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范姓起源_百家姓范姓名人
范姓,出自祁姓。以邑為氏,是晉國六卿之一,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下面學習啦給大家整理了百家姓范姓起源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范姓起源
源流一
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裔孫劉累之后,以封邑名為氏。范氏比許多其他姓氏更特殊的地方,就是對于自己姓氏的來龍去脈,十分清楚。據《姓纂》的記載:“帝堯裔孫劉累之后,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滅杜,杜伯之子溫叔奔晉為士師,玄孫士會,食采于范,遂為范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和《元和姓纂》所載,帝堯裔孫劉累事夏王孔甲,賜氏御龍。后遷魯縣,至商為豕韋氏。商末國于唐,周成王滅唐,遷之杜,為杜伯。杜伯無罪見殺,其子杜隰叔奔晉,其孫杜蒍在晉國擔任士師(步兵),遂為士氏,稱士蒍,其玄孫士會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縣),子孫遂以封邑范為姓,稱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稱士氏,士蒍有二子,長子士缺、次子士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名士會,是為范武子。士會后累遷至晉國正卿,封于隨邑,為隨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為范氏始祖。士會嫡子范文子士燮,為國之賢臣;次子士魴,立彘氏,士魴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復劉氏,漢高祖劉邦就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執(zhí)政晉國。士匄生范獻子士鞅,又為晉國執(zhí)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因為前497年趙氏發(fā)生內亂,趙鞅殺死了中行氏的姻親邯鄲趙午,也作為中行氏姻親的范吉射幫助中行氏和邯鄲趙氏一起對趙氏進行圍攻,但最終被四卿打敗為趙簡子所驅逐,范氏才退出了晉國政壇。此時,士蒍已是子孫滿天下。
范氏的始祖,在得姓之初便已顯赫萬分,自士會范武子以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獻子,世代都是晉國的上卿,可以說是曾經左右早期政治的世家鉅族之一。
源流二
出自楚國,以地為姓:楚國有范地,左傳文公九年,有范山。
范姓遷徙分布
范氏是一個很大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五百六十六萬一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5%左右。
先秦時期,范姓活動的地區(qū)主要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區(qū)。秦漢時,范姓已經分布到、河北、山東、江蘇等長江以北地區(qū),隨后進入江南地區(qū)。
宋朝時期,范姓大約有6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9%,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蘇,這四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東、山西、湖北、江西、陜西,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總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四川、冀豫、蘇魯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范姓大約有43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7%,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長是負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凈減少了26萬。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區(qū)的姓氏,自然遭到嚴重的沖擊。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蘇、福建,這三省范姓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東,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約占范姓總人口的20%,為范姓第一大省。全國范姓中心由北、由西向東南漂移,形成了浙蘇閩贛的范姓人口聚集中心。
當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萬,為全國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7%。在全國的范文內主要集中于河南、安徽、山東三省,大約占范姓總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山西,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約占范姓總人口的17%。全國形成了以河南為中心的四川、遼寧三大塊范姓人口聚集地區(qū)。范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晉豫魯、冀京津、皖蘇滬浙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心地區(qū)可達0.9%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0.3%,居住了大約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東部、重慶、云南北端和西南、貴州西北、甘肅大部、寧夏南部、陜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東北部、廣東大部,范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18.4%的范姓人口。
范姓名人
春秋戰(zhàn)國
范武子范會(士會)
范昭子范吉射(與中行氏相睦,結為姻親。晉定公時,幫助中行氏對趙氏發(fā)難,結果被智氏等四卿所敗,逃往齊國。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又稱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三戶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春秋后期越國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封上。
范雎(前?-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戰(zhàn)國時魏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前266年,任為秦相,封于應(今河南寶豐),稱應侯。
秦漢
范增(前277-前204),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政治家、謀略家。是秦朝(前221-前206年)末期農民戰(zhàn)爭中霸王項羽的主要謀士。封歷陽侯,項羽尊稱他為“亞父”。
范式(生卒年待考),字巨卿,山陽鄉(xiāng)人也,一名汜。東漢名士。曾任荊州刺史、瀘江太守等職。
范丹(112-185),又名范冉,字史云,陳留外黃縣人(今河南杞縣),著名東漢高士。是中國古代廉吏典范。“甑中生塵范史云,釜中生魚范萊蕪”指的就是范丹,逝世后謚號“貞節(jié)先生”。
范滂(137-169),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東漢末年士人領袖。
范明友(生卒年待考),為霍光女婿,初為中郎將,又被封為度遼。宣帝繼位,封范明友為關內侯。
范遷(?-65),字子廬,沛國(今安徽省濉溪縣)人、東漢大臣,官至司徒。
魏晉南北朝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彥長,南陽順陽人。西晉重臣。任馮翊太守,征拜少府,又出任涼州刺史,轉任雍州刺史,封左。
范長生(218-318),一名延久,又名重久,或名文(一作支),字元。涪陵丹興(今四川黔江)人,西晉時大成名相。天師道首領,西晉時大成政權(都成都)丞相,封為天地太師.西山侯。
范賁(?—349),范長生之子,十六國初期蜀地(今中國四川省)民變領袖,曾任成漢丞相。347年,成漢被東晉所滅,成漢將領隗文、鄧定等因此推范賁為帝,據成都。根據史書記載,范賁“以妖異惑眾”,因此蜀地很多人歸附。349年,東晉益州刺史周撫、龍驤朱燾攻擊范賁,范賁被殺,益州平定。
范汪(約308-372),字玄平,又稱范東陽,范晷之孫,范稚之子。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xiāng))。著名東晉醫(yī)學家。曾任東陽太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東陽方》、《范東陽雜藥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見于《外臺秘要》、《醫(yī)心方》等。
范寧(339-401),南陽順陽人(今河南淅川),范汪之子。著名東晉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谷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傳》注解。
范泰(355-428),順陽山陰(今湖北光化西北)人,范寧之子。南朝宋大臣、學者。初為太學博士,歷官謝安及會稽王道子參軍,后升中書侍郎,加振武,升侍中。入宋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后加特進、王師如故。卒謚“宣”。
范曄(398-445),字蔚宗,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xiāng)),范泰之子。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散文家。所著《后漢書》為上起漢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近兩百年歷史的宏篇巨著。
范縝(約450-515),南鄉(xiāng)舞陰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時期哲學家、思想家和無神論者。著有《神滅論》,有人曾以升官誘惑他改變觀點,他不“賣論取官”。
范云(451-503),字彥龍,南鄉(xiāng)舞陽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間重臣,政治家、詩人。歷任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勸諫。逝世后謚號“文”。
隋唐
范履冰(?-689),河內人(今河南武陟)。唐朝重臣、史學家。知名于唐高宗,武則天執(zhí)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國史的修撰。后被誣坐舉逆人,為酷吏所殺。
范希朝(生卒年待考),字致君,唐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虞鄉(xiāng)縣)人,唐朝名將。任河東(今山西)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右仆射(相當于宰相),及右金吾衛(wèi)大,隨即又拜檢校司空,太子太保。元和九年(814年),范希朝去世,朝廷贈太子太師,謚忠武,后又改為宣武。
五代宋元
范延光(生卒年待考),字子瑰,相州臨漳人。后唐同光中拜檢校工部尚書。明宗即位,擢宣徽南院使,遷檢校司徒,遷樞密使,出為成德軍節(jié)度使。長興中加同平章事,清泰中徙宣武軍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晉祖入立,封臨清王。天福二年舉兵反,尋敗降,改封高平郡王。以太子太師致仕,為楊光遠所殺,贈太師。
范質(911-964),五代后周和北宋初大臣。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縣)范家營人。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歷經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六朝,五朝為官,兩朝為相,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肖國公。
范文虎, 男,祖籍山東省 ,南宋軍隊指揮官。
范寬(約950-1027),字仲立,陜西耀縣人。著名北宋畫家。同董源、李成并稱為宋初山水畫三大家。后人認為三家遺作,照耀千古,為百代之師。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圖》、《寒林雪景》等圖。
范雍(981-1046),字伯純,河南人(世家太原,祖葬河南),北宋大臣。真宗咸平初進士。歷洛陽主簿、殿中丞、知端州、兵部員外郎、戶部副使、度支副使、工部郎中、龍圖閣待制、陜西轉運使、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樞密副使。
寶元二年(1039年),以資政殿學士、吏部侍郎為振武軍節(jié)度使,知延州。后知河南府。卒謚忠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經考察,范公出生在(河北正定),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軍事家。曾任參知政事。逝世后封楚國公,謚號“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子范純仁哲宗時為宰相,范純禮為尚書右丞,范純粹為龍圖閣直學士。
范鎮(zhèn)(1007-1088),字景仁,四川華陽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舉進士第一,以直言敢諫聞名。后為翰林學士,與歐陽修、宋祁共修《新唐書》。政治上,支持司馬光,與王安石不合,后職官致仕。哲宗即位,起為端明殿學士,固辭不拜。累封蜀郡公。卒謚“忠文”。著有文集及東齋記事,凡百馀卷,《宋史本傳》及《四庫總目》傳于世。
范純仁(1027-1101)字堯夫,謚忠宣,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仁宗皇祐元年進士。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哲宗立,除給事中,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后拜相。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純,甫或作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人。北宋著名史學家。遷給事中,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在洛十五年,不事進取。著《唐鑒》十二卷,《帝學》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鑒》深明唐三百年治亂,學者尊之,稱唐鑒公?!端问繁緜鳌酚种募迨寰?,《宋史藝文志》并行于世。
范百祿(1067-1131),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中書侍郎(宰相)。
范鍾(?-1248),字仲和,蘭溪青口村人。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進士。歷任武學博士、太平州通判、徽州知州。五年,特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贈少師,謚文肅。
范宗尹(1100-1136)南宋初宰相。字覺民,襄陽鄧城(今湖北襄樊)人。少篤學,工文辭。北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呂頤浩罷相后,宗尹攝其位。授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時年三十。紹興元年,因與秦檜交惡,旋落職知溫州。及退居臨海,不久病卒,年三十七歲。
范浚(1102-1150),人稱香溪先生。字茂名(一作茂明)蘭溪人。南宋理學家。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惟存詩賦、議論雜著二十二卷,曰《香溪文集》,收入《四庫全書》。
范成大(1126-1193),號石湖居士,吳郡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園詩派”的集大成者。初為徽州司戶參軍,累遷禮部員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為參知政事,是著名“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封崇國公,謚文穆。
范汝為:建州甌寧(今屬建甌)人,南宋農民起義軍首領。
范天順(?-1273)南宋末抗元將領。任荊湖都統制。1273年,主將呂文煥降元,他不屈,自縊而死。
范槨(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縣人(江西樟樹市)。元朝詩人,是當時文壇領袖,“元詩四大家”之一。
明清
范文若(生卒年待考),字香令,號荀鴨,自稱吳儂,松江人。明朝戲曲家。
范欽(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代著名藏書家。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與張時徹、屠大山稱為“東海三司馬”。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的主人。
范景文(1587-1644),字夢叔(夢章),號思仁,吳橋(今河北吳橋)人。萬歷四十一年(一六一三)進士,崇禎間起用,累官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宰相),入參機務,京師陷,俄傳帝出,景文草遺疏,赴井死,謚文貞(文忠)。
范文程(1597-1666),字憲斗,號輝岳,遼寧沈陽人。著名清朝開國宰輔、文臣領袖,杰出政治家、謀略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稱,曾任內秘書院大學士、議政大臣等職,封太傅兼太子太師,謚號“文肅”,清圣祖為他親提“元輔高風”匾額。其子孫范承謨、范承勛、范時繹等十幾人,分任總督、尚書、侍郎等要職,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為中國歷史少見。
范承謨(1624-1676),字覲公,一字螺山,鑲黃旗漢軍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順治九年(1652)進士,歷官浙江巡撫、福建總督。任上歷勘浙江荒田,請免賦三十余萬畝,賑災撫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亂”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殺。贈兵部尚書,謚忠貞公。詩宗盛唐,字則骨勁神清,法兼顏、米。
范承勛(1641-1714),字蘇公,范文程第三子。歷官至云貴總督、江南江西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三藩叛亂時,督運糧餉于湖廣、云南。裁貴州衛(wèi)所二十五,改并為州縣。多次疏請免、緩征當地逋賦。賑淮揚災荒,監(jiān)修高家堰堤工??滴跷迨曜?。
猜你喜歡:
4.百家姓怎么記得牢
5.哪些姓氏五行屬金
百家姓范姓起源_百家姓范姓名人
上一篇:百家姓樊姓起源_百家姓樊姓由來
下一篇:百家姓方姓源流_百家姓方姓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