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赫姓姓氏淵源_百家姓赫姓由來
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五位,以盛樂、渤海、太原、京兆為郡望。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給大家介紹百家姓赫姓姓氏淵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赫姓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赫胥氏,出自遠古時代赫胥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
著名東漢史學家應劭(公元153~196年)所著的《風俗通義》中記載:“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這在明朝史學家王圻(公元1530~1615年)所著的《續(xù)文獻通考·氏族典》中第十一卷盤古氏至三皇一燧人氏之間衍生姓氏的記載中也有說明:“自大騩氏至無懷氏等十九氏衍生姓氏有赫氏、赫胥氏、赫蘇氏。”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史學家何拔儒在整理四川省鹽亭縣的天垣場盤埡村所發(fā)現(xiàn)的盤古王表時發(fā)現(xiàn):赫胥氏,就是約在公元前5071~前4170年間的帝王,其世系承傳為:渾沌氏(共七代)→葛天氏(共四代)→女媧氏→伏羲氏→赫胥氏→東戶氏(共十七代)→皇覃氏(共七代)→啟統(tǒng)氏(共三代)→吉夷氏(共四代)。
到公元前4171~前3150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為:倉帝史皇氏→柏皇氏(共二十代)→中皇氏(共四代)→大庭炎帝氏(共五代)→粟陸氏(共五代)→昆侖氏(共十一代)→西陵氏→文昌、夸父、歧伯、金二伯、嫘祖。
到約公元前3151~前2230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為:軒轅氏(共三代)→祝融氏(共二代)→昊英氏(共九代)→古皇有巢氏(共七代)→朱襄氏(共三代)→陰康氏(共三代)→無懷氏(共六代)→神農氏(共八代)。
到約公元前2231~2045年的帝王世系承傳為:黃帝有熊氏(共三代)→顓頊→帝嚳→堯→舜→禹。
赫胥氏,為母系氏族社會的群落稱謂,是傳說歷史,嚴格地講,還不是真正姓氏學意義上的姓氏概念;但其后裔分衍有赫氏、赫胥氏、赫蘇氏,則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貴族囚禁之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jù)典籍《荀子·議兵》記載:“紂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商朝末年紂王因群臣力諫其政,怒而剖殺了王叔比干,還將另一王叔箕子囚禁起來,準備用炮烙酷刑之,以鎮(zhèn)群臣之口。后因諸多大臣的勸諫,加之暗悔比干之死,遂流徙箕子一族至赫邑(古邑赫章,今貴州赫章)。
公元前1068年,周武王姬發(fā)揮軍滅商后,派人將箕子找回。但箕子不愿意臣服于西周王朝,遂挾四千族眾向北,建立了朝鮮國。未與箕子同行之后裔中,有以赫邑為姓氏者,稱赫章氏,輾轉遷徙于陳邑,融合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文化中,省文簡化為赫氏。后陳氏一族的先祖陳叔明之孫、陳志高之子陳才的妻子赫氏,就是此族中人。
第三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匈奴鐵弗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十六國時期,南匈奴鐵弗部勃勃稱大夏天王,自稱云赫連天,他建立了夏國,王族以赫連為氏,史稱胡夏。
赫連氏一族后為北匈奴吐谷渾部所破,其族人四散,有取其赫連氏的省文單字為漢姓赫氏者。
第四個淵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北匈奴吐谷渾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西晉至東晉時期,吐谷渾部族攻破了胡夏國,俘虜了赫連氏王族。后來吐谷渾部自己的族人中有人敬佩赫連世家的驍勇,遂也以“赫連”為姓氏。
后吐谷渾部為鮮卑族拓拔部所破,赫連氏在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有省文簡化改單字漢姓赫氏者。
赫姓遷徙分布
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五位,以盛樂、渤海、太原、京兆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鄭州市中牟縣、開封市杞縣、平頂山市、周口市扶溝縣、淮陽縣、商丘市夏邑縣、南陽市、漯河市臨穎縣,陜西省的咸陽市、西安市藍田縣,安徽省的淮北市碭山縣、阜陽市太和縣、阜南縣、亳州市蒙城縣,河北省的石家莊市裕華區(qū)、欒城縣、滄州市、衡水市棗強縣、邢臺市清河縣、張家口市,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通遼市、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山東省的德州市齊河縣、菏澤市、濰坊市濰縣、威海市文登縣、聊城市茌平縣,吉林省的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的丹東市鳳城、朝陽市北票縣、海城市、撫順市、瓦房店市、本溪市、鞍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黑龍江省的大慶市、牡丹江市、哈爾濱市雙城縣、訥河市、七臺河市、雞西市虎林縣、雞西市雞東縣、綏化市青岡縣、佳木斯市、齊齊哈爾市,湖北省的襄樊市襄陽區(qū)、枝江市百里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柳州市,上海市,北京市,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臺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墨西哥等地。均有赫氏族人分布。
赫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qū)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qū)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qū),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qū)。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tǒng)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盛樂郡:西漢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祁縣東部一帶地區(qū)。
渤??ぃ簹v史上的渤??ぴ诘赜蛏嫌袃蓚€稱謂,另一為渤海國。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qū)。后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ね?、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國。渤海國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榇筮|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后不復存在。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縣、平遙縣、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盛樂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赫姓歷史名人
赫天浪:(公元1923~今),滿族,遼寧遼陽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基礎教育家。
赫榮耀:(公元1938~今),滿族;遼寧沈陽人。著名現(xiàn)代教育家。
赫興中:(公元1943~今),河北新城人。著名現(xiàn)代書畫家。
赫 炬:(公元1942~今),遼寧人。著名金融管理專家。
赫建華:(公元1938~今),女;河北巨鹿人。著名跳傘運運健將。
赫金全:(公元1949~今),河南濰陽人。著名地方國防工作者。
赫國勝:(公元1956~今),遼寧沈陽人。著名金融學專家、教育家。
赫永峰:(公元1956~今),蒙古族;內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務員。
赫保真:(公元1904~1987),山東濰縣人。著名國畫家。
猜你喜歡:
百家姓赫姓姓氏淵源_百家姓赫姓由來
上一篇:百家姓賀姓來源_百家姓賀姓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