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特點(2)
中國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特點:春秋時期的服飾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苧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tǒng)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qū)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shù)已很發(fā)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制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tǒng)治者還對服裝做出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使服裝成為權(quán)力的一種標志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即便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
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賦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示勇武兼用自衛(wèi),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寶劍。腰間革帶還流行各種帶鉤,彼此爭巧,以至“賓客滿堂視鉤各異”。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蟬翼的輕紗,貴重的用黃金珠玉;形狀有的如覆杯上聳,詩人屈原形容這種高冠“切云之崔嵬”。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絲縷、細草編成;南方多雨,還有通體涂漆,再用錦、絳飾面,底部有防滑齒結(jié)的漆履。冬天皮衣極重白狐裘,價值千金。女子愛用毛皮鑲在袖口衣緣作出鋒,還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質(zhì)錦繡手套,無不異常美觀。
春秋戰(zhàn)國學術(shù)界“百家爭鳴”的空氣對當時文化學術(shù)發(fā)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也促進了精美服飾的流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
中國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特點:秦漢時期的服飾
錦繡衣料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繡紋多有山云鳥獸或藤蔓植物花樣,織錦有各種復雜的幾何菱紋,以及織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壽”等通幅花紋。此外,繪花和印花織物、朱砂著色織物、超級細薄織物,在河北滿城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廣州南越王墓等處都有實物出土,不僅種類多、式樣齊,紡織技術(shù)也達到很高水平。漢代法律規(guī)定,農(nóng)民只許穿本色麻布衣,西漢后期允許服用青、綠色。但由于商業(yè)發(fā)展,許多禁令早為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錦繡,商人卻用來被飾墻壁?!稘h書》提到,被買賣的奴婢也穿鑲花邊的絲履,滿頭金珠花釵,這與椎髻、穿短衣褲的農(nóng)民,形成鮮明對照。
衣服制式 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fā)展和變化。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zhuǎn)入制度化。
中國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特點:魏晉南北朝服飾
漢末以后,頻仍戰(zhàn)爭使社會財力日顯艱困,兩漢冠服制度已難維持。以往的冠帽,這時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不一而足。東漢末年張角起義即著黃巾而被史稱“黃巾起義”。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后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部分文人輕蔑禮法,如南京西善橋出土磚刻所反映的竹林七賢飾著,寬衫大袖、散發(fā)袒胸,就是對禮教束縛的突破;“褒衣博帶”,成為魏晉世俗之尚。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于男官員,并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
南北朝服飾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①傳統(tǒng)的深衣制長衣和袍服已不大適應(yīng)社會需要,而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袴褶的上衣短身大袖或小袖;下衣喇叭褲,有的在膝彎處用長帶系扎,名為縛袴。
中國從古至今服飾的演變特點(2)
上一篇:商朝貴族穿什么衣服
下一篇:衣服最初是誰發(f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