化遺產的保護并非是對單獨的建筑物或者文物的保護,而是對于文化遺產所處的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文化遺產失去了整體性,就意味著失去了傳承性,也就失去了文化遺產本應承載的傳承民族精神等使命。
二、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依據(jù)
(一)文化遺產的文化性價值:民族精神
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國家的凝聚力很大一部分歸結于國民對國家的認可度,而認可度身為一國公民的歸屬感,不僅取決于經(jīng)濟,也源自對國家豐富的文化內涵的認同。作為世代相承的文化遺產,對民族精神的推動作用無疑是巨大的。身為中國人,都會為萬里長城,故宮,傳統(tǒng)武術感到驕傲,丹麥人也會因為本國的城堡等古建筑,內心涌起對國家的熱愛之情。
(二)法律價值沖突:權利位階原則
法的價值位階原則是解決法的價值沖突的重要原則之一,法的價值位階是指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yōu)于在后的價值,在法律價值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可以考慮按照位階順序來確定保護對象的次序。
法律實踐中對于高位階的權利保護重于低位階的權利。我們認為在法理理論上,最高位階的權利是生命權,其次是生存權,其次是安全權。在國家的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經(jīng)濟發(fā)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二者間經(jīng)常產生矛盾。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當?shù)鼐用裆鏅嗯c政府公權力之間的矛盾。
三、我國目前現(xiàn)狀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原則
(一)整體性保護
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應當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文化生態(tài)整體。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強的文化生態(tài)性。文化生態(tài)整體性要求在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時,不能只是保護對象本身,必須將與文化遺產本身存在緊密聯(lián)系,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環(huán)境進行共同保護。二是文化的多樣共同體。文化遺產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文化遺產的保護應當放到這樣一個文化整體中去考量。
(二)尊重民生選擇權
哈耶克說:“強制是一種惡,它阻止了一個人充分運用他的思考能力,從而也阻止了他為社會做出他所可能做出的最大的貢獻。”任何公民在不違法的前提下,有自主選擇生活方式及生活態(tài)度的權利,國家公權力的干預必須有法律賦予的權限,并且決不能超過合理限度。
公民的生存權與政府公權力產生對抗時,應當充分尊重公民的民生選擇權。例如,居住文化多樣性是居住選擇權實現(xiàn)的條件。街區(qū)類型的多樣性是居住選擇權實現(xiàn)的條件。人們可以選擇居住在現(xiàn)代街區(qū),也可以選擇居住在傳統(tǒng)街區(qū)。住房多樣性是住房選擇權實現(xiàn)的條件。人們可以選擇居住現(xiàn)代住房,也可以選擇居住傳統(tǒng)住房。
(三)保護原住民權利
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要求,尊重民生選擇權的要求,歸根結底落在保護原住民權利上。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聯(lián)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土著人民權利宣言)第八條第一款:原住民族和個人享有不被強行同化或其文化被毀滅的權利。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大殖民國家對宣言投了反對票,后澳大利亞轉而支持公約。這一情形正是說明了資本擴張的有害性。國家在傳統(tǒng)街區(qū)的存留及改造時,應當充分尊重原住民的選擇,原住民有權選擇搬離原居住地,也有權利保留傳統(tǒng)生活方式。
[ 參 考 文 獻 ]
[1]劉國立,李鵬飛.文化多樣性對民生法律的啟示[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2(6).
[2]蔡守秋.第三種調整機制――從化境資源保護和環(huán)境資源法角度進行研究[J].中國發(fā)展,2004(1).
[3]胡春華.公眾參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法理基礎及制度安排[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7(6).
[4]高國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的法理思考―以綜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管理為視角[J].西部法學評論,2013(2).
保護文化遺產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