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尼帕的故事
阿尼帕是一個大愛無疆的愛心媽媽,愛讓人感到溫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阿尼帕的故事,希望對你有用!
阿尼帕的故事篇1:永遠的家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開羽翼,撐起他們的天空。在她的家里,水濃過了血,善良超越了親情,母愛最真!”這是2009年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阿尼帕媽媽的頒獎辭。是的,阿尼帕媽媽用自己無言的行動詮釋著真愛無價的內(nèi)涵,讓我們看到人性光輝下的道德真情和民族和睦。
時光追溯到1977年10月底,青河縣已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阿尼帕的妹妹在醫(yī)院門口發(fā)現(xiàn)了骨瘦如柴、滿臉污垢的王淑珍,便把她領(lǐng)到了姐姐阿尼帕家里。從此,王淑珍邁進了一個永遠都離不開的家。
剛剛走進屋子,幾個孩子都躲得遠遠的,因為王淑珍不僅衣服又破又臟,而且頭上長滿了膿瘡,沒有一根頭發(fā),臟臟的頭巾下面,還散發(fā)出陣陣難聞的氣味,乍看上去,整個人沒有一處是干凈的。“媽媽,那個女孩來了!”聽到喊聲,阿尼帕走出房間,看到王淑珍這個樣子,舐犢之情油然而生,“孩子過來,走過來讓我看看!”嚴重的自卑讓王淑珍和這個世界有了距離感,她往前挪了幾步,停了下來,怯生生地望著這位大眼睛、長辮子美麗又陌生的女人。阿尼帕趕緊往前走了兩步,心疼地一把將她緊緊攬在懷里。就在那個瞬間,王淑珍大哭起來,淚水止不住地往外流。“孩子,別哭、別哭呀。”阿尼帕輕輕地勸慰說。饑餓、疾病、歧視、委屈……年僅11歲的王淑珍都經(jīng)歷了,她一直忍著不哭,可是面對溫暖,她的淚水卻再也忍不住了!
阿尼帕燒了熱水,給王淑珍洗澡、換衣服、做飯。在聊天中,阿尼帕得知,王淑珍是回族,還有三個兄妹,父親去世后,兄妹四人隨母親改嫁到了繼父金學軍家,幾年后,母親也撒手人寰,繼父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兄妹四人不得不流浪街頭。就這樣,王淑珍幸運地來到阿尼帕媽媽家。
王淑珍的頭瘡是阿尼帕最大的一塊心病,她帶著王淑珍來到縣醫(yī)院,由于當時醫(yī)療條件十分有限,無法根治。一日,她聽說縣獸醫(yī)站有個醫(yī)生能治療皮癬,病急亂投醫(yī),她帶著孩子來到獸醫(yī)站,然而獸醫(yī)卻不肯接診,理由很簡單:給牲畜看病的地方不能給人治病。見獸醫(yī)站醫(yī)生不愿給孩子看病,阿尼帕急了:“只要有一點辦法,我也不會到獸醫(yī)站給孩子看病啊!”她拉著獸醫(yī)的胳膊,眼含淚水,可憐巴巴的望著獸醫(yī)。經(jīng)過她再三懇求,獸醫(yī)答應用一種治療黃牛癬的藥膏抹抹看,并交代治這種病一定要保持頭部清潔,天天洗頭,天天涂抹藥膏。
第一次給王淑珍洗頭的情景,阿尼帕至今歷歷在目:滿頭的膿瘡結(jié)了厚厚的一層血痂,厚厚的血痂要一層層揭掉,揭一層流的是膿,再揭一層流的是血……王淑珍疼得臉都變了形。每次換藥都要花費很長時間,每換一次藥,阿尼帕都會出一身汗,疼在孩子身上,也疼在娘的心里!就這樣,阿尼帕每天堅持給王淑珍洗一次頭,換一次藥膏,一個月后,王淑珍頭皮上長出一層絨毛。按照醫(yī)生的囑咐,阿尼帕每周給王淑珍剃一次頭,雖然頭瘡見好,但是王淑珍還是裹著頭巾,從來沒有勇氣照鏡子。
半年后的一天,王淑珍幫媽媽做飯,從水井里打了一桶水,摘下頭巾擦汗,在彎腰提水的一瞬間,她突然看見水面上自己的倒影,頭上已經(jīng)長出了斑斑塊塊的黑發(fā),王淑珍飛奔到阿尼帕身邊,興奮地說:“阿姨,你看你看,頭發(fā)!”說著一頭扎進了阿尼帕的懷里:“我能叫你媽媽嗎?”阿尼帕慈祥地笑笑說:“我早就把你當女兒看了,這里就是你的家。”
如今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著過膝的長發(fā)。她說:“這頭長發(fā)我一輩子也不愿剪。”
其實,阿尼帕給予她的又何止是一頭長發(fā)。有一次,阿尼帕回家時帶了一條淡綠色的新裙子,在那個年代,孩子們很少穿新衣服,家里的女孩子們見到這樣漂亮的新裙子,都十分興奮,王淑珍也偷偷地看著,卻不敢奢望能擁有它。最激動的就是大女兒卡麗曼了,因為在這個家里有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衣服總是老大穿小了,弟妹接著穿。誰知阿尼帕卻把裙子給了王淑珍,在一旁的大女兒頓時很失望,躲在一邊偷偷地哭起來,還和媽媽鬧起了別扭。
事后,阿尼帕給自己的幾個孩子說:“你們從小就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照顧,但是王淑珍不一樣,你們不能和她比,她是受過傷害的孩子,我們都要多給她一點關(guān)心,等長大以后你們就會明白的。”多年以后,孩子們才真正理解了媽媽的良苦用心。至今,那條淡綠色的小裙子還被王淑珍精心收藏著。
一年后,阿尼帕找到王淑珍的哥哥和兩個妹妹,把他們也接到了家里。又過了幾年,王淑珍的繼父金學軍去世了,留下了三個孩子:金海、金花和金雪蓮,阿尼帕又把這三個孩子也接到了家里撫養(yǎng)。就這樣,阿尼帕先后收養(yǎng)了吐爾達洪三兄弟、王淑珍四兄妹、金家三兄妹共十個孩子,加上自己的九個子女,一共十九個孩子。家里的人多了,鍋就不夠用了,每次吃飯時,盛不了幾碗,鍋就見底了,為此,阿尼帕專門買了一口直徑1.2米的大鐵鍋,給一家人做飯。一到吃飯的時候,一家20多口人圍坐在大鍋旁,你一勺、我一碗,有說有笑,熱熱鬧鬧,簡陋的小屋里充滿了溫情。
后來,很多老鄉(xiāng)家里辦喜事,都會找到阿尼帕,借她家里的大鍋做抓飯、燉羊肉。人們給這口鍋起了兩個好聽的名字,叫“團圓鍋”、“幸福鍋”,青河縣的各族群眾都說,只要用了這口鍋,家里就會像阿尼帕家一樣團結(jié)、和睦、幸福。
從1963年收養(yǎng)吐爾達洪三兄弟到1994年金雪蓮出嫁,歷經(jīng)整整三十二年。這三十二年是一段多么漫長的時光,阿尼帕夫婦含辛茹苦將孩子們撫養(yǎng)成人,無論經(jīng)歷怎樣的風雨變幻,他們始終沒有動搖,也沒有放棄。
當有人問阿尼帕,孩子們都是哪個民族的時候,老人卻說:“在我家里,沒有民族之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們都是我的孩子,我們是一家人!”
阿尼帕的故事篇2:手足情深
民族,二百多口人,如此龐大的家族堪稱“中國之最”,如此和睦的家庭世上稀有。這是青河縣一對普通夫婦用愛心支撐的大家庭。
有這樣一位母親:撫養(yǎng)了6個弟妹,生育了9個兒女,收養(yǎng)了10個孤兒。漫漫人生路,她用博大的母愛把這些孩子拉扯成人,成家立業(yè)。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超越親情、跨越民族的大愛,滋潤著兒女們的心田,譜寫出一支愛的金曲,在中華大地上傳唱。這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名叫阿尼帕。
阿尼帕出生在蒙古國,這個名字是父親取的,意為把人們引到正路上的帶頭人,而她的一生正如父親所期盼的那樣。
阿尼帕一家身在他鄉(xiāng),心中裝的始終是祖國。幾經(jīng)思考,阿尼帕的父母毅然作出了回國的決定。1956年冬,阿尼帕的父母拖兒帶女經(jīng)過長達1個月的艱辛跋涉,歷經(jīng)千難萬險,回到祖國,來到了青河縣。在那個困難的年代,大家的日子過得都不容易,但看到他們一家挨餓受凍,周圍鄉(xiāng)鄰你騰一間房,我省一口糧,他給一車柴,幫他們一家先安頓下來。阿尼帕的父母也堅信只要回到了祖國,再大的困難也不怕,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今后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然而好景不長,阿尼帕的父母因病相繼去世,留下了阿尼帕和尚未成年的六個弟妹。當時阿尼帕只有19歲,最小的弟弟還不滿1歲,阿尼帕陷入了絕望的深淵。
就在這時,勤勞善良的阿比包敞開了愛的胸懷,阿尼帕帶著六個弟妹與他組建了家庭。弟妹們要吃、要穿、要上學,家中唯一的經(jīng)濟來源只有阿比包每月45元的工資。三頓變兩頓,稠的變稀的,天天如此。那些年,一家人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上一頓飽飯。
為了讓弟妹們吃上飽飯,阿尼帕春天挖野菜,秋天拾麥粒,冬天撿骨頭,有時一碗奶茶,撒一把麥粒就是一頓飯。因為饑餓,阿尼帕得了浮腫,即使是這樣,她仍在心里念叨著,我不能倒下,我倒下了,弟妹們吃什么?她強打起精神外出給弟妹們找吃的,有一次暈倒在雪地里,幸虧遇上一位好心人,才幸免葬身于雪野。
為了生計,阿比包起早貪黑,白天在修造廠上班,夜晚精疲力盡地回到家中,顧不上休息,掙扎著到附近的磚窯廠打土塊,每一塊報酬是1分2厘,每天晚上能打90塊,可以掙到1塊多錢。
眼看著妻子因為過度操勞,身體每況愈下,為了多掙點錢,阿比包又找了份打鐵的工作,每天餓著肚子掄大錘,記不清有多少次,手中的大錘砸傷了自己的腳……
日子過得極其艱難,繁重的勞動讓兩個大人累得快散架了,可看到孩子們那一張張?zhí)煺鏍N爛的笑臉,夫妻倆又鼓起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轉(zhuǎn)眼間,幾個弟妹相繼到了上學的年齡,因為家里窮,一雙鞋年齡相近的幾個兄妹輪著穿,妹妹瑪麗亞因為鞋子太破,害怕被同學恥笑,總是不愿去上學。每天早上,瑪麗亞趴在窗口邊,眼巴巴地看著路上那些背著書包上學的孩子們。阿比包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他聽說有個趕牲畜到烏魯木齊銷售的活,因為太辛苦沒有人愿意去,但是能多掙點錢,他毫不猶豫地攬了下來。臨走時,阿比包悄悄地對瑪麗亞說,姐夫回來時給你買雙新鞋。一路上,阿比包風餐露宿,但想著能給妹妹買雙新鞋,想著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心里也不覺得苦。但不幸的事發(fā)生了,他們遇上了暴風雪,幾頭迷失方向的牛掉進了冰冷的河里,他奮不顧身地跳進河水里救牛,然而洶涌的河水還是無情地將一頭牛沖走了,阿比包還險些丟掉了性命。
當阿比包滿身疲憊地回到家中,向家人講述他一路上的驚險遭遇時,瑪麗亞流著淚說,姐夫,我不要新鞋子了,我會好好學習,你再也不要離開我們了!
兩個大人要撫養(yǎng)六個弟妹,加上自己的孩子,日子過得實在是太苦、太累。阿尼帕因過度勞累病倒了,這時她的第一個孩子加帕爾才1歲。看到阿比包家的難處,一對哈薩克族夫婦想收養(yǎng)加帕爾。
孩子是娘身上掉下的肉,誰愿意骨肉分離?但為了減輕家人的負擔,也能讓加帕爾找個好人家活下去,他們反復掂量后,決定把加帕爾送人。
當這對哈薩克族夫婦抱起加帕爾準備出門時,弟妹們?nèi)伎蘖?,沖上前去抱住這對哈薩克族夫婦的腿,哭喊著加帕爾的名字,不讓他們走。大妹妹哭著對阿尼帕說,姐姐,我們放學后會早早回家,不再貪玩,幫家里干活,我們每個人少吃一口飯勻給加帕爾。
加帕爾留了下來。也許全家人要面對更大的困難,但是此刻每個人都笑了,這就是濃濃親情帶來的力量和勇氣。后來,阿比包和阿尼帕從有限的生活費里面擠出學費讓這六個弟妹全部踏進了校門,有的讀完初中,有的讀完高中,有的上了中專,有的還上了大學,都有不錯的歸宿。
手足情深,這份深情如溫暖的陽光,驅(qū)走了寒冷,溫暖了心靈。阿比包和阿尼帕用愛心這支七彩畫筆,在青格里大草原的畫卷上描繪了人世間最美的風景。
阿尼帕的故事篇3:慈母春暉
1962年的冬天,對于哈薩克族吐爾達洪兄弟仨來說,是一個冷入骨髓的冬季,在這個冬天,他們的父親永遠離開了人世。
媽媽加瑪勒汗的身體本來就不好,一家之主的離世更是讓她一病不起。盡管有鄰居阿尼帕抽空來幫他們家洗衣服、做飯、料理家務,但是幾個月后,加瑪勒汗還是因病去世了,吐爾達洪兄弟仨從此變成了孤兒。
阿尼帕也想過把兄弟仨接回自己家,可自家都經(jīng)常揭不開鍋,這種窘?jīng)r讓她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兄弟仨孤助無援地站在寒風中,袖口飄掛著棉絮的模樣總是一遍遍地浮現(xiàn)在她的腦海里。
有一天,阿尼帕在路上碰到了吐爾達洪,他推著用舊木板釘成的小推車正在撿破爛,車上裝著撿來的廢品。面對阿尼帕關(guān)切地詢問,吐爾達洪抬起滿是污垢的臉說:“阿姨,我們沒有吃的了,有時候一天都撿不上一丁點東西,只能餓肚子。”
在那一剎那,阿尼帕作出決定:把可憐的兄弟仨接回家。至于家里,總會有辦法的,只要有自己一口吃的,就不會讓這三個孩子吃不上飯。
把三個孩子接回家后,生活變得更艱難了。那時,阿尼帕的第二個兒子剛剛出生,因缺少吃的,孩子整天餓得直哭。為補貼家用,阿尼帕生下孩子第六天就去洗羊腸子掙錢,她每天在冰冷的河水里一站就是大半天,手和腿都凍麻木了,腰也酸得直不起來,風濕病就是在那時落下的。
丈夫阿比包是啥活能掙錢,就爭著去干啥。即便如此,一家人仍然上頓接不上下頓,就連粗得難以下咽的豌豆面,也不能放開吃。阿尼帕便帶著孩子們采挖野菜和苜蕃捏成菜團子,啃著充饑,就連不到一歲的孩子,也只能吃這個。孩子小,吃不慣,一吃就吐,但為了能活下去,只能吃了吐,吐了再吃。
野菜雖能充饑,卻刮油水,吃得胃里直泛酸。如果能吃上干馕,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可是打一坑馕吃不了幾天就沒有了,只有過節(jié)的時候才能吃上玉米土豆摻著羊雜碎做的抓飯,這就是孩子們最盼望吃到的好飯,孩子們吃得笑逐顏開,而阿尼帕的碗?yún)s經(jīng)常是空的。
極其艱難的生活催生出生存的智慧,為拿到公家不要的羊下水給孩子們補充營養(yǎng),阿比包又找到一份宰羊的活。他把公家不要的殘次羊皮撿回家,大塊的用來做被褥,小塊的給孩子們做皮襪子、皮手套,一條羊皮被子供全家13口人蓋。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幾個孩子從小就很懂事。1964年,第三個兒子出生后,阿尼帕每天要操心的事更多了,很少能騰出手來哄他。所幸這是個讓人省心的孩子,幾乎從不哭鬧,小小年紀就跟著大人放羊、捕魚。
女兒熱合曼六歲時,就能幫媽媽做家務了。有一次,她洗碗沒留心,把一盆牛奶打翻了。生氣加傷心的阿尼帕忍不住舉起手打了熱合曼,看到女兒背上的紅指印,她把女兒摟進懷里,哽咽著說:“孩子,不要怪媽媽,是我們窮啊!”
孩子多,負擔重,阿尼帕常常把孩子們冬天穿的棉褲拆了再改成夏天的褲子,衣服總是補了又補。盡管阿尼帕用足了心智想讓孩子們穿著體面些,但是卻沒法滿足孩子們每年都有新衣服穿的愿望。
日子過得雖然十分清苦,但夫妻倆從未放棄過任何一個孩子,在他們的呵護下,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
轉(zhuǎn)眼間,吐爾達洪和阿尼帕的妹妹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吐爾達洪與善良的哈薩克族女孩卡迪蘭相愛,可女方家人不同意,他們怕卡迪蘭嫁過來吃苦受累。
阿尼帕夫婦和妹妹商量著:這個大家庭的困難要一個一個解決。吐爾達洪是男孩子,先把他的新娘接進門再說。
阿尼帕夫婦千方百計為吐爾達洪準備像樣的聘禮,一再向卡迪蘭的母親表達誠意:新娘娶進家里,我們會像對待自己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卡迪蘭,絕不會讓她受一點委屈。
兩位老人一次次登門拜訪,終于用誠意打動了女方家人。就這樣,吐爾達洪如愿娶回了心愛的新娘∩是家里卻實在拿不出錢再給妹妹置辦嫁妝了,妹妹只能寒酸嫁到婆家。在送別妹妹時,阿尼帕難過得直抹眼淚,想到父母早逝,妹妹跟著自己吃苦受累,到成家的時候,自己這個當姐姐的卻沒能給她一份像樣的陪嫁,心里十分難受。
就這樣,他們把弟妹和兒女撫養(yǎng)成人,有的嫁出去、有的娶進來。阿尼帕、阿比包雖然辛苦,但那份苦盡甘來的喜悅始終蕩漾在他們心頭。
如今吐爾達洪兄弟仨中只有年過六旬的托乎提還健在,每每提起50多年前的事,他仍然十分感動:“那個年代,家家都不富袁媽媽一家八口人,僅爸爸一個月45元的工資生活。當時我們?nèi)齻€男孩正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年齡,家里一下子添了三張嘴,困難可想而知。媽媽對我們兄弟仨的恩情,你們寫在紙上,而我一生都會記在心里。”
是的,在那個極端困苦的年代,是阿尼帕夫婦用愛把孩子們無助的眼神,化作對世界的希望,把弱小心靈的惶恐,撫平成面對塵世的從容。
阿尼帕的故事篇4:共同富裕
◎阿尼帕給王作林操辦了婚禮,并給小兩口置辦了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
◎王作林夫婦下崗了,阿尼帕幫他們開起了羊雜店,還籌錢給他們買車。
◎富裕起來的王作林盡力幫助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
阿勒泰新聞網(wǎng)訊:(作者 樊琴)阿尼帕對趙春梅說:“閨女,切布過去是孤兒,現(xiàn)在不是了,他現(xiàn)在是我的兒子,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家。”接著,阿尼帕給她介紹這個家庭的成員,講王作林的身世和經(jīng)歷,并歡迎她加入這個大家庭。趙春梅的心結(jié)打開了,她也愛上了這個大家庭。
按照當?shù)氐牧曀祝⒛崤练驄D給王作林建了新房,給新家添置了家具,給他們置辦了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這是當時家庭中時尚的消費品。
熱熱鬧鬧的婚禮,全家人都到場了,每個人都在開心地談論著,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仿佛苦難不曾降臨過,一切都是快樂和美好的。
王作林來到阿尼帕夫婦面前,給他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他眼里含著熱淚,感謝阿尼帕媽媽和阿比包爸爸對他的關(guān)愛,感謝他們對他不離不棄,感謝他們讓他擁有了幸福的生活。望著這對幸福的夫妻,坐在屋子中央的阿尼帕夫婦開心地笑了。
王作林和趙春梅紅紅火火的日子過了3年,然而水泥廠停產(chǎn),小兩口下崗了。阿尼帕擔心小兩口的生活,時常打發(fā)丈夫阿比包帶著生活用品去看他們,還不時給這個小家庭資助點錢。家里就是宰個羊,老兩口總要給王作林留一份。
從縣城到王作林家有40公里路,沒有車,每次阿比包都是騎著馬去。為了走近路,他總是沿著山邊的小路走,每當聽到“噠噠”的馬蹄聲,王作林夫婦就感到了生活的希望和鼓勵。
為了生計,王作林去煤礦當?shù)V工,不久煤礦也倒閉了,他又去搞邊貿(mào),結(jié)果賠了錢,前前后后折騰了幾年,最后把家底全都折騰光了,還背了一身的債務,王作林沮喪地回到了家。
家里早已窮得揭不開鍋了,他不在家的時候,一些生活必需品都是趙春梅到商店里賒欠的。她向店主承諾,丈夫一回來就馬上還清欠款,誰知道丈夫是回來了,卻沒帶回來錢。人們不再相信她說的話了,也不給他們家賒欠任何東西了。
“孩子又遇到難題了,我們不能看著不管。”阿尼帕對丈夫阿比包說,她想幫助王作林開個小店。
剛開始沒有多少本錢,只能干個成本小的,阿比包建議王作林開個羊雜店,賣羊雜碎。羊雜碎收拾起來非常麻煩,羊肚子內(nèi)臟很難收拾,也很臟。阿尼帕對這活不陌生,早年她就是靠洗這些東西掙錢養(yǎng)家的,為了王作林她又重操舊業(yè)。
羊雜店剛開起來,沒啥生意,掙錢也少,王作林有些灰心。萬事開頭難,為了鼓勵這兩個孩子,每天一大早,阿尼帕夫婦就起來張羅,幫助他們招攬生意。
后來,阿尼帕又召開了家庭會議,把家里的孩子都發(fā)動起來,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全家籌集了4000元。王作林自己又湊了些錢買了一輛二手車,起早貪黑地跑起了出租。妻子回到薩爾托海鄉(xiāng)承包了30畝地。
夫妻倆苦心經(jīng)營,舊車換新車,小車換大車,又在家門口開了一家小飯館,小飯館經(jīng)營有方,由小到大。之后,他們又開起了旅社,生意紅紅火火,現(xiàn)在年收入超過了十萬元。走出生活困境的王作林夫婦,每每想到創(chuàng)業(yè)時的艱辛,最難忘的是家人的無私幫助。君子知恩圖報,如今在這個家里已成為“大款”的王作林,除了孝敬阿尼帕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外,兄妹們有誰遇到困難,他總是慷慨解囊。他說:“媽媽對我們就像對自己的兒女一樣,這份愛我們一輩子也報答不完,我一定要盡到一個做兒子的責任,讓媽媽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王作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阿奔是阿尼帕媽媽的三兒子,1999年,他在幫助牧民修建暖圈時被倒下來的土墻砸死,留下了3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在石河子上大學,另一個孩子在阿勒泰衛(wèi)校上學。
王作林對這3個孩子說:“你們只管好好上學,以后由四爸負責你們的生活,有了困難就給四爸打電話。”從此,王作林不僅按時給孩子們寄去生活費和學費,還常常打電話詢問他們的學習情況,直到他們完全自立?,F(xiàn)在孩子們從外面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去四爸王作林家里住上一段時間。
盡管開飯館很忙,趙春梅到青河縣城進貨時,王作林都要給阿尼帕媽媽捎上很多東西,并一再叮囑妻子要先去家里看看。
說起小時候的情景,這個中年漢子總是忍不住流淚。
記得那年,阿比包爸爸的親戚送給孩子們一雙球鞋,王作林和阿奔都能穿,兩個人都想要,兩個孩子眼巴巴地盯著一雙鞋。給誰穿?這讓阿尼帕犯了難,但最后還是按“大讓小”的規(guī)矩做出了決定。
阿奔長王作林一歲,阿尼帕媽媽讓他把鞋子讓給弟弟穿,阿奔嘴上答應,可是心里很不滿。阿奔和王作林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有一天上體育課,王作林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球鞋不見了,找來找去,發(fā)現(xiàn)是阿奔穿走了,兄弟倆當即翻了臉,打了一架,回到家阿尼帕不由分說,狠狠地打了阿奔一頓。
那次“風波”之后,王作林悄悄地把那雙球鞋塞到了阿奔床下,阿奔又悄悄地退了回來。如今阿奔已經(jīng)去世了,每當回憶起往事,想到那雙球鞋,王作林心里就有種說不出的痛。
當時,王作林、王淑珍兄妹有了歸宿,妹妹王淑英和王淑花依然是兩只孤雁,阿尼帕又讓王淑珍把王淑英和王淑花接到了家里。
王淑英走進了阿比包爸爸和阿尼帕媽媽的家,老兩口也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熱孜亞”,意為“春天”。有了父母之愛的王淑英找到了生命的春天,不再無依無靠,她有了希望。
王淑英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她的嗓音非常好,會唱許多歌,她還常常編不同的曲調(diào)給大家唱。每晚睡覺前,她把姐妹們的衣服綁在腰間,把自己裝扮成演員,站在床頭快樂地唱著跳著,姐妹們笑著拍著巴掌。在這個家里,王淑英感覺到了久違的快樂。
王淑英做夢也沒有想到,她的一生和阿尼帕媽媽連在了一起,命運讓她和這個家庭緊緊相依。
王淑英在這個家住了下來,她和哥哥姐姐們一樣,愛上了這個大家庭,她青春的美好時光都是在這個大家庭中度過的。
家里只有兩間土平房,床鋪很緊張。十幾個歲數(shù)差不多的孩子睡在一張大炕上,男孩睡一邊,女孩睡一邊??簧箱伾消湶荩缓箐伾洗矄?,再蓋上一條破舊的大毯子。
艱苦的日子并沒有磨滅孩子們的天真活潑,他們一起上山打柴,一起打草。兩個人抬一桶水,邊玩邊走,走一路,灑一路,進家時只剩下了半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