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春節(jié)習俗
福建省春節(jié)習俗
福建的春節(jié)習俗富有濃厚的閩東風情,你知道福建省春節(jié)習俗嗎?下面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了福建省春節(jié)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福建省春節(jié)習俗
在福州等閩中一帶,長面是過年飲食中必備的食物?,F(xiàn)年80多歲的福建民俗專家方炳桂說,長面,也叫長壽面。正月初一,福州人第一頓飯必須吃細長面,寓意“長年平安”。
相傳這一習俗始于漢武帝時期,那個時候的人信奉“人臉人中長,壽命長”的說法,而臉即面,“臉長即面長”,于是人們就借用長長的面條來祝福長壽。漸漸地,這一過年習俗還演化成為生日吃面條的習慣。
在閩西,雞肉是客家人過年的重要菜肴,吃雞肉在這里有特別的講究。按客家人風俗,雞頭應由長者吃,雞翅膀要給出門做活的男人吃,雞腿通常要留給讀書的孩子吃。
此外,客家人把過年餐桌上發(fā)生的諸事都看作“大吉大利”,如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fā)財,碗被摔碎當作會添丁,筷子掉落了看成是有食緣等。
在泉州等閩南地區(qū),過年餐桌上一定要有芥菜,芥菜在閩南方言中也稱“長年菜”;也有人家的餐桌上擺“韭菜”,“韭”與“久”諧音,寓意長壽。由蘿卜和面粉做成的蘿卜粿在閩南人的過年餐桌上也必不可少,閩南人稱蘿卜為“菜頭”,意為“好彩頭”。吃蔬菜時,通常不用刀切,整條蔬菜洗凈后連根煮熟,以祝父母長輩長壽。
福建漳州春節(jié)習俗
歲幕新春前,漳州人有互贈水仙花賀新春的習俗。其寓意是向親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祝新春吉祥如意,萬事如水仙花盛開。
說起這一習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龍海九湖蔡坂村有個在河南經(jīng)商的商人叫張光惠,某日乘船出游,在碧水連天的湖上,忽然見到前面出現(xiàn)一片仙景:殿宇巍峨,亭閣錯落,云霞繚繞,仙樂陣陣。兩位身著白色、金黃色和素白淡黃色霓裳羽衣的仙女走出金碧輝煌的宮殿,翩翩向他們飛來。張光惠一家人見此美景,不由同時揉起眼睛,懷凝自己是否花了眼。待定睛細看時,仙境已煙消云散,前面湖上漂浮著兩莖鮮花。張光惠急忙讓船家趕上,從水中撈起這兩莖美麗的鮮花。放在船上,芬芳樸鼻。細看,如亭亭玉玄的仙女,美麗、端莊、可愛?
張光惠一家回到故鄉(xiāng)——漳州南郊圓山腳下的琵琶坂村(今蔡坂村),在合家團聚"圍爐"守歲的除夕夜時,這兩球莖又抽出新的花箭開出鮮艷的花朵。
來年,張光惠把這兩個球莖種植在自家花園里,于是萌生出小球莖,越種越多。以后每年新春佳節(jié)前,張家就把這些花球分贈親朋好友,并附上一首贈花詩曰:“漳郡圓山穴鱉峰,花含仙露水流香。玉盤金盞仙祝酒,送給君家福壽堂”。人們問:"這叫什么花?"張家人答"這叫'水上花'"。因為年長月久,代代相傳,"水上花"便叫成了"水仙花"。
以后,張家的親朋和鄰家也學張家種花送花賀新春,這樣形成習俗流傳下來。
閩南一帶鄉(xiāng)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xiāng)村農(nóng)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lián)外,房門兩側(cè)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fā)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fā)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fā)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谷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干干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后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愿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fā)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爐中,叫“添旺”,象征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jù)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jié)奏加快,閩南鄉(xiāng)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被廢止了,但農(nóng)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特別是“圍爐”在臘月寒冬,全家人圍在暖烘烘的小爐旁痛飲暢談,述舊歲展望未來,那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
福建莆田春節(jié)習俗
“做大歲”和“白額春聯(lián)”福建莆田特有的過新年風俗
莆田市轄的莆田和仙游兩縣,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都同屬于興化這一軍、路、府,因此習慣上只稱興化。興化人家俗例,從農(nóng)歷新年正月初一早開始,親友登門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說些吉利話兒,這種習俗全中國都一樣。但在興化,至今還沿襲"做大歲"、貼"白額春聯(lián)"的習俗——
"做大歲"
明嘉靖41年11月間,倭寇進犯興化,殺戮掠奪,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城中尸骸遍地,慘不忍睹。
農(nóng)歷二月初二日,出外避難的人陸續(xù)回來,悲喜交集,既為幸存者慶幸,又為死者悲傷。此時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然后擦干眼淚,重過春節(jié),補做大歲,慶賀光復。
因家家都沒過大年節(jié),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以后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仙游則是在初五"做大歲")。并以正月初二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示對死難親人的哀悼。
后來因感到春節(jié)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日如已到親友家拜年過,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
"白額春聯(lián)"
全國各地春聯(lián)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春聯(lián)有一段兩寸長的白色聯(lián)頭,紅白相間,格外醒目。
相傳清兵入關后,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lián)。時值春節(jié),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lián),以飾"國泰民安"。有人在貼紅聯(lián)時,有意讓門上的白聯(lián)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lián)"習俗,流傳至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