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藝術與社交禮儀法則
禮儀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也理應成為我們生活中做人做事的準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于口才藝術與社交禮儀法則,希望能幫到你。
口才與做人
到口才與做人,這就涉及做人與做事的關系了。毋庸置疑,口才對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只是人際交往中的形式。須知光有口才沒有道德是不行的。筆者認為,大學生首先要解決做人的問題。嘴巴說得再好,行動不聞效,甚至口是心非,那最終是要被人識破的。君不聞,古人還有一句話,就是“聽其言,觀其行”。因此,講口才不能離開做人,做人是前提、是基礎、是口才的本。做人做好了,做事就迎刃而解了?,F(xiàn)在很多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想做大事。這個熱情是好的,但還要問一問:做人做得怎么樣了?懂得尊重別人嗎?別人講話認真傾聽了嗎?
社交禮儀的重要性
人們在創(chuàng)造優(yōu)美物質(zhì)環(huán)境的同時還應創(chuàng)造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生活的意義在于不斷創(chuàng)造和進取。同時,還應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表現(xiàn)、欣賞和發(fā)展自己,從中享受無盡的樂趣。一個人能否對現(xiàn)實社會或周圍環(huán)境有良好的、積極的適應是衡量他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標準。通過這一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們認識到應該積極適應社會,自覺參與社會活動,改造、變革社會環(huán)境,促使社會發(fā)展進步,同時改造、發(fā)展和實現(xiàn)自我。
怎樣觀察你的聽眾
1、當你說話的時候,你的聽眾眼睛在看著你嗎?(正)如果看你,說明聽眾在認真聽講。
(負)如果不看你,說明聽眾對你所講的內(nèi)容已經(jīng)開始不感興趣了。
2、當你說到可笑的事情時,你的聽眾也跟著笑嗎?
(正)如果笑,說明聽眾的情緒在跟著你走。
(負)如果不笑,說明聽眾沒有認真聽你講。
3、當你說話的時候,你的聽眾也在說嗎?
(正)有一種可能。聽眾因為對你所講的內(nèi)容感興趣而在議論。如果是這種情況,他們小聲議論之后,很快就會重新看你、聽你講。
(負)還有一種可能,場上出現(xiàn)又一個或多個講說者,這說明聽眾中的一部分人開始對你的講說內(nèi)容不感興趣了。
人際原則
1、尊重原則
尊重包括兩個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種場合都要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要自暴自棄。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人格和價值。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2、真誠原則
只有誠以待人,胸無城府,才能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才能收獲真正的友誼。沒有人會喜歡虛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談都會敗下陣來。
3、寬容原則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chǎn)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產(chǎn)生一些矛盾沖突。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寬容別人,不斤斤計較,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禮讓三分。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際糾紛,這樣我們會浪費很多時間,同時也變得很自私自利變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則
互利是指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能得到對方的報答。人際交往永遠是雙向選擇,雙向互動。你來我往交往才能長久。在交往的過程中,雙方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既要考慮雙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則
理解是成功的人際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們能真正的了解對方的處境、心情、好惡、需要等,并能設心處地的關心對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貴啊!善解人意的人,永遠受人歡迎。
6、平等原則
與人交往應做到一視同仁,不要愛富嫌貧,不能因為家庭背景、地位職權等方面原因而對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氣凌人,不能太囂張。平等待人就是要學會將心比心,學會換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平等對待。
交流禁忌
1、不要說長道短:“長舌婦”非常討人厭,饒舌的女人肯定不是有風度教養(yǎng)的社交人物。若在社交場合說長道短,揭人隱私,必定會惹人反感,讓人“敬而生畏”。
2、不要耳語:在重要場合或是眾目睽睽之下與同伴耳語是很不禮貌的事,耳語可被視為不信任在場人士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不但會招惹別人的注視,而且對你的教養(yǎng)表示懷疑。
3、不要失聲大笑:盡管你聽到什么“驚天動地”的趣事,在社交宴會也得要保持儀態(tài),頂多報以燦爛笑容即可,不然就貽笑大方了。
4、不要滔滔侃談:在宴會中若有男士對你攀談,你必須保持落落大方的態(tài)度,簡單回答幾句即可。切忌忙不迭向人“報告”自己的身世,或向?qū)Ψ皆敿哟蛱?,要不然就要把人家嚇跑,或被視作長舌婦人。
5、不要大煞風景:參加社交宴會,別人期望見到一張可愛的笑臉,故此忌情緒低落,表面上應笑容可掬,周旋當時的人物、環(huán)境。
6、不要木訥肅然:面對初相識的陌生人,可以由交談幾句無關緊要的話開始,若老坐著閉口不語,一臉肅穆表情,與歡愉的宴會氣氛便格格不入了。
相關文章:
3.有關禮儀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