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的背景是什么
秋收起義是由毛澤東、彭公達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那么你知道秋收起義的背景是什么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秋收起義的背景,希望能幫到你。
秋收起義的背景
1927年的時候蔣介石和汪精衛(wèi)叛變了革命,導致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中失敗,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漢口開了一次臨時的政治局常委會議,在這次會議中,中國共產黨選取了四個共產黨能力比較強和工農運動基礎比較好的地方,它們分別是湖北、湖南、江西和廣東,除此之外還決定派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在8月份的時候召開了省委會議,毛澤東在此次會議上指出在秋收起義中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民的土地,但是如果要發(fā)動起義僅僅靠農民是不行的,所以需要軍事的幫助。因此在作戰(zhàn)計劃中,毛澤東把軍事加進了農民的力量中,而不再像之前那樣忽略軍事。
秋收起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爆發(fā)的,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標志著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的開始,在這之后毛澤東帶領起義軍轉移到了井岡山,于是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被開辟,并且共產黨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經過秋收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的實力越來越強大,這是中國共產黨新的里程碑,也是整個中國人民的里程碑。
秋收起義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中國處于民國水深火熱的階段,秋收起義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是中國共產黨因為國民黨叛變后為了挽救革命而進行的起義,這場起義的發(fā)生是必然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領導者,所以它注定會越來越強大,而這是一個過程,秋收起義就是必經之路。
秋收起義的地點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后,赴南昌參加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wèi)團(以下簡稱警衛(wèi)團)和平江工農義勇隊、瀏陽工農義勇隊未能趕上“八一”起義大軍,輾轉到達修水、銅鼓一帶(瀏陽工農義勇隊到銅鼓)。8月底,9月初,毛澤東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湖南省委關于秋收暴動計劃,奔走于湘贛邊界,并在安源張家灣召開軍事會議,決定以警衛(wèi)團、平江工農義勇隊、瀏陽工農義勇隊、安源工人礦井隊為基礎,分三路圍攻長沙,舉行秋收起義。9月9日,警衛(wèi)團等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名義,首先在修水起義。
秋收起義的領軍人物
毛澤東,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生于清朝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逝世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中國革命家、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論家和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他逝世的1976年間,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列主義的發(fā)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他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為是現(xiàn)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盧德銘,1905-1927,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四川自貢人,1905年 6月9日出生于四川自貢雙石鄉(xiāng)獅子灣。
彭公達(1903-1928),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共湖南省委書記,革命烈士。湖南省湘潭縣(今韶山市)人,1903年3月1日出生在湘潭縣西二區(qū)下七都一個農民家庭。1928年7月中旬在安源被捕。8月7日在長沙小吳門外就義,年僅25歲。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給他的親屬頒發(fā)了“烈士證”。1953年4月,毛澤東主席親筆寫信給他的親屬,褒揚他為革命犧牲的獻身精神。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創(chuàng)建的歷史舞臺上,湖南革命家軍事家充當了導演和主角。秋收起義中,湖南共產黨員、革命軍人擔當領導者和主力軍。毛澤東、彭公達、羅榮桓、譚政、何長工、譚震林、宋任窮、張子清、楊立三、曾士峨、鐘期光、郭鵬、劉先勝、楊梅生、張令彬、譚希林、賴毅、龍開富、楊世明、余光文、王耀南、潘振武、李子驥、滕代遠、朱少連、蔡會文、伍中豪、尋淮洲、劉炎、王楊烈、郭詠泉、謝南嶺、袁健、潘福巖、戴奇、徐洪、涂正坤、劉型、宋裕和、劉東軒、邵振維、彭商人、羅梓銘、鄧乾元、李白、王首道、鄧乾元、孔荷寵、劉建中、楊岳彬、蘇先駿、李貞、李幼軍、余賁民、余灑度、張啟龍、陳樹湘、陳毅安、歐陽健、周昆、袁德生、徐洪、程翠霖、蔡鐘、潘心源、陳培蔭、鐘皿浪等領導或參加秋收起義。湘東、湘中地區(qū)的共產黨人和工農武裝,包括集結在湘贛邊界的國民革命軍和工農革命軍,安源工人,平江、瀏陽、醴陵一帶的農民,為秋收起義浴血奮戰(zhàn),譜寫了壯烈的武裝暴動和進軍井岡山之歌。
秋收起義的背景是什么
上一篇:涿鹿之戰(zhàn)有哪些影響
下一篇:商鞅變法的策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