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成語故事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
成語的來源和使用發(fā)展決定了它具有歷史習用性、結構定型性、內涵豐富性的特點,也使得成語和漢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十面埋伏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項氏,羋姓,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軍事家,也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后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于巨鹿之戰(zhàn)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后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為王。
而后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zhàn)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后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后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邊自刎而死。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qū))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軍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時也是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神帥”。
秦末參加反秦斗爭投奔項梁、項羽,卻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 ,后經蕭何保舉拜為大將軍,而韓信也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
劉邦彭城之戰(zhàn)失敗后,韓信先破楚軍于京、索之間,后又平定了魏國。 隨后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又背水一戰(zhàn)擊敗了趙國。 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并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漢五年,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后解除兵權,徙為楚王。被人告發(fā)謀反,貶為淮陰侯。 后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于鐘室,夷其三族。
蕭何譽他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作為統帥,他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東擊齊,南滅楚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并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的典故
秦朝末年,韓信屬于楚軍的行列,曾經多次參加戰(zhàn)爭,但是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后來楚軍由項羽指揮,可是項羽卻不肯重用韓信,因此他決定到劉邦領導的漢軍中找出路。韓信本來就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所以到了漢軍中間他還是沒有機會,等了很長一段時間,可是還是沒有任何音訊,最后又無奈又生氣的韓信只好不告而別。漢軍大將蕭何知道韓信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立刻快馬加鞭把韓信給追了回來,然后又稟告漢王讓韓信做了大將。
韓信做了大將后,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只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占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驍勇采用了步步為營、的戰(zhàn)術,終于打敗了項羽的楚軍。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shímiànmáifú
用法:作謂語、定語
結構:偏正式
出處:從今后跳出了九重圍子連環(huán)寨,脫離了十面埋伏大會垓。(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
近義詞:四面楚歌
成語示例: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
十面埋伏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4.關于項羽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