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
成語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積淀,是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那你知道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分道揚鑣
出處:《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道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釋義:“揚鑣”,舉鞭驅(qū)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故事: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勛?;实鄯浅>粗厮?,封他為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為洛陽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著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xué)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yīng)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眾責(zé)問元志:“我是御史,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為什么不給我讓路?”元志并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里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于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里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讓道?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xùn)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著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為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分道揚鑣的意思是: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zhàn)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shù)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 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干。就封他為“上卿”(相當于后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領(lǐng),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愣?芽埃?此?馨鹽以趺囪??/FONT>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后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fā)不把您放在眼里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伙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嗎?要知道,秦國現(xiàn)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nèi)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只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后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后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只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zhí)A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xié)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負荊請罪的意思是: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qū)Ψ秸堊?。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有關(guān)歷史的成語故事:過河拆橋
出處《元史·徹里帖木耳傳》
治書侍御史普化消有王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
釋義比喻達到某種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故事元朝的大臣徹里帖木耳,處理公務(wù)精明干練,善于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 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并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quán),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后來,他升任相當于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里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fā)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于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制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xù)實行科舉考試制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于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磥?,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里非常不愿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后,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著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為過河拆橋的人啦。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xiàn)在宣讀皇上關(guān)于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lǐng)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后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后他借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過河拆橋的意思是:自己過了河,便把橋拆掉。比喻達到目的后,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