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歷史故事
《得人心者得天下》選自《孟子·離婁上》,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那么這個歷史故事具體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歷史故事,歡迎大家參考。
夏朝時,夏啟奪得帝位天下共憤,其中有一個部族首領叫有扈氏,他首先站出來指責夏啟不應當搶奪伯益的王位,并要求夏啟把王位立即還給伯益。
夏啟不肯,有扈氏一怒之下在一個叫甘澤的地方與夏啟打了起來。這一仗,夏啟的部隊被有扈氏打得七零八落,幾乎全軍覆沒。
夏啟身邊有一臣建議,趕快重整軍隊補充人員,準備第二次作戰(zhàn)。可是夏啟沒有這樣做,因為他知道不少人還不贊成父死子繼的規(guī)矩,所以才不肯擁護他。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來參加他的軍隊,打敗對手簡直是妄想。
想要得到勝利,首先必須把人心拉向自己這一邊來,讓人們知道夏啟是一個賢能的人,由他來繼承王位是符合條件的。
于是夏啟嚴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們對他的信任。他吃飯只吃一碗清淡的蔬菜;睡覺只鋪一張很薄且又粗糙的舊褥子;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他從不演奏音樂來作為娛樂。他愛護小孩子,尊敬老人。誰有本領,就請來加以重用;誰懂得武藝,就請來叫他帶兵打仗
夏啟這樣堅持了很久,真的產(chǎn)生了效果,他的聲譽大大提高了。人們常常說:“夏啟真不愧是夏禹的好兒子,你看他要求自己多么嚴格,對待別人又多么熱情,多么有禮貌,天下就應當交給像他這樣的人來治理。以后要是有誰再來和他爭王位,我們應當全力保護他才對。”
人們互相傳著夏啟的好處,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夏啟是夏禹的惟一繼承人,對于父死子繼的天下制度,再沒有人覺得有什么不合理了。
看到人心已經(jīng)倒向他這一邊,夏啟終于發(fā)動了對有扈氏的戰(zhàn)爭。這一次,有了群眾的幫助,夏啟把有扈氏打得大敗,有扈氏本人也做了俘虜,被放逐到草原地區(qū)。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夏啟在這里的智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人心得失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自己暫時不得人心;二是從長計議,為得天下人心,他沒有自吹自擂,而是嚴格要求自己,從實際做起。
得人心者得天下議論
孟子在這里要講明的意思,就是要懂得理解民眾的需求。要注意在平時就積累別人的好感,注意獲得別人的支持。別人支持你并不是你如何如何強大,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別人。所以孟子說"為湯武驅(qū)民者,桀紂也",人民追隨商湯周武并不需要他們多么強大,只需要夏桀和商紂足夠腐敗就可以了,歷朝歷代的興亡莫非如此。普通人之間的交往也是這樣的,如果你平時不注意尊重別人,不去幫助別人,那么你就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支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推一下就是這個意思。
關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歷史故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