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青銅器如何鑒定
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這是鑒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出土青銅器如何鑒定,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從青銅器的銹蝕辨別真?zhèn)?/h2>
眾所周知,青銅銹具有層狀結構,緊貼青銅基體有一層紅色的氧化亞銅,在這上面是黑色的一氧化銅,再在上面是綠色的堿式碳酸銅——孔雀石。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橫穿銅銹各層,在表面層中又與孔雀石和土粘結在一起,在此中間還分布著灰白色的二氧化錫。由于青銅器的腐蝕環(huán)境不同,原始表面存在的情況也不同。青銅器的原始表面一般存在于黑色一氧化銅層中,這可以從銅銹密度的差別判斷,但這種差別很細微,判斷需要經驗;如果青銅器的綠銹形成過程很慢而且很均勻,那么就會形成一層“貴綠銹”,它美觀、光滑、往往還閃閃發(fā)光,對于這種有“貴綠銹”的青銅器,“貴綠銹”層的表面即為原始表面。原始表面也可以從器物的X光片上看出。
博物館修復后的銅器一般呈黑色(一氧化銅)、褐色(銅的硫化物)、紅色(氧化亞銅)或綠、藍色(堿式碳酸銅),與我們在古玩市場上看到的生坑器截然不同,這一點是很多藏友大為疑惑的普遍問題所在,我們可以從葉家山出土的一件盉在處理前后的不同品相得到印證)。由于無色蠟狀的氯化亞銅會跟水、氧氣反應形成“粉狀銹”,不斷的腐蝕青銅基體,所以必須除干凈。機械去除一般很難除干凈,所以經常用錫箔置換。具體操作是用瓊脂將錫箔貼于器物需要置換的部位,然后將器物放進置換箱中,如此反復操作,直到錫箔無變化即不發(fā)生氧化為止,然后用水沖洗干凈。這樣就可以確保氯化亞銅的完全去除。
從青銅器銘文辨別真?zhèn)?/h2>
在古玩市場上,凡帶銘文的青銅器,銘文字數越多,其價值越高,有銘之器的價格往往高于無銘之器價格幾倍以上,故作偽者常在青銅器上作偽銘。從銘文辨?zhèn)危饕獜恼莆浙懳淖煮w的風格特征入手。
1、青銅器銘文字體風格特征
青銅器銘文字體的風格與各個時代銘文形成的方法密切相關。從商代至春秋時期,青銅器銘文一般是鑄字,即先在內模的表面或在外范的內壁刻出突起的陽文,鑄成的銘文呈底寬面窄,而戰(zhàn)國時期的銘文是用工具直接在青銅器壁上鏨刻的,銘文字口呈V字行,字體纖細而頎長。
商代青銅器上銘文字數很少,字體近似甲骨文,字大,筆道粗,端莊工整。西周銘文字體規(guī)范端正,兩端平齊,結體自然,橫平豎直。春秋早中期,銘文字體痩長,剛勁,縱橫成行,也有肥體的。
戰(zhàn)國時期,銘文字體痩長,筆道纖細,字口淺。漢代銘文多為隸書,呈長方形。
2、青銅器銘文的作偽手法
(1)添、增銘文真器本無銘文,或原有銘文簡短,作偽者添加銘文或在真銘文后增刻偽銘,這種增添的偽銘,往往與原真器銘文筆法的韻味不相一致,或者銘文與器形,紋飾的時代風格不一致。
(2)腐蝕法作偽銘即作偽者在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涂上蠟或黑磁漆,在蠟上或漆上刻銘文,然后用三氯化鐵在刻好的字口上咬腐,最后將蠟或漆去掉,就會出現(xiàn)凹陷的字口。但咬腐的銘文字體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這是三氯化鐵溶化后流動不勻所造成的。
從青銅器鑄造技術辨別真?zhèn)?/h2>
青銅器的鑒定,主要是斷代和真?zhèn)舞b別。除了采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之外,傳統(tǒng)的鑒定法,主要是從器物的鑄造技術、造型、紋飾和銘文以及銅質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的,專家們把這種方法歸納為幾句話,即“抓其造型,視其花紋,識其銘文,查其地銹,找其范痕”。
從鑄造技術方面辨真?zhèn)?/p>
商周時代青銅器的鑄造,采用的是陶范法。這種方法無論是鑄小件或大件銅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對一些器形和雕鏤復雜的器物,可先分鑄,再合鑄。春秋戰(zhàn)國時,發(fā)明了失蠟鑄造法,使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了一個臺階。后人作假的青銅器,多不采用陶范法。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這是鑒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
1、陶范法
陶范法是陶質塊范鑄造法的簡稱,其鑄造過程主要包括作模、翻范、作內范、合范、澆注和打磨修整等工序。
(1)作模鑄器物之前,先用陶泥做個樣子作為初胎,它是制范的基礎,這種陶模又稱為母型。如要在器物上飾花紋,先在模上畫好花紋,花紋的四入部分用刀雕刻出來,凸起部分用泥琛好后再加貼上去。
(2)翻范將經過細篩過的泥土調制和勻,拍打成片,按捺在陶模外部,用力壓緊,使陶模上的紋飾反映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再按照要鑄造的器物特點,將其劃成若干塊。劃下的每一泥片陰干或用微火烘干,再合成一個外腔,即成為所要鑄造器物的外范。
(3)合范一般鑄造簡單的銅器(如工具和兵器),是用兩個單合范合成的鑄造空體器(如鼎、爵之類),需有內范和外范。內范又稱范藍、,小于外范,做內范的方法一般是將原來的泥模外表刮去一層,即可成為內范。外范與內范中間的空隙,為熔注液處,兩者的距離(空間、也就是所要制作器物的器壁厚度。在澆注之前,先要將外范拼好合起來。
(4)澆注為防止在灌注銅液時產生的漲力將拼好的范沖開,便用泥土圍
填外范,起到加固作用,并留有灌澆孔和通氣孔。銅液向范內澆注后,待其冷卻凝固,便將圍填外范的泥土和內范打碎,將造好的器物取出。
(5)打磨修整器物脫范后,表面往往是粗糙的,花紋也不夠清晰,經過打磨修整加工,才成為一件表面光滑,花紋清晰,色彩錚亮的青銅器。用陶范法鑄造器物是“一范一器”,破范取器,故沒有兩件銅器會是一模一樣的。
2、陶范法鑄造器物所顯露的特征
凡是用陶范法鑄成的青銅器,一般有以下幾個痕跡可尋:
(1)范痕(也稱鑄痕)器物鑄造時,范與范之間的接合處再嚴密,也會有隙,銅液會從細窄的縫隙間溢出,冷卻后即留下扉茬,此為范痕。尤其是在器物的耳、足、腹下部或底的隱蔽處的鑄痕,即使經過打磨也去不掉。
(2)花紋錯位痕跡鑄造有花紋的器物時,往往在數范接合處花紋對合得不緊密,不整齊,出現(xiàn)微小的錯位痕跡。用失蠟法鑄器,不會發(fā)生花紋錯位的可能。
(3)塾片鑄器時,內、外范之間需有一定的支撐物,以使內、外陶范在澆鑄銅熔液時,能始終保持著正確的間距。為此,鑄工們往往將小銅片填放在內、外陶范之間的空隙處,使內、外范由于銅片的支撐而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最終,使?jié)茶T出來的器物保持器壁的厚薄一致。此小銅片就稱為墊片。涂片原來是固體狀,當一千度左右的青銅熔液澆注到陶范內,銅液與墊片就會結合,但不可能將墊片完全熔化。因此,預先放置的墊片痕跡就會或隱或現(xiàn)地固定在器壁上。
(4)范土陶范法鑄器,在器物的足、耳、柱等內部,因空隙小,器成后范土往往不取出。范土在澆鑄過程中被焙烤,通常呈紅、灰兩色,且很堅硬,用指甲摳也不易掉落。
3、失蠟法或翻砂法所暴露的特點
失蠟法或翻砂法鑄器時,通常器物表面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砂眼。因其系整模鑄造,往往有銅液灌注不到之處,就形成了一個個小縮孔(即稱砂眼〉,而陶范法則極少有這種現(xiàn)象。
從青銅器銅質辨別真?zhèn)?/h2>
青銅器是紅銅和錫的合金,時間長了,呈青灰顏色,因以得名。中國人很早就懂得了在青銅冶煉中加入錫可以改變其熔點和硬度這個道理,對用途不同的青銅器,采用不同的合金配比。成書于公元前五世紀的《考工記》中,就有關于青銅器合金不同配比的記載:"鐘鼎之齊(劑)六分其金而錫居一“,”斧斤之齊五其金而錫居一“,”戈戟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大刃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削殺矢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鑒燧之齊金、錫各半“。據有關部門對一些出土實物的測定,青銅器的合金成分之比基本符合這一”方劑"的配比,《考工記》中所記載是可靠的。如對司母戊大方鼎進行的化學定量分析測定結果是,銅占 84.77%(錫占11. 64%,鉛占2.79%),接近六分之一這個比例。又湖北江陵出土的一把越王勾踐劍進行無損測試,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主要成分是銅、錫,還有少量的鉛和微量的鎳。加錫不僅可降低熔點,且可使合金更有硬度,但錫含量超過25% ,會導致其剛脆、易斷,故古人的經驗是“戈戟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
由于古代青銅器是以一定比例的合金冶鑄而成的,從商周到春秋戰(zhàn)國,各種青銅器物中的合金含量有所變化,宋、明、清、民國時期仿制的假冒品,其合金含量與先秦的青銅器差別較大,測定其合金成分及其比例的變化,就可知其真?zhèn)巍?/p>
戰(zhàn)國時代以前的青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錫的成分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宋代仿的青銅器,銅色為黃中泛紅,合金成分中加入少量的鋅,含錫量減少,含鉛量增加(因錫較貴重,又較缺乏,便以鉛、鋅代替錫)。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偽器,含錫成分極少,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fā)黃。銅質一般通過器物的耳、足、口沿及底部露銅處可觀察到。在古玩市場上,一般憑經驗判斷其銅色,可略知其合金配比,這雖不如現(xiàn)代科技方法那么可靠,但在無科技設備條件時,仍有一定的作用。
猜你感興趣:
2.商朝青銅器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