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西方哲學思想史論文(2)
中世紀西方哲學思想史論文篇二
摘 要:現(xiàn)代主義詩人史蒂文斯后期的作品――《我們氣候的詩》,既與中國文化關系緊密,援引中國道家、佛教精華入詩,又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
關鍵詞:史蒂文斯;《我們氣候的詩》;道教;佛教;柏格森;尼采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2-0158-02
相比于美國20世紀的著名詩人T.S.艾略特和龐德,華萊士?史蒂文斯對于普通中國讀者來說,可能還比較陌生。雖然貴為美國五大巨擎之一,但是現(xiàn)代主義詩人史蒂文斯因其詩歌“常常措辭華麗,意蘊深邃,以至于晦澀艱深”[1],而被人們所忽略或誤解。
《我們氣候的詩》寫于1938年,此時史蒂文斯已經59歲,所以,該詩屬于他后期比較成熟的作品。有人認為該詩主題是關于藝術與自然的關系,認為第一節(jié)中的康乃馨和瓷器是指插花作品,并以此比喻詩歌的創(chuàng)造,認為二者皆取材于自然并需要人工修飾。這種說法雖有一定道理,但是還不夠深刻和全面,因為本詩不僅僅描寫了花、瓷器和文字聲音,還有“雪”“永不休止的心靈”“天堂”等意象和“欲望”“痛苦”“簡化”等抽象概念。筆者認為,這首詩不僅僅是在描寫當時文人做詩的風俗,還是在展現(xiàn)當時整個社會的風土人情;不僅僅是在探討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則,更是要用詩歌為世界立法、為大眾重塑信仰。
一、詩中蘊含的道家思想
20世紀以來,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學尤其是美國詩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大量中國藝術品流入美國,其精美的造型和不同于美國本土藝術品的內容題材給予了許多美國詩人以創(chuàng)造靈感,比如“‘中國瓷’、‘中國斧’與‘中國畫’等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物,在美國繪畫詩里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2];中國的詩歌作品直接對美國詩歌產生重大影響,比如20世紀70年代,“寒山詩與寒山傳說開始成為一些美國詩人創(chuàng)作作品中的典故,成為他們仰慕及追求的精神與境界,也成為他們詩歌作品模仿的對象及靈感的源泉”[3];中國的儒釋道哲學思想在西方文學作品中也有著表層或深層的體現(xiàn)。
“史蒂文斯大部分詩作蘊含了道家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中國道家美學精髓”[4],《我們氣候的詩》當然也不例外。本詩共分三節(jié),第一節(jié)描繪了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清水、白雪、康乃馨、瓷器。康乃馨是花朵、是自然的產物,瓷器是藝術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白色的瓷器與紅、白的花朵相映成趣、和諧自然。如果說因為康乃馨已被人采摘、造型,整個插花作品已經更偏向藝術的話,它卻又被放置在一個大雪初停的大背景下。雪又是自然的象征,插花作品與雪兩者相得益彰、和諧自然。這樣,就是有兩組藝術與自然的配套意象,大中有小,層層相扣,緊密相依,象征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相處,恰到好處而又構思巧妙地表現(xiàn)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道家的“虛無”思想在《我們氣候的詩》中也有所體現(xiàn)。詩歌中有許多意象可以表現(xiàn)虛無(Nothing)。史蒂文斯常用“玻璃、空氣、冰、光以及冬天的寒冷來描寫‘虛無’這一抽象概念”[5]。《我們氣候的詩》不僅用“清水”、“雪”(水和雪都是冰的其他形態(tài),甚至與堅硬的固體的冰相比,液態(tài)水與松軟的雪更具有“虛無”的特性。)“白色”、“光”等意象表現(xiàn)Nothing(虛無),詩中更是直接出現(xiàn)了Nothing(With nothing more than the carnations there)這個詞匯。虛無是道家美學的最高境界,《老子?道德經》中寫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6]。所以,虛無是萬物的源頭,世界的最高準則。史蒂文斯一直在混亂無序的世界中尋找秩序,道,亦即是虛無,也許就是史蒂文斯提供給我們的秩序之一。
二、引佛教思想入詩
靜,是佛家的一個特定范疇。它既是達到寂滅的一種狀態(tài),又是一種修煉方式。
《我們氣候的詩》給讀者呈現(xiàn)的場景是絕對靜寂的,這與史蒂文斯以往的詩歌有很大不同。史蒂文斯的詩歌中感官意象很多,特別是聲音。在《蒙翁克勒的莫那克勒》中有“風和水的合唱”,在《觀黑鳥的十三種方法》中有啼鳴的黑鳥、驚叫的老鴇,一些詩歌更是直接引樂器或音樂入題,如《歡快的華爾茲悲傷的曲調》《風琴》《彈藍色吉它的人》等等。而《我們氣候的詩》卻是靜寂的,沒有聲音,沒有動作。然而,這靜寂僅僅是表面的靜寂,物的靜寂。無聲無為的事物中隱藏的是“永不休止的心靈”,不斷地“需要的還更多,還更多”。《壇經》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公案:“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幡動,一僧云風動?;菽茉疲?amp;lsquo;非幡動、風動,人心自動。’印宗聞之悚然?!盵7]這段公案深刻地揭示了物動與心動的關系,心不動,則萬物動亦如不動;心若動,萬物皆隨之而動。所以,《我們氣候的詩》描繪的景物雖未動,但是因“永不休止的心靈”中的萬千思慮而風云變幻;描繪的景物雖未發(fā)聲,但是讀者仿佛聽到了一個甚至一群不斷想要“更多”、“還更多”的人在歇斯底里地尖叫。實際上,詩中外物的靜寂更是為了突出人內心的躁動,一組對比更顯出詩歌的張力。
20世紀,受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影響以及科學技術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西方世界的人們越來越功利、越來越浮躁,如前文所說,史蒂文斯一直在混亂無序的世界中尋找秩序,試圖用詩歌傳遞給我們世界的真諦。沉靜心靈、返璞歸真,或許是史蒂文斯從東方佛教思想中獲得的一個重要啟示,借助詩歌給讀者的又一建議,正如詩中所言,“……這徹底的簡單/能剝除一個人所有的痛苦”[8]。
三、“上帝已死”,詩歌尋求新的秩序
“上帝已死”是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的一句名言,是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重要命題?!吧系垡阉馈闭f明人類不再相信____這個宇宙秩序,因為無人能確定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不僅對人對宇宙或物質秩序失去信心,更是在否定絕對價值。
人們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存在的道德法律,紛紛開始自尋出路。和其同時代的人一樣,史蒂文斯也深深的受到尼采“上帝已死”言論的影響,對宗教信仰持懷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笆返傥乃乖浶Q詩歌要取代失去權威的宗教,承擔改造世界、拯救人類的重任。人類的心靈將與大自然相結合,締造人間天堂以代替虛無的天上樂園?!盵9] 《我們氣候的詩》的英文名稱為The Poems of Our Climate,也可譯為《我們風俗的詩》,這向讀者展示,這是一首關于當時的風尚的詩歌。那么詩歌創(chuàng)作之初的社會風尚到底是如何呢?“20世紀的歐美社會危機四伏,矛盾重重。傳統(tǒng)的崩潰、信仰的喪失和人的非理性化使得人們的現(xiàn)實生活變得相當復雜。”[10]詩歌中對當時的社會和人也有描寫:“人需要的還更多,還更多”,“不完美是我們的天堂”。
如果說詩人是拯救人類命運的上帝,那么詩歌以及藝術就是這個世界新的圣經、新的秩序。在文章開頭,詩歌第一節(jié)中的“瓷器”是藝術品,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而在史蒂文斯的詩歌中,瓷器是有著特殊含義的意象。在《壇子的軼事》這首詩中,壇子被放置在田納西的山頂上后,“就統(tǒng)治了整個大地。這樣一來,這只壇子就顯得異乎尋常的重要了。壇子‘不像田納西別的事物’,‘它無法產生鳥或樹叢’,它只是君臨田納西州整片的荒野,讓本來無序的自然都以此為中心.慢慢變得有序”[11]。
《壇子的軼事》中的壇子是人類的作品,它不同于田納西的荒野和其中的自然生物,當它一被放置在山頂之后,荒野不再毫無秩序、沒有中心,而是以壇子為中心,建立起一種新的秩序。同樣,在《我們氣候的詩》中,大雪初停,一片白茫茫,世界也是沒有秩序、沒有中心,但是瓷器以及插在其中的花的出現(xiàn),吸引了所有讀者的目光,建立了一種新的秩序。這瓷器、這插花作品正是代表了藝術。
在《我們氣候的詩》結尾,詩人寫道:
不完美是我們的天堂。
注意,在這種凄楚中,
喜悅在于言辭的瑕疵,聲音的固執(zhí),
我們自身本來就不那么完美[12]。
我們的世界是不完美的,有歡樂也有痛苦,而在“凄楚”中,“喜悅”都在“言辭的瑕疵,聲音的固執(zhí)”中,這“言辭”和“聲音”結合在一起就是我們的語言、我們的詩歌,“詩成了不可缺少的東西,詩以它所能提供的美感經驗代替了昔日宗教信仰,使人們獲得了滿足,賦予了生活以美學關照及秩序”[13]。
四、柏格森的時空觀念為詩歌帶來更大的藝術魅力
亨利?柏格森是法國著名哲學家,他認為時間可以分為“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心理時間不同于物理學、天文學中的時間,不是靠鐘表或者太陽運轉進行計算的,而是與人的思維和精神活動緊密相關。
《我們氣候的詩》表面上看像一幅靜物畫,定格在一瞬間,但是因其心理活動的描寫而使詩中蘊含的心理時間無論向前還是向后都有著無限的延伸。“永不休止的心靈”存在的時刻是此時此刻;而在“這完美的簡化”“使人擺脫了一切痛苦”之前,人心是存在痛苦的,這痛苦是什么?這就把讀者的想象力帶向了過去,將時間拉回了過去;而“但人需要的還更多,還更多”,人還需要什么?還想要什么?還追求什么?這些問題又把讀者的注意力帶到了未來,將時間推到了未來。對人心理、欲望等的描寫將心理時間引入詩歌,使短短的三小節(jié)詩歌有了無限的張力和可能性。
綜上所述,史蒂文斯的詩歌之所以較為晦澀難懂,是因為其詩歌雖然短小,但是意蘊深刻,既與中國文化關系緊密,援引中國道家、佛教精華入詩;又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吧系垡阉馈?,到底什么才能取代宗教成為人們新的信仰?思索著這一問題,史蒂文斯進行著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蛟S從對《我們氣候的詩》的分析中,讀者可以獲得些許啟示。
參考文獻:
〔1〕李賀青.華萊士?史蒂文斯《冰激淋皇帝》解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1(1):76-80.
〔2〕譚瓊琳.中國瓷:西方繪畫詩學中“靜止運動說”的誘發(fā)文化因子[J].外國文學,2010,(2):75-83.
〔3〕鐘玲.寒山與美國詩歌作品,1980至2007[J].學術論壇,2008,(7):61-65.
〔4〕黃曉燕.論中國文化對史蒂文斯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J].外國文學研究,2007,(3):159-169.
〔5〕〔11〕〔13〕黃曉燕.試論史蒂文斯詩中的“現(xiàn)實想像情結”[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0(2):40-43.
〔6〕老子.道德經[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163.
〔7〕尚榮.壇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12〕史蒂文斯.史蒂文斯詩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98-99.
〔9〕郭名偉.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創(chuàng)作指導思想[J].文教資料,2006,(30):157-158.
〔10〕黃曉燕.“惡之美學”:史蒂文斯詩歌美學探析[J].外國文學研究,2003,(5):75-80.
看了“中世紀西方哲學思想史論文”的人還看了:
1.古代西方哲學論文
4.西方哲學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