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癥藥方
多汗癥是指皮膚出汗過多或稍動即出汗。中醫(yī)認(rèn)為本病多因脾胃濕熱,蘊(yùn)蒸肌膚,迫津外泄所致;或因素體陽虛,腠理不密,衛(wèi)外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或因陰虛熱擾,陽蒸陰分,津液外越所致。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相關(guān)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多汗癥藥方
多汗癥是指皮膚出汗過多或稍動即出汗。中醫(yī)認(rèn)為本病多因脾胃濕熱,蘊(yùn)蒸肌膚,迫津外泄所致;或因素體陽虛,腠理不密,衛(wèi)外不固,津液外泄所致;或因陰虛熱擾,陽蒸陰分,津液外越所致。亦與某些精神因素有關(guān),如緊張、焦慮、恐怖、憤怒等。某些疾病如神經(jīng)官能癥、甲亢等也與本病有密切關(guān)系。出汗部位多為對稱性發(fā)生于手掌、足底、前額、腋部和外陰等處,尤以手掌、足底為多見。中藥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現(xiàn)介紹驗(yàn)方如下,以供參考。
1、肉桂6克,生地12克,山萸肉10克,肉蓯蓉10克,巴戟天10克,五味子10克,黨參15克,桂圓肉30克,黃芪30克,白術(shù)1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用于治療因素體陽虛,衛(wèi)表不固而汗出者。
2.黃芪30克,黨參10克,白術(shù)10克,防風(fēng)10克,陳皮12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用于治療因氣虛,衛(wèi)表不固而汗出者。
3、五味子10克,酸棗仁20克,柏子仁10克,浮小麥20克,糯稻草15克,遠(yuǎn)志6克,合歡皮10克,夜交藤10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用于治療因精神因素所致汗出者。
4、麥冬10克,五味子12克,首烏1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丹皮10克,生地20克,山藥20克,茯苓12克,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用于治療陰虛汗出者。
5、龍膽草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黃柏10克,茵陳30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用于治療因濕熱熏蒸所致汗出者。
方名:斂汗固表湯
【功能主治】功能益氣固表斂汗、主治血汗、盜汗。
【處方組成】炙黃芪皮15克、黨參15克、煅牡蠣15克、麻黃根10克、癟桃干10克、浮小麥10克、五味子7克、炙甘草7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盜汗甚者加細(xì)生地10克、炒白芍7克。
【臨床療效】治療46例,痊愈41例,好轉(zhuǎn)5例。痊愈病例中,服藥3一6劑者29例,7一9劑者12例。隨訪7個(gè)月未見復(fù)發(fā)。
【處方來源】江蘇省無錫市煤礦衛(wèi)生所張柏生
方名:五郁散
【功能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收斂止汗。主治自汗。
【處方組成】廣郁金30克、五倍子9克,共研細(xì)木。用時(shí)取10一15克,用蜂空凋成藥餅兩塊(以不流動為度),貼兩乳頭上,用紗布固定之。每日換藥1次。
【辨證加減】若血瘀偏盛加服血府逐瘀湯加減。
【臨床療效】治療45例,治愈(諸癥消失,2年以內(nèi)未見復(fù)發(fā))41例,有效(自汗止,諸癥減輕,1年內(nèi)有復(fù)發(fā)者)4例。用藥2天以內(nèi)汗止者9例,3一5天內(nèi)汗止者19例,6一10天內(nèi)汗止者10例,11一15天內(nèi)汗止者7例。
【處方來源】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自來水公司醫(yī)務(wù)所程爵棠
【按語】程氏認(rèn)為自汗的原因甚多,但主要是肝失調(diào)節(jié)、開闔失司所致,因此廣郁金疏肝解郁,五倍子收斂止汗,藥僅二味而收斂止汗之功甚著。(夏翔)
方名:黃芪龍牡湯
【功能主治】功能益氣斂明,和營止汗。主治盜汗。
【處方組成】黃芪30克、生龍骨20克、生牡蠣20克、浮小麥18克、五味子9克、地骨皮20克、炒白芍2克,水濃煎,日服3次。
【辨證加減】氣虛重者加黨參30克或北沙參30克;舌紅、熱象明顯者加生地15克、知母12克、黃芩9克,便秘、舌首黃膩者加大黃6克、茯苓12克、肢體麻木者加雞血藤30克。
【臨床療效】治療60例,痊愈44例,好轉(zhuǎn)16例,服藥最多者為22劑,最少者為4例。
【處方來源】華西醫(yī)科大學(xué)附屬醫(yī)院陳達(dá)中。
【按語】方以黃芪、芍藥斂陰和營;地骨皮清虛熱除煩;五味子收斂心氣;龍骨、牡蠣、浮小麥潛陽斂液。(夏翔)
方名:白氏盜汗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清心火,補(bǔ)腎精,寧心安神;主治陰虛型盜汗。(2)方功能益氣養(yǎng)陰,寧心安神;主治氣陰兩虛型盜汗。(3)方功能益氣溫陽,寧心斂汗;主治陽虛型盜汗。(4)方功能健脾化濕,芳香淡滲;主治傷濕型盜汗。
【處方組成】(1)五味子(朱砂拌)6克、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沙苑子10克、生地黃12克、茯苓(朱砂拌)12克、山茱萸10克、琥珀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2)黨參12克、黃芪12克、五味子(朱砂拌)6克、枸杞子10克、沙苑子10克、生地黃12克、茯苓(朱砂拌)12克、山茱萸10克、琥珀10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3)黃芪12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生姜2片、浮小麥10克、制附子6克、大棗1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4)杏仁10克、砂薏苡仁10克、砂仁5克、白術(shù)6克、蒼術(shù)6克、茵陳12克、茯苓12克、浮小麥1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無
【臨床療效】治療59例,痊愈43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5例。痊愈病例服藥時(shí)間最短為2天,最長為20天。一般3天有效,9天痊愈。
【處方來源】廣西桂林醫(yī)學(xué)??茖W(xué)校附屬醫(yī)院白躍林
【按語】一般認(rèn)為盜汗屬陰虛,自汗屬陽虛。白氏認(rèn)為盜汗之辨證包括陰虛、陽虛、氣陰兩虛及傷濕四種,此見解頗有新意。本方名由編者所擬。(夏翔)
方名:黃芪止汗湯
【功能主治】功能益氣因表,斂阻止汗。主治盜汗。
【處方組成】生黃芪15一30克、防風(fēng)3-9克、炒白術(shù)9克、五味子6克、生牡蠣30克、浮小麥30克、炒白芍9克、緊丹參9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偏在陽虛者加桂技,甚者加炒黨參9克、淡附片9克;偏明逝者加生地9克、黃連3克或朱砂安神丸9克(包煎);濕痰重者合二陳場;血虛不寐者合酸棗仁湯;納殺者合香炒六君子湯;心悸者合歸脾湯;脾腎陽虛便溏者合四神丸。
【臨床療效】治療44例,痊愈者41例,好轉(zhuǎn)3例。
【處方來源】王育群等
【按語】陰虛血虛固能引起盜汗,但陽虛亢虛亦能引起。盜汗。盜汗,雖多發(fā)生于不同疾病之后,但根據(jù)臨床辨證,用本方一略予增減施治,均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