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客家婚嫁習(xí)俗
三明市,地級市,隸屬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連接西北隅,地處北緯25°30′~27°07′、東經(jīng)116°22′~118°39′之間,全市面積22965平方千米。東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鄰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龍巖市。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三明客家婚嫁習(xí)俗相關(guān)資料,希望能幫到你。
三明客家婚嫁習(xí)俗
中國有句俗話,叫“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婚嫁,作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作為孕育家庭細;議〓婚?;按客家習(xí)俗,過去女子不能在娘家過二十歲;訂〓婚?;俗稱“定親”;腦”;迎〓娶?;迎親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親”,“送花;明溪有《梳妝歌》很形象:梳兩鬢,黑似墨,調(diào)和胭脂;上(米斗中點燃一盞七星油燈,斗上置一塊米篩),左;沙縣舊時城關(guān)是凌晨接親,男方四抬。
中國有句俗話,叫“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南朝梁有《橫吹曲辭.折楊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說的就是嫁女:“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波不嫁女,哪得孫兒抱?”三明民間亦有歌謠曰:“五個指頭四個叉,老婆未娶不成家。行得前頭沒后里,鍋前灶尾靠自家。”兩首歌謠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對娶媳婦、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還有三明民謠:“抬起花轎樂呵呵,吹吹打打過山坡。叫聲新娘你莫哭,聽我給你唱支歌。新娘雖哭心里樂,盼著新郎拜花燭。花轎花轎快快抬,早揭頭巾見阿哥。”更把新娘在花轎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親的心境刻劃得維妙維肖。
婚嫁,作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作為孕育家庭細胞、傳宗接代的重要起點,人們歷來極為看重它,因此,總是想方設(shè)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zé)崃?,用各種形式求福求吉利,過程之復(fù)雜,禮節(jié)之繁多簡直難以勝述。三明歷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別具風(fēng)情的客家文化,又因為地處福建中心腹地,各縣分別又受沿海文化、閩北文化的滲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的特點,甚至“家隔三五里,各處一鄉(xiāng)風(fēng)”,所以,這一帶男婚女嫁的習(xí)俗多姿多彩,別有一番風(fēng)味。經(jīng)過千百年歷史沿革,有的被淘汰,有的則沿襲至今。 舊時,三明男女婚嫁基本上沿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求“門當(dāng)戶對”以及“早婚”的陋習(xí)?;榧拗饕绦蚺c中原“納采”、“問名”、“納吉”、“納微”、“請期”、“親迎”等婚姻禮俗大體相同,只是名稱大同小異而已。?
議〓婚?
按客家習(xí)俗,過去女子不能在娘家過二十歲。十余歲之后,家長便擇日做米粉丸,分送親朋,表示女兒長大成人,可以配婚了。男方家長得知信息,便托媒人向女方“求婚”,舊稱“納采”、“問名”,俗稱“提親”、“說親”。先從探問開始,女方家長經(jīng)過調(diào)查,認(rèn)為“門當(dāng)戶對”,有意聯(lián)姻,便開出女兒生辰八字(稱庚貼)交男家(沙縣則互換子女庚貼,稱此為“請庚”)。男家接到女方“八字”后,便請算命先生將男方“八字”對照,進行推算或拜神問卜,俗稱“合八字”,并將雙方“八字”壓于灶堂神龕下,倘若三日灶燈明亮、且家中一切平安,說是“相生”而不是“相克”,是“天作之合”,就可以托媒人前往女家議聘訂婚。?
訂〓婚?
俗稱“定親”。又有稱“壓禮”、“插記”的。男家擇日請媒人帶上雞鴨魚肉、喜炮花燭、糕餅壽帶、耳環(huán)戒指、衫褲鞋襪、胭脂花粉及半數(shù)聘金等送到女方。關(guān)于訂婚送戒指,出嫁要戴戒指,還有個傳說:有個皇帝,把一個民家女子選進了宮,當(dāng)晚就傳旨要她伴駕。這女子一不愿為妃,二因“身子來了”,但是不好意思明說,只得暗自流淚。幸虧有個宮女獻計,給這女子左手指戴了一只白玉環(huán)。皇帝駕到一看,忙問:“帶這何用?”這女子邊揩淚邊奏道:“這是戒旨,因為奴家今日見紅,用它作為標(biāo)記。請皇上戒旨,戒旨!”皇帝聽說戒旨,只好掃興地走了。后來,為逃避皇帝挑選美女進宮為妃,家家戶戶在姑娘成人,特別是出嫁時都給戴戒旨。這樣,戴戒指的風(fēng)俗就傳下來。?女方收了聘金,雙方議定后寫上紅貼(即婚書,俗稱“乾坤書”),之后女方宴請女婿親朋,分發(fā)糕餅,并且回贈女婿衣褲鞋帽等,還有回贈雌雄雛雞的,取其日后生育有男有女。訂婚后,兩家即以姻親來往;迎娶前,逢年過節(jié)男方都要向女方送禮,表示孝敬岳父岳母。送日子?舊稱“請期”,也有稱“做定”、“脫鞋樣”的。男方定下娶親日子后,提前數(shù)月或半年用紅貼寫好送至女家,并附上若干彩禮,稱為“壓貼”,紅貼內(nèi)寫明何時裁衣、何時上轎、何時進門等。媒人還帶去男方公嬤、父母、舅公以及未來新郎的鞋樣,讓未出嫁的新娘制作布鞋,以示孝敬和閨女手工技巧。女家接到接親日貼時,由母親酌情擇日,如嫌日子“不吉”,可通知男方另擇佳期。日子一定,除非有突發(fā)重大事故可以推遲于歸之期外,一般不得延誤。此后,男方加緊置新房、置禮品、備花轎等,女方則為女兒趕置嫁妝,為女兒出嫁做準(zhǔn)備,民間還有居喪3年不能操辦婚事之俗,故在定親與結(jié)婚之間,雙方若有家長病危,即提前迎娶新娘過門,俗稱“搶親”。?寧化真正“送日子”是在“歸親”的前四、五天。男家把備好的鳳冠、紅頭巾、宮衣、霞披、宮裙、花燭喜炮和禮帖議定的未盡禮數(shù),由媒人送到女家??图胰藢ζ附鸬奈矓?shù)喜歡用“8”或“9”,圖其諧音“發(fā)”或“久”的吉利,有“若要發(fā),不離八”的歌謠。出嫁女客在這一天梳妝打扮試新衣,叫做“上
腦”。之后必須由內(nèi)親的童男伴睡,預(yù)祈來年生男孩。此后幾天來送紅蛋的鄰里鄉(xiāng)親絡(luò)繹不絕,多由婦女隨帶擂好的“茶泥”來煎擂茶招待女客,以示送別。?
迎〓娶?
迎親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親”,“送花”、“起轎日”。男女雙方張燈結(jié)彩,布置一新。女方在出嫁前一天或迎親后一天,將嫁妝送往男家。嫁妝厚薄不等,主要有四季衣服、家具箱籠之類,官紳人家還有奩田、使女等。嫁妝送到后,男家宴請親朋“看嫁妝”。是夜,男方備花轎、禮擔(dān)、禮貼及燈籠涼傘,請全堂鼓手,按新人入門的時刻,由“起嫁客”帶領(lǐng)著出門接親。接親人數(shù)必須是單數(shù)去,雙數(shù)回。女方則要等迎親者上門,喜炮頻催之后,接過臘燭火種,才開門恭迎。其母必須“哭擔(dān)”,意為女兒到夫家才會得到疼愛;女方的母舅來“開擔(dān)”,有意“罵擔(dān)”(即嫌禮擔(dān)欠豐厚,意為有罵,親家才會親)。女家收禮后,回拜禮貼。同時,請舅母或好命媽(公婆、夫婿、子女皆全的婦人)在閨房用線給新娘“挽面”,謂之“開臉”。出嫁日清晨前,由媒人和喜娘為之梳妝打扮,家長為戴上鳳冠、紅巾。
明溪有《梳妝歌》很形象:梳兩鬢,黑似墨,調(diào)和胭脂把臉搽。點口紅,畫眉毛,一對金環(huán)墜耳下。金簪銀釵插滿頭,壓邪銅錢身邊掛。大田新娘梳妝時桌上焚香點燭,坐在交椅上,臉朝廳尾,兩腳踏在“七星斗”
上(米斗中點燃一盞七星油燈,斗上置一塊米篩),左右兩邊站著童男童女,舅母或“好命媽”為其梳妝,童男童女也要為其梳三下頭,再把頭發(fā)挽成一個髻,插上簪子、白花(以示“白頭偕老),母舅或兄長還要向廳尾開新傘三下,謂之“出傘”,邊開傘邊念:“阿使(女兒)到(某)姓做祖媽,人未去,魂先去,傳枝傳葉,旺子旺孫。”然后將掛紅的傘,頭朝上放在廳頭。同時辰,男方開洞房,在廳頭、洞房點燈火,表示將新娘靈魂迎進了男家房中。寧化在新娘出門前,要端來白米飯先給新人喂幾口,再按自家的輩份由大到小,每人吃上一口,叫做吃“分田莊飯”,是一種告別儀式。上轎時,家長又用新娘梳妝用過的洗面水,從轎后潑回自家門口,這叫“長流水”,意味著兩家好合長存。此時新娘要哭,表示“情深難舍”,否則“新人不哭,娘家沒福。”尤其永安畬鄉(xiāng)青水一帶,女子出嫁要穿轎衣(白衣、青衣、藍衣三件),母女等還要大哭一場。關(guān)于哭嫁還有個傳說。相傳,古代鬼谷子為兒子定了一門親,聽說未過門的兒媳婦很聰明,樣樣都會,特別是看相算命、擇吉日這方面很厲害,甚至超過鬼谷子。鬼谷子自己早就精于看相算命、擇吉日,據(jù)說他還是相命、擇吉的鼻祖呢!他想,如今兒媳婦比自己更厲害,那還了得?往后自己往哪擱?于是,就起了害人之念。他選定了娶親那天讓新娘受死。新娘知道公公想害她,怎么辦呢?最后她想了一個化解的辦法。她叫人做一身白衣,梳妝時穿上白衣裳,跟母親等人像哭喪一樣大哭一場,邪氣被驅(qū)散了,這樣她就安然嫁到夫家。從那時起就有了哭嫁這一習(xí)俗了。?
沙縣舊時城關(guān)是凌晨接親,男方四抬大花轎一直抬進女方的客廳下。由一小男孩進入閨房叫一聲:“嫂嫂,請上花轎。”吹鼓手開始打奏樂,頭披紅巾的新娘在伴娘的挽扶下,娉娉婷婷走出閨房,撕去貼在新娘鞋底的紅紙后,才跨上花轎。轎子一出大門,女家的人趕緊用新掃帚往臺階上掃三下,然后關(guān)緊大門,以免被女兒帶走財氣。城關(guān)喜歡白天接新娘,農(nóng)村則在晚上點火把、提燈籠接親,趕在卯時趕到男家。將樂、明溪迎親隊半夜路過村莊、涼亭、叉路口等,都要放土銃,以驅(qū)趕鬼神,讓新娘平安到達。?如今,各地縣城迎親已經(jīng)鳥槍換炮,大車小車扎花披彩,一路鞭炮一路音樂,風(fēng)光氣派豈是昔日可比。然在農(nóng)村,帶著鄉(xiāng)土風(fēng)韻的抬花轎迎新娘習(xí)俗仍然不時可見,而踩米篩、鞋底貼紅紙、掃地關(guān)門等傳統(tǒng)習(xí)俗更是百代流傳。轎到男家,如時辰未到,必須“頓轎”,即把嬌放在兩把長凳上,等吉時落地。還須在門前舉行落橋儀式,有的地方要在轎前撒茶葉米和古錢,宰豬慶轎后新娘方能出轎;有的地方則在門口兩側(cè)燃兩堆火,在廳堂放置火盆或火籠,并撒鹽粒,讓新娘跨火進門。新娘由伴娘扶下轎后,頭不可頂天,腳不得踩地。須撐傘遮蓋頭頂,以兩個米篩輪流交替為墊入大門。新娘下轎,親朋爭看。男方兄弟父母則應(yīng)回避,到拜堂時相見,以避免“相撞”,恐造成日后不和。新郎則站到自家門檻上,向新娘撒三把米,口呼“迎新添丁”之類的吉利話。之后,新娘由媒人喜娘扶進洞房休息。?
拜〓堂?
新人迎回之后,男方在自己的前廳鋪張擺設(shè),燃起紅燭高香,擺上“三牲”茶酒,鋪上三個品字形的紅氈拜墊,由司儀領(lǐng)著,在喜炮中,舉行拜堂儀式。一拜天地神祗、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最后夫妻交拜。嗣后,還要依次由新郎奉茶、新娘作揖,拜外公外婆、拜娘舅、拜叔伯、拜姑姨,依個拜見行禮,受禮者要給新娘拜見紅包。拜堂時還有《拜堂歌》,頗為生動:一拜天地日月光,乾坤賜福納千祥。天地三光同拜畢,永保夫妻百年長。再拜星君共祖先,新人恰似并頭蓮。夫妻二人同交拜,喜結(jié)同心永團圓。拜堂畢,廳堂舉辦婚宴,民間多以女客參加午宴,男客參加晚宴,赴宴賓客均有一定規(guī)格的禮物和賀儀。?
合〓巹?
新郎、新娘喝合巹酒,俗稱交杯酒(舊時用紅線將兩個酒杯拴在一起),這是新娘入門第一次與新郎進食,需選吉時。屆時洞房中點起紅燭高香,燃放喜炮。由長親中兩位德高望重者,一位持盤端雞,一位持壺斟酒,侍候新郎新娘交換吃雞、喝酒。圍觀者笑語喧天,說些“公口吃來婆口香,翻云復(fù)雨到天光”,“公口吃來婆口嘗,甜甜密密日月長”之類的戲謔話。?
鬧洞房?
入夜,大家便開始鬧洞房,客家俗語說:“三天新娘無大小”,三天內(nèi)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參加。方式多種多樣,都是圍繞著新娘取鬧,要新娘說唱捧逗,一人出題,眾人響應(yīng),盡情笑鬧。舊志謂“俗鬧新房,酗酒嘲謔,備極褻態(tài)”。另外還有“疊羅漢”的陋習(xí),就是一層層壓到新娘身上。這種現(xiàn)象,多少帶著人類早期野蠻群婚的遺風(fēng),現(xiàn)已革除。
客家鬧房,認(rèn)為越鬧越吉祥,這里還流傳著一則“鬧房驅(qū)邪”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皇帝微服民訪,路上見到一乘花轎迎親,后邊跟著一個鬼怪,他擔(dān)心這家迎親會出事,便扮成乞丐跟蹤而來,果然發(fā)現(xiàn)鬼怪躲在洞房里。他便召來幾個留宿的親朋到洞房里去喝酒談笑,終于把那鬼怪?jǐn)f走了。于是他第二天臨走時,定下了鬧房的規(guī)矩。鬧房之后,新婚夫妻上床休息,洞房窗外卻還有人偷聽偷看,甚至還有人進房偷新娘的繡裙花鞋。據(jù)說也是吉利的事,把偷到的東西于第二天送還,還能得到新郎的酒菜賞賜。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見岳父母(父母親),稱“回門”(有的地方是第二天回門)。中午請“回門酒”,女方親友要送給新郎見面禮。午后,新郎新娘回男家,晚餐男方請“三朝酒”。第四天,新娘去掉鳳冠,開始下廚房、操持家務(wù),并辦“新親酒”。有《新娘下廚歌》亦挺有趣:菜自菜,姜自姜,各樣果子各樣妝。肉自肉,魚自魚,莫把雞蛋當(dāng)鳳梨。酒自酒,湯自湯,煮蛋不宜放生姜。三朝下廚手藝好,芥菜炒得噴噴香。
解放后,提倡婚戀自由,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實施,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和繁瑣的婚姻禮儀逐漸廢除,50年代以茶話會和吃喜糖舉行婚禮已相當(dāng)普遍。進入80年代后,自由戀愛已成一代新風(fēng),農(nóng)村青年也可自主婚姻。但行簡化古禮,坐轎坐車、大宴賓客等風(fēng)氣又漸盛行。
三明客家婚嫁習(xí)俗
上一篇:山東婚嫁習(xí)俗
下一篇:山東棲霞婚嫁習(xí)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