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jié)有什么習俗2022
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還有下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節(jié)”。寒衣節(jié)快到了,大家知道寒衣節(jié)的習俗嗎?小編在這里給大家?guī)砗鹿?jié)有什么習俗_寒衣節(jié)的風俗2022,希望大家喜歡!
寒衣節(jié)祭祀習俗
古代,秋天新收后,為緬懷先人,祈求來年豐收,民間有祭祀祖宗的習俗,這一習俗與秋天的很多民俗節(jié)日均有聯(lián)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農(nóng)作物祭祀祖先,后演變?yōu)榧壹馈⒛辜赖榷喾N形式?,F(xiàn)今江南部分地區(qū),猶存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燒送寒衣,祭祀親人的風俗,現(xiàn)多見于北方民間。
燒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jié)”。
準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nèi),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項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zhuǎn)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漢族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征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御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yīng)提出了質(zhì)疑。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漢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寒衣節(jié)風俗習慣
吃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jié)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
金銀包袱
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nèi),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對逝世故人想說的話。
燒寒衣
也就是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寒衣節(jié)風俗
十月朔,秦歲首,送寒衣。秦人過年的節(jié)日食品是"黍臛",《荊楚歲時記》記載:"十月朔日,黍臛,俗謂之秦歲首。"陰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秦朝雖然早亡,但秦歲首之習,不僅在漢初沿用,而且在漢行《太初歷》之后,仍有影響。宋人蒲積中編《古今歲時雜詠》卷38載詩人沈遘的《初冬近飲酒作》,其中詠道:"吾民久已作秦民,迄今十月猶遺俗。"
從中可以看到秦文化至宋代,仍有遺存。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nóng)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nóng)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寒衣節(jié)流行于北方,南方鮮有耳聞。在北方到了農(nóng)歷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為此,人們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后,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yīng)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