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
宋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
春節(jié)即將到來,你知道宋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學習啦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宋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宋人過春節(jié)的風俗
宋人過年都要飲屠蘇酒,這種風俗在宋代很盛行。屠蘇是一種草名,有這種草釀造的酒,稱為屠蘇酒。據(jù)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shù)、桂枝、花椒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過年飲屠蘇酒正好相反,卻是從最年少的飲起的。
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jié)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宋代的除夕夜,爆竹之聲通宵不絕。《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宮廷高院深墻內(nèi)燃放爆竹的聲音,傳到了宮外。宮外大街小巷都有人競相燃放爆竹。據(jù)載,宋朝的爆竹品種不下百余種,有單響、雙響、連響。其中,飛上天空才爆響的二踢腳爆竹,包含了現(xiàn)代火箭技術(shù)的基本原理,令人驚嘆。王安石《元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可以算是過年最具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了。
除夕之夜,人們要守歲,宋人席振起《守歲詩》寫道:“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zhèn)骷t映碧紗。三十六歲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宋代農(nóng)歷正月初一,三更過后、五更來臨之時,爆竹便響徹天空,便開始了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的活動。同僚親朋之間拜年互賀新春更是免不了的,有趣的是,在宋代,一些達官貴人因為親戚朋友太多,時間不夠,本人不能親自前往,就讓仆人拿著自己的名片去往別人家,也算是拜年了,周煇《清波雜志》載:“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
清朝皇帝的春節(jié)
時至清朝,春節(jié)的習俗依舊延續(xù)并展現(xiàn)出特色。據(jù)專業(yè)人士介紹,對皇帝而言,春節(jié)更主要的,還是進行一些外事交流。當然,皇帝過年也會貼福字、放鞭炮、吃年夜飯,這些也都是滿族習俗,只是通過精心制作,更加禮儀化、典范化了。但在盛大輝煌的場面背后,皇室也有節(jié)儉的一面。比如,皇家過年時用的對聯(lián)采用掛的方式,而非民間人們常用的粘貼。這樣不僅用起來干凈,而且如果保存得法的話,可以多次使用。像目前擺放在沈陽故宮的一副皇家對聯(lián),就是光緒年間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放鞭炮有講究
清宮過年放爆竹有講究:自臘月十七開始允許放爆竹。乾隆時期的趙翼在《檐曝雜記》中記載:自臘月廿四以后,皇帝自寢宮出,每過一門,必鳴爆竹一聲。當值的軍機官員遙聞爆竹聲,自遠而近,就知道圣駕已經(jīng)到了乾清宮。
皇帝過年休5天
皇帝一般在臘月二十六日“封筆”、“封璽”(春節(jié)期間不辦公),在正月初一的大典上重新“開筆”、“開璽”。而大臣們會早早就備好“表”
(對皇帝歌功頌德的奏章)呈獻給皇帝。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大小官員們,也在這時向皇帝所在的方向遙拜。這時,皇帝便將早已備好的裝有“如意”的荷包,賜給身邊的八旗子弟、宮女太監(jiān)們。而荷包里的“如意”通常有金如意、銀如意、玉如意和銀錢幾種。往往這個時候,身份最為低微的人獲得的賞賜最多。
漱芳齋開筆書福,賜福蒼生
臘月初一起,皇宮里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如大掃除,制作鞭炮、花燈,準備食物、壓歲錢和供品,添置新衣,更換陳設等,可謂事無巨細。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皇帝要“開筆書福”,這意味著“賜福蒼生”。乾隆、嘉慶皇帝每到開筆日,都要到位于西六宮北、重華宮東、緊貼御花園的漱芳齋書寫第一個“福”字。漱芳齋平面呈“工”字形,有前后兩座廳堂,中間有穿堂相連。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獨立的小院,其間有游廊相連。前殿東次室額題“靜憩軒”,為乾隆年少時的讀書處。后殿名“金昭玉粹”。南房北面接重檐四角攢尖頂亭式戲臺一座,與前殿相對,是乾隆即位后修建的單層戲臺,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清帝書寫的第一個“福”字一般要掛在乾清宮的正殿,其余的張貼于后宮等處,有的則賜給王公大臣。
民間過大年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清代宮廷也不例外,宮里準備的春聯(lián)、門神和宮訓圖也是頗具特色。與民間習俗不同的是,清宮中的春聯(lián)不用紅紙,而是按照滿俗,清朝內(nèi)廷及宗室王公等用白紙或白絹,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滿族早期有一個風俗叫尚白賤紅,就是說崇尚白的顏色不愿意用紅的顏色,為什么呢?因為早期滿族是狩獵民族,紅的顏色對獵人來說是一個不好的顏色,在森林里面或者雪原里面紅的顏色是最容易受到野獸攻擊的顏色,所以獵人一般不穿紅衣服。而白色恰好是雪的顏色因而得到了滿族的青睞。
滿族的先輩認為白色是吉利的顏色,但隨著受漢文化影響的不斷深入,滿族的平民百姓想法首先轉(zhuǎn)變了,滿族平民百姓開始貼紅色對聯(lián)了,而白色對聯(lián)漸漸成為清代皇宮的專用色。
春聯(lián)的書法最初用滿文,清中葉后改用漢字。宮廷的春聯(lián)對仗工整,詞藻華美,但由于內(nèi)藏典故太多,現(xiàn)代人一般看不大明白。宮訓圖是宮廷專用的,其上繪歷代有美德的后妃故事一則,專門用于東、西六宮,作為后妃的榜樣。
清宮所掛門神更加豪華氣派,均先裝裱在安有銅飾件的框內(nèi),在粗絹或布上繪制,用黃綾沿邊。門神分為“將軍”、“福祿”、“娃娃”、“判子”(鐘馗)四種,不同的場所,要掛不同的門神。
保和殿賜宴外藩,行辭歲禮
除夕,真正的慶典開始了。凌晨寅時左右,皇帝起床到宮殿各處拈香行禮,鞭炮聲中邀請各處神佛來宮里過年。午刻,皇帝到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舉行賜外藩蒙古王公來朝的筵宴大禮。保和殿有“志不外馳,恬神守志”,方能福壽安樂、天下太平之意,平面長方形,重檐歇山頂,建筑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nèi)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舒適。殿內(nèi)匾額為乾隆御筆“皇建有極”。
根據(jù)清代的文獻記載,賜宴外藩時皇帝御筵設于寶座前正中,外藩大臣的宴桌圍繞左右,殿前丹陛上按品級擺滿宴桌。保和殿屋檐下和中和殿北檐下有皇家樂隊,殿外東隅等待著舞蹈、雜技、百戲的表演者?;实垴{到后,依次進行燕禮、奏樂、進茶、進爵、行酒、進饌、樂舞、雜技、百戲、宴畢謝恩等禮節(jié)。
現(xiàn)代春節(jié)習俗
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guān)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梢远毫舫燥?、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 “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通常簡稱“春晚”,是中國中央電視臺在每年農(nóng)歷除夕晚上為慶祝農(nóng)歷新年舉辦的綜藝性文藝晚會。1983年,央視舉辦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應該說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是這臺晚會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從文化發(fā)展的角度看,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開創(chuàng)了電視綜藝節(jié)目的先河,且引發(fā)了中國電視傳媒表達內(nèi)容、表達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它的成功不僅牢固確立了自身的地位,而且在中央電視臺衍生出系列類似的節(jié)目,如綜藝大觀、正大綜藝、曲苑雜壇、春節(jié)戲曲晚會、春節(jié)歌舞晚會、各部委春節(jié)晚會(如公安部春晚)、以及國慶、五一、中秋、元旦等各種節(jié)日綜藝晚會。隨后,全國大大小小的地方電視臺頻頻效法并力求創(chuàng)新。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