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有什么歷史
青白釉,瓷器的一種,俗稱影青釉,是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間的瓷器,是北宋年間由景德鎮(zhèn)當?shù)毓そ持谱鞯?。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青白釉的歷史,希望你喜歡。
青白釉的歷史
宋代
宋蔣祁《陶記》中:“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zhèn)之窯者也。”印證了宋人把現(xiàn)在所說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實;清劉子芬《竹園陶說》中謂:“近來出出土之器甚多,一種碗碟,質薄而色白,微似定,市肆人呼為映青,以其釉汁微帶青色也。據(jù)言出自江西,為宋所制。”鄧之誠在《骨董瑣圮》中說:“宋定白而不瑩,其瑩者,罩青也。”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影青固甚薄之瓷也,乃有瓷質頗厚僅能一面影出青色雕花者,此則名為隱青。”眾上所述,青白釉稱呼有:影青,也有叫:映青、罩青、隱青的[1]。
元代
元代在宋代基礎上,繼續(xù)燒造青白釉瓷器,釉色與宋代相近而略青,器胎不如宋代潔白,透光度稍差。器壁比宋代漸厚,形狀由輕巧、挺拔變得厚重飽滿。盡管這樣,仍涌現(xiàn)出一些優(yōu)秀作品,但與宋代相比,其規(guī)模和質量上都逐漸衰退下去。
明代
明代時期,作為傳統(tǒng)產(chǎn)品青白釉瓷器,民窯仍在燒造。它的燒造應分為三期:一是元末明初交替期;二是洪武早中期;三是洪武晚期至永樂早期。
民窯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器皿的盤、碗、碟類圓器為主,盤碟分印花與素面兩種。從器形、紋飾上看,前期盤處在元末明初的交替期,受元代遺風影響較大,其造型與元代樞俯型的盤極為相似,盤內壁印有纏枝花卉或菊花;較為青晰的紋飾,可以明顯看清每朵花卉的細部和每瓣花葉的葉莖、葉脈。盤底稍厚,內底略下凹,留有明顯減少底部厚度的臺階式弦紋,圈足較小,足壁與元代器足壁略有不同;元代足壁至足端旋削后略向外撇,用手可輕易提起。而此時的足壁至足端旋削后直而向內斂,用手不易提起。足端平切,砂底,底面淺,旋削較平,有的留有細密的旋痕,明顯的小乳突。露胎處有見窯紅,有的則潔白。
早中期與后期的造型較為相似,且多為素面,盤碟造型一式為折腰型。從造型上比較,早中期折腰盤碟,受元代樞府釉折腰碗的影響,盤壁折腰角度生硬,圈足小,挖足時出現(xiàn)圓渦形厚底足,呈外斂內壁斜削式,砂底,底足中心留有明顯的乳狀突起。后期盤口沿外撇,折腰的角度趨于柔美曲線;盤內心多略下凹,圈足增大,足壁呈外斂內直壁式,底面較平,乳突較小。至此,洪武晚期的修足方式基本定型,并對整個明代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青白釉蓮花口燈盞
從明初洪武時期的青白釉瓷器看,胎質堅致,但淘煉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前期釉白中泛青,尚有青白或影青之感覺。中后期青白釉雖厚潤,但釉面較明代其他各朝為灰白,玻璃化程度高,釉面自然開片,有縮釉點,窯灰等現(xiàn)象存在。這種燒造工藝一直延續(xù)到永樂早期。由于品種單一,釉色變化小,加之質量不符合市場的要求。后被民窯中的主流,幽倩淡雅的青花瓷器和色彩斑斕的彩瓷、顏色釉瓷器所替代。洪武官窯器中,青白釉品種既未見文獻記載,又未見典型實物傳世或出土。
現(xiàn)代
90年代初,在揚州老城區(qū)改造基建工地,出土了該類型的盤,殘盤底徑22cm 。外澀胎里印花并施青白釉;主體紋飾為模印一束蓮花,蓮瓣飽滿,瓣上用蓖紋裝飾,茨菰葉尖而挺拔,束蓮花的織帶若葉狀翻卷而飄曳委婉。按紋飾對照元代或永宣時期同類刻、印花或青花器物,其圖案在布局上、紋飾風格上都有不同之處。但元代的遺風較重。胎體漸薄,胎質堅致而潔白,圈足大,旋削規(guī)整,足端平切,足高呈里外垂直齊平式,底面平整光潔,有明顯旋痕,未見乳狀突起。
青白釉的種類
清乾隆 青白釉纏枝蓮大罐
景德鎮(zhèn)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zhèn)窯的新創(chuàng)。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后,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器制作技術,在景德鎮(zhèn)仿制定窯瓷器。所產(chǎn)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zhèn)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
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xiàn),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
景德鎮(zhèn)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青白釉的特點
青白釉始見于北宋初期,宋、元兩代在南方極為流行,以景德鎮(zhèn)窯制品最為著名。南宋時,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形成了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zhèn)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的南方各窯也均有燒造。
元代青白釉高足杯
元代青白釉不及宋瓷清澈透亮,青色略深,形成明顯的時代風格。
明永樂青白釉與宋、元作品有明顯的區(qū)別,此時的釉面肥潤,并有較大的氣泡分布于釉中。此外,永樂青白釉器物的胎體玲瓏,透影性強,由于釉面玻璃質強,因此在已刻劃的紋飾輪廓線內外形成積釉現(xiàn)象,將紋飾襯托得格外秀美清晰。
青白釉瓷器由于含鈣量高,在1300℃高溫下燒制時,釉流動性大,遇有花紋等凹凸處便聚積較厚,這樣,使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處顯白,厚處略深,總體效果濃淡相間,瑩潤似玉,十分優(yōu)雅。以此制作茶具,無論杯、碗、盞托,都有一種淡雅的韻致。青白釉釉質含鐵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層細薄晶螢,加上燒質極薄,器上的暗雕花紋,內外都可以映見,在花紋邊上,現(xiàn)出一點淡青色,其余幾乎都是白色,故稱青白釉。也有人將它稱作映青、隱青或罩青。
青白釉的影響
青白釉以含鐵量很低的氧化鐵為著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鎮(zhèn)窯始燒,胎質潔白細膩,刻、印暗花。安徽、福建、湖北等地瓷窯亦都有燒制,形成南方“青白瓷系”。
青白釉貼塑雜寶大梅瓶
青白釉為南方瓷系燒造的品種,是利用釉內少量鐵成分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介于青、白釉之間的瓷器新品種,其典型產(chǎn)品胎薄、釉潤,光照見影,俗稱“影青”,主要產(chǎn)地在江西景德鎮(zhèn)、吉安、南豐及福建、云南、廣西、廣東、安徽、浙江等地,其中尤以景德鎮(zhèn)產(chǎn)品為佳。
明代景德鎮(zhèn)民窯顏色釉瓷器與官窯顏色釉瓷器一樣,是在繼承元代顏色釉瓷器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相比之下,明代瓷器無論從制作工藝,造型的優(yōu)美程度,以及釉色品種的色彩上,明顯比元代要豐富的多。遺憾的是,由于上述原因,民窯瓷器的發(fā)展,受到來自各方面情況的制約。
青白釉有什么歷史相關文章:
1.豆青釉瓷器知識
2.杯子雕刻圖片欣賞
4.簡牘精美書法作品
5.元青花瓷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