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jié)氣夏至手抄報簡單內(nèi)容
24節(jié)氣夏至手抄報簡單內(nèi)容_夏至節(jié)氣手抄報模板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0或21或22日。關(guān)于夏至節(jié)氣手抄報怎么畫、又有哪些內(nèi)容值得寫進去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zhǔn)備的24節(jié)氣夏至手抄報簡單內(nèi)容,歡迎大家前來欣賞。
【↓】更多相關(guān)文章推薦【↓】
夏至的諺語
1、夏至東南風(fēng),十八天后大雨淋。
2、夏至雨點值千金。
3、過了芒種,不可強種。
4、芒種西南風(fēng),夏至雨連天。
5、夏至風(fēng)從西邊起,瓜菜園中受煎熬。
6、芒種晴天,夏至有雨。
7、夏至不雨天要旱。
8、三月茵陳四月嵩,五月過來當(dāng)柴燒。
9、芒種有雨,夏至晴天。
10、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淋頭。
11、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
12、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舉。
13、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滿山走。
14、夏至不起塵,起了塵,四十五天大黃風(fēng)。
15、到了夏至節(jié),鋤頭不能歇。
16、夏至無雨三伏熱。
17、夏至農(nóng)田草,勝如毒蛟蛟。
18、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熱。
19、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
20、夏至見春天,有雨到秋天。
21、進入夏至六月天,黃金季節(jié)要搶先。
22、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23、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24、三耕六耙九鋤田,一季莊稼抵一年。
25、芒種怕雷公,夏至怕北風(fēng)。
26、立夏三天遍地鋤。
27、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28、稻谷要喝夏至水。
29、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
30、夏至無風(fēng)三伏熱。
夏至節(jié)氣的習(xí)俗
祭神祀祖
夏至?xí)r值麥?zhǔn)?,自古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zāi)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還會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風(fēng);“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古時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食“麥粽”與“夏至餅”
江南食俗?!秴墙h志》載:“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辈粌H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農(nóng)家還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俗謂“夏至餅”。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以及“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之說。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jīng)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廣東:涼食避暑
人們喜好在夏天滋補涼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等比較傳統(tǒng)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調(diào)醋,少鹽、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類等為主。
浙江紹興:“做夏至”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qū),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guī)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而紹興地區(qū)龍舟競渡因氣候故,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jié),而在夏至,此風(fēng)俗至今尚存。
江蘇常州、無錫:吃餛飩
夏至這天,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夏至節(jié)氣的由來
夏至日是我國最早的節(jié)日,古時又稱“夏節(jié)”、“夏至節(jié)”。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zāi)消年豐。《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guān)夏至節(jié)氣的明顯現(xiàn)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說明這一時節(jié)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妒酚?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p>
夏至作為古代節(jié)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jié)’,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形容夏至的句子
1) 六月來,夏至到,白晝長,夜變少,熱的火燒地球了,出門去,要帶帽,小心皮膚曬黑了,防護霜女生要,墨鏡可樂要備好,記得缺水最重要,時刻補水要記牢!
2) 夏至炎熱心浮躁,外出旅游暑氣消,成功可貴快樂更重要,名利渴求情意永閃耀,調(diào)理飲食心態(tài)也要調(diào),愿你被幸福套牢,祝你和甜蜜狂飆,生活如意事事好。
3) 夏至養(yǎng)生道,莫忘小動作,睡前梳梳頭,改善血循環(huán),疲倦伸懶腰,精神爽快招,久坐墊腳尖,拉伸肌肉妙,沒事嘆嘆氣,心肺功能好。關(guān)懷已送到,安康都圍繞!
4) 夏至到了艷陽天,福星高照沒有邊;夏至到了花兒紅,卿卿我愛情美;夏至到了泉水甜,清清涼涼潤心間;夏至到了送祝福,祝你健康平安又如意!
5) 如果說春天是氣質(zhì)美女,那么夏天一定是性感美女。如果春天是綠色的,那么夏天就是藍色的。春天美麗,夏天動人,轉(zhuǎn)眼夏至到了,祝你夏至快樂!
6) 夏至到,送你一錢夏風(fēng),輕點,但可以吹走陰霾;送你一兩陽光,少點,但可以將炎熱驅(qū)趕;送你一毛短信,便宜點,但祝福長遠,幸福滿夏天!夏至快樂!
7) 夏至的溫度一天高過一天,酷暑難熬,人體易出汗口干舌燥,乏力虛脫易中暑。愿我的短信化作一縷清風(fēng)一絲雨露,為你清心解暑驅(qū)煩惱。望你夏日少飲酒料,多吃瓜果蔬菜,養(yǎng)精蓄銳容光煥發(fā)。祝你有個好身體,常來常往常聯(lián)系。
8) 夏至養(yǎng)生有妙招,情濃關(guān)懷要送上,熱天一碗綠豆湯,解暑去毒賽仙方,晨吃紅棗三片姜,功效如喝人參湯,多飲枸杞配菊花,降壓明目祛肝火。愿快樂安康!
9) 一抹相思,化作一陣清風(fēng),為你吹走炎熱,一絲牽掛,化成一場細寸,為你澆灌清涼,一條短信,化為一段祝福,為你傳送清爽,夏至,愿你清新一夏,歡樂不斷,夏至快樂!
10) 夏至節(jié)氣夏花開,木槿花語祝福來:質(zhì)樸無華是花魂,寓意美滿甜蜜進心門;美麗素雅是花色,寓意健康生活多歡樂;永恒長久是花語,寓意幸福生活今朝起。
11) 暖風(fēng)徐來麥穗黃,簾卷曦風(fēng)一簾香。夏至初來日漸長,午睡總使人酥爽。布衣布鞋透風(fēng)涼,粗茶淡飯最健康。熏烤油膩要遠離,時令果蔬能潤腸??炜鞓窐沸氖鏁?,簡簡單單人健康最新描寫夏至的句子最新描寫夏至的句子。夏至祝福,祝您安康!
12) 到了艷陽天,福星高照沒有邊;夏至到了花兒紅,卿卿我愛情美;夏至到了泉水甜,清清涼涼潤心間;夏至到了送祝福,祝你健康平安又如意!
13) 夏風(fēng)輕輕在彌漫,陽光編織著五彩的絲線,聽取蛙聲兩三片,撥動快樂的心弦,打扮燦爛的笑臉,貼上幸福的書簽。夏至?xí)r節(jié),愿你兌現(xiàn)每一個美好期盼。
14) 夏至到來氣溫高,酷熱難耐暑難熬。白天出門要防曬,多喝開水不干燥。瓜果蔬菜不可少,多食可以防衰老。清晨傍晚鍛煉好,身體健康質(zhì)量高。心情開朗多歡笑,煩惱自然腦后拋。問候短信今送到,深情厚誼永圍繞。夏至到了,愿你快樂每一秒!
15) 天暖花開,彌漫初夏的風(fēng),綻放陽光的夢。夢里夢外,身前身后,迷醉的不是花不是月,而是思念。朋友,記得有空常聯(lián)系,祝你開心每一天!
夏至的四大風(fēng)俗活動
祭神祀祖:夏至?xí)r值麥?zhǔn)眨怨乓詠碛性诖藭r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zāi)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jié)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敝艽闹良郎?,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zhǔn)罩?,農(nóng)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消夏避伏: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队详栯s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fēng);“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夏至面:“冬至餃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細水長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漢族風(fēng)俗,流行于全國大部地區(qū)。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jì)勝》:“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泵耖g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jīng)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于制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面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吃狗肉: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于戰(zhàn)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xí)俗。而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可以增強抵抗力。在民間俗語有云: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農(nóng)歷夏至日,廣東陽江有數(shù)百年的夏至食狗,祛邪補身這一民間風(fēng)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