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jié)吃湯圓有什么寓意
元宵節(jié)是中國自古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說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眾在鄉(xiāng)間田野持火把驅(qū)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元宵節(jié)吃湯圓有什么寓意,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jié)吃湯圓有什么寓意
元宵節(jié)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御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yǎng)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后能補養(yǎng)人體氣血,滋養(yǎng)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
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zhì)、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yǎng),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據(jù)糯米湯圓外型圓圓的,里面帶餡或?qū)嵭?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則叫湯圓。元宵湯圓可以有很多花樣。尤其帶餡的品種最多。甜餡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餡一般有鮮肉丁、蝦米等。還有菜餡元宵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稱“五味元宵”,寓意勤勞、長久、向上。
古代元宵節(jié)過法
漢代:祭太一神、燃燈表佛
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代。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時,亳人謬忌奏請祭祀“泰一”神?!疤┮弧鄙裼址Q“泰乙”、“太一”或“太乙”。為何要祀泰一呢?謬忌認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貴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漢武帝又是極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對當時人們心目中如此尊貴的太一神,豈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劃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jié)彩的習俗。
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斗ㄔ分榱帧酚钟涊d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岳諸山道士要與西域和尚比較法力,以辨真?zhèn)巍h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會集于洛陽白馬寺,道士齋道經(jīng),設置三壇,然后縱火焚經(jīng),經(jīng)書見火而被焚化。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中印習俗互相融合,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鄉(xiāng)燈火輝煌,晝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這既有祭太一神的舊說,又有燃燈禮佛的虔誠,原有的神仙術(shù)與佛教禮儀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這個習俗經(jīng)官方的倡導而開始流行,并在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據(jù)《事物紀原》記載:漢代西都長安城有執(zhí)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許執(zhí)金吾馳禁,前后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
元宵節(jié)賞花燈的意義
民間在除夕供奉老天爺時要設立“天地堂”。人們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著“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擺著香爐、供品,還掛著一盞燈籠,燈籠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據(jù)說姜太公當年封神時,別人都封了,就是忘記了封自己,自己沒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爺坐在一起。燈籠與神有關(guān),所以也賦予很多象征意義。古時候,人們?yōu)榱蓑?qū)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qū)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fā)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由于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jié),從此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后逐漸演變?yōu)橄蛏咸炱砀TS愿的民俗活動。天燈上寫滿了心里的各種祈愿,希望天燈能上達天庭,帶給人無限的希望和光明。
古時候,人們?yōu)榱蓑?qū)逐黑暗的恐懼感,于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qū)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發(fā)音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種“光明燈”,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順利。
也有農(nóng)家在田間立長竹竿掛上一盞燈 “照田蠶”,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