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饒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之一,《百家姓》也有收錄此姓。由2008年公安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饒氏人口全國排名172位,約72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饒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饒姓姓氏源流
第一種說法認(rèn)為:饒氏家族的最初發(fā)祥地,是在古代的饒陽。饒陽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個邑。根據(jù)《史記》的“趙世家”記載,趙悼襄王六年,將饒邑這個地方賜封給其弟長安君,其后代子孫以祖上封邑為姓。到了漢高祖統(tǒng)一天下,實行郡縣制度,就把饒邑改煢為饒陽郡,就是現(xiàn)在的河北省饒陽縣。饒氏發(fā)祥于河北饒陽。[1]
第二種說法:根據(jù)《古今姓氏書辯證》一書的記載,饒姓出自姜姓,戰(zhàn)國時期有齊大夫食采于饒邑,據(jù)說是周朝開國宰相姜子牙的子孫。所在地就在現(xiàn)在的山東省青州一帶,其子孫以邑為氏,稱為饒氏,望族卅白平陽、臨川。
第三種說法:根據(jù)《百家姓考略》上的記載,饒氏出自媯姓,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訥而得媯姓。舜帝 系主支姓氐歷經(jīng)多次變遷,夏代和商代商均、虞遂為正朔。商均的支子受封于饒困,后代以國為氏,亦稱饒氏。因此,中國饒氏家族得姓的歷史至少有2200年以上,是一個古老的姓氏。望族居于平陽郡,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饒氏后人奉商均為饒姓的得姓始祖。
第四種說法:饒姓系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后裔。堯名放勛,帝嚳之子,受封于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謚號為“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圣,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后人23世“京” (字子京),住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西平陽,其子孫后代以祖上謚號為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圍,堯姓家族為逃戰(zhàn)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后遷臨川(今撫州)。到56世堯濙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后改名詢。下令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dāng)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占唐堯的嫡系后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圣至圣,堯濙也應(yīng)該避瑋,于是漢宣帝就在“堯” (繁體為“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 (繁體為“饒”),賜堯濙改姓“饒”,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并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饒姓遷徙分布
饒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饒氏這個家族的最初發(fā)祥之地,是古代的饒陽。饒陽歷史悠久,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一個邑。在史籍《史記·趙世家》上面就有一段記載:“悼襄王六年,封長安君以饒”的記載。饒姓自得姓至今已有超過2200年歷史。饒姓的遷分路線始于河北饒陽(眾多起源之一),繼而是江西省饒州,再南遷浙江、福建、廣東。有些因為華南地區(qū)山多田少,還遷往臺灣一帶。在上海圖書館中的饒姓家譜約有八九部,多是湖南、湖北的,都是幾十年前的舊譜。殘本,上圖沒有新譜。在廣東、湖南、福建等圖書館也有舊版《饒氏家譜》。新編的家譜在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圖書館有收藏。
截止2012年,饒姓人口約72萬,排在全國第172位。江西為饒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饒姓總?cè)丝诘?0%。饒姓還分布于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四省,占饒姓總?cè)丝诘?3%,而這些地方的饒姓,絕大多數(shù)都是歷代從江西遷徙繁衍(參考“湖廣填川”)出去的。[2]
江西:以撫州地區(qū)為中心的廣大地域。
湖北:襄陽市 廣濟(jì)縣(武穴市)、松滋市、潛江、石首(荊州地區(qū))、浠水縣/監(jiān)利縣、十堰市、黃石市、黃梅縣、赤壁市、崇陽縣、咸寧市、武漢市。
湖南:長沙市、湘潭市、吉首市、永順縣、龍山縣、花垣縣、會同縣、城步縣、需縣、慈利縣、桑植縣、沅陵縣、溆浦縣、南縣。
浙江:江山市、常山縣、縉云縣、青田縣、溫州。
福建:新羅、武平縣、上杭縣、永定縣、長汀縣、連城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沙縣、邵武、順昌、光澤縣、武夷山市、建甌、浦城、福安縣、福州市、閩侯縣、永泰縣、古田縣、惠安縣。
廣東:惠州、梅州、潮州、汕頭、潮安、普寧、大埔、韶關(guān)、云浮。
河南:臺前。
安徽:桐城、祁門。
四川:儀隴、閬中、資中、漢源、洪雅、雅安、什邡、綿竹、石棉、鄰水、大竹、宣漢、萬源、渠縣等地
云南:武定、元謀、昆明、祿豐、新平。
貴州:印江、思南、納雍、銅仁、茶店。
重慶:忠縣。
北方:北京、河北、內(nèi)蒙也有饒氏后人族群。
山東:鄄城、鄒城市。
饒姓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三國時魏置,治所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西南)。
臨川郡:三國時吳置,在今江西省南城東南;西晉移治到今江西撫州市西。
饒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屬九江郡番縣,漢高祖時期改稱九江郡番易,新莽時期曾一度改稱鄉(xiāng)亭,再改稱饒衍,仍屬九江郡。東漢光武帝將原“番易”二字左右分別加“邑”、“阜”偏旁,稱作鄱陽。東漢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孫吳分豫章置鄱陽郡。隋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fù)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壬午,公元622年)復(fù)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年(丁酉,公元937年)改饒州為永平軍。宋開寶八年(乙亥,公元975年)廢永平軍復(fù)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公元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再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朝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jù)前朝,都是州府所在地。
堂號
惠風(fēng)堂:惠風(fēng)就是春風(fēng),溫暖宜人。漢朝時饒威為魯陽太守,推行政事像和暖的春風(fēng),深得民心。
朋來堂:孔子說:朋來堂:“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宋朝時饒魯,脾氣行為端正謹(jǐn)慎,治學(xué)問注重實踐。別人屢次推薦他做官,皆推辭不干。四方來聘他講學(xué)的,天天不斷。他專門建了一座“朋來館”用來招待遠(yuǎn)路來找他學(xué)習(xí)的人。
此外,饒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平陽堂”、“臨川堂”、“雙峰堂”等。
饒姓相關(guān)文章:
饒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簡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空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