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伯厴。籍氏的得姓,以官為氏。“籍”的本義是典籍、文獻,春秋時,晉國有籍氏之官,掌管保存國家的典籍,晉大夫伯厴即任此官,其后代即以籍為氏,籍談即其后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籍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籍姓姓氏源流
籍(Jí)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以官職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公族叫作伯厴的,是晉襄公的孫子(一說是晉國大夫荀林父的孫子),在朝廷里面專門負責管理晉國典籍的事情。伯厴的學問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為姓氏,稱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2、以地名為氏。春秋時,衛(wèi)國有籍圃、齊國有籍丘,住在那里的人以籍為氏。
得姓始祖:伯厴。籍氏的得姓,以官為氏。“籍”的本義是典籍、文獻,春秋時,晉國有籍氏之官,掌管保存國家的典籍,晉大夫伯厴即任此官,其后代即以籍為氏,籍談即其后代。籍氏家族,當時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地位崇高,不過,到了“三家分晉”,揭開戰(zhàn)國之幕時,這個家族遠離山西老家,播遷到當時的宋國,也就是現(xiàn)在河南省的商丘縣至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帶地方,繼續(xù)繁衍滋長,最后在河北省的永平縣(古為廣平郡)成了當時的名門望族。籍氏家族的人要尋根,可到商丘和永平。故籍氏后人奉伯厴為籍姓的得姓始祖。
籍姓遷徙分布
(缺)籍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籍姓出自姬姓。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公族叫作伯厴的,是晉襄公的孫子(一說是晉國大夫荀林父的孫子),在朝廷里面專門負責管理晉國典籍的事情。伯厴的學問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為姓氏,稱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籍姓歷史名人
籍 淡:春秋晉國大夫(見下附錄《數(shù)典忘祖》)。
籍 孺:西漢時大臣,籍孺和閎孺,本來都沒有什么才能,只是以婉佞貴幸,公卿皆因關說。二人的際遇很受人羨慕,以至惠帝之時,為能獲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帶打扮上都向著他倆看齊,帽子上插著羽毛,臉上涂著脂粉。
籍馨芳:明朝著名孝子。他父親去世后,他悲痛萬分,便住在墓邊,守孝三年。
籍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籍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使周數(shù)典;
薦相輔朝。
——李文鄭撰籍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春秋時晉國大夫籍談,字叔,晉昭公曾派他出使東周,周景王在宴會上問他:“各諸侯國都向周王室貢獻寶器,只有晉國未曾獻過,為什么呢?”他答道:“晉國從未受過周王室的恩賜,所以無器物可獻。”周景王指出:從晉立國的唐叔虞算起,就不斷地接受周王室的賞賜。客人走后,周景王對身邊的人說: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人,“數(shù)典而望其祖”(談論祖上的典章制度及經(jīng)歷,卻忘掉了祖先的職守)。下聯(lián)典指西漢人籍福,武帝即位后,要立丞相時,他推薦了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有大功、被封為魏其侯的竇嬰。
〖籍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敦恭儉而為司馬;
師奮職以蒞上軍。
——佚名撰籍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籍偃,公孫伯厴第8世孫,晉國著名大夫,為輿司馬。百官既具,大修國政。
籍姓典故:數(shù)典忘祖
“數(shù)典忘祖”的“數(shù)典”,就是舉列典故的意思。既然會舉列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這件事都忘了。故事出自于《左傳·昭公十五年》。春秋時,晉國以荀躒和籍談為使節(jié)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設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壺是魯國進貢的,景王于是問起:“各諸侯國都會進貢一些物品給王室,為什么獨獨晉國沒有?”籍談回答:“每個諸侯國都曾領受王室的贈予,所以必須進獻寶貴的器物回饋王室的恩典。由于晉國地處深山邊塞,與王室距離遙遠,皇恩根本無從顧及,我們又窮于應付戎狄,哪有什么東西可用來貢獻呢?”景王聽了頗不以為然,于是細數(shù)從晉國祖先開始,周朝王室曾經(jīng)贈予的種種賞賜,并責問籍談:“你的先人是負責掌管國家典籍的,為什么你會忘了這些史事呢?”籍談聽了便無話可說。等荀躒與籍談離開后,周景王又評論籍談說:“我看像籍談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孫應該不會有什么出息吧!竟然會列舉一堆典故來評論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后來“數(shù)典忘祖”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忘本。
籍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鄂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賴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