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取代英國主導世界的原因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過后,英國其“勢力范圍”逐漸縮回本土,“領袖國”地位被同一文明體系中的“后生”美國取代。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出來的美國取代英國主導世界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美國取代英國主導世界的原因
19世紀的英國,征服了大半個地球,可謂名副其實的“世界領袖國”。但是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過后,其“勢力范圍”卻逐漸縮回本土,“領袖國”地位被同一文明體系中的“后生”美國取代。
對比英國,美國究竟有什么更值炫耀的領導世界的優(yōu)點與優(yōu)勢呢?
很多人稱美國是“沒有歷史包袱的國家”,這沒有錯,但說他們“沒有傳統(tǒng)”就不準確。世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任何一個國家的“基因”都不是從石頭縫蹦出來的。毋庸置疑,美國的傳統(tǒng)就是英國。翻看卷宗,可以說,英國是美國的“娘家”,“美才”里流淌著“英才”血。美利堅世界最大移民國家,而“原創(chuàng)移民”的主體,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自英國的“領導”及其家屬。
締造美國的國父華盛頓年輕時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正式編制里的英國軍官。追尋“英國夢”期間,華盛頓參加了英國對法國爭奪殖民地的七年戰(zhàn)爭,那時他代表英國,法國是其敵人;在領導北美殖民地獨立戰(zhàn)役中,他的敵人是英軍,此時他得到了法國的幫助,盟友與天敵又調了個。
世所公認,華盛頓的偉大,不在于他的軍事才華,而在于他的品質高度。他是第一個帶領本民族獨立卻不貪戀職位的領袖,他不想做奴役本國國民君主,也不想做征服別國的狼王,他想做個永遠偉人。
華盛頓
美國曾是大英帝國一塊“溫和統(tǒng)治”殖民地,華盛頓的建國思想,追本溯源,還是英國的政治文化。而后經過獨立戰(zhàn)爭、華盛頓的提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美國移民社會政治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平等和人權原則、自由主義的價值觀——這就是“美才”的萌生過程。
顯然,在美國人眼里,自己是個“優(yōu)生兒”。雖然出生伊始,整體國力與“娘家”大英帝國無法相提并論,但至少有兩個“軟件”方面的優(yōu)勢一出生就走在“娘家”前頭——
其一,政治制度。憲政是17世紀英格蘭人的發(fā)明,而18世紀末葉出生的美國一下子就把它提到“三權分立”的高度。如果說發(fā)明憲政的英國是“高中水平”,那么美國的憲政,一亮相,就是“大學本科”。
18世紀末,對于許多國家而言,美國是個新世界。而每個美國人都幾乎具有一種“先天”的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與“血統(tǒng)”、人種無關,而是源自國家政治制度的高起點。
其二,領導人。在美國人眼里,英國女王是無法與他們的國父華盛頓總統(tǒng)相提并論的。締造美國的第一人華盛頓,在美國被視為“圣人”崇拜,他主動辭官、不做國王的高風亮節(jié),是終身制的女王無法比擬的。
當然,這里還有法國人的貢獻。從時間上講,美國的憲政比法國還早,法國的民主革命發(fā)生于美國獨立戰(zhàn)爭二十年后,但是美國的建國思想卻深受法國啟蒙家影響,《獨立宣言》發(fā)表于《人權宣言》之前,最早演練了“孟德斯鳩夢”,確立“三權分立”民主憲政。
可以說,美國政治,傳承于英,受益于法?!稒嗔Ψò浮?mdash;《獨立宣言》—《人權宣言》,三點一線,構成近現(xiàn)代西洋世界的政治主流與正統(tǒng)。
所以,基于上述原因,說美國是大英帝國的“華麗轉世”也比較貼切。他們“特殊關系”超過東方的中國和日本,那不是新舊文明割裂,而是同一個文明體系里的“傳承”與“升華”。聽聽美國國歌“星條旗永不落”,與“日不落帝國”夢想何其神似——兩個“不落”異曲同工,一個“出于藍勝于藍”的可畏后生呼之欲出。
俗話說,此消彼長。20世紀中期,正是大英帝國走向衰落,才成全了美國從容接過老大接力棒。
那么,19世紀的“世界老總”大英帝國,為什么會在20世紀中期衰落?
除了不可避免的“盛極而衰”客觀規(guī)律,以及獨特的地理因素——英格蘭是個島國,無法將征服地從大陸上聯(lián)成一片以外,大英帝國對征服地的統(tǒng)治方式,也是促就帝國早衰的重要原因。
回顧世界征服史應該承認,比在征服地只留下尸骨與馬糞的蒙古帝國,大英帝國于殖民地而言,已經算得上“較好的統(tǒng)治者”。他們相對溫和、不嗜殺。
但在兩點表現(xiàn)上,大英帝國與歷史上的那些殖民帝國大同小異。
首先是貪婪。大英帝國被稱為“壟斷帝國”,在巧取豪奪占有他國財富充實本國國庫這一點上,他們與歷代殖民帝國沒有區(qū)別。
第二是傲慢。雖然他們沒有像蒙古帝國那樣,把被征服的地區(qū)人分四等,但這并不表明他們對當?shù)厝艘灰曂?ldquo;人”。他們在國內奉行民主,善待本國人,卻在被占領國家享受特權,輕慢他國人。
英國對印度的統(tǒng)治,一直被看作是征服者的溫和典范。然而,無論英國在印度實施多么溫和的政策,都無法消除印度人的敵視和反感。在如此溫和的統(tǒng)治者面前,印度人還是堅持要獨立。為什么?就是因為英國上述兩點表現(xiàn),嚴重打擊了印度賴以自豪的民族精神。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還是英國人的印度?英國總督給不了幾億人一個準確答案。
好東西自家用,野蠻人不配享受民主——這是英國殖民世界一開始就奠定的統(tǒng)治基調。這個基調成為他們最終失去世界文明中心地位的主要源由。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也可以說,大英帝國的衰落是其在文明成果上“吃獨食”導致的結果。
盡管可以師徒相稱,但學生的理想和水平超越老師者大有人在,在“征服世界統(tǒng)治世界”的方式上,美國的做法就與英國大不同。
作為“領袖國”接班者,美國海外做派與西洋前輩截然不同,他不想走殖民老路。這與她的出身有關——美國本身就是殖民地爭取的獨立國,不能像英格蘭對付自己那樣對付他人。
在文明上不能“吃獨食”,只有“眾文明”,本國領導權才有保障——這是新生美國從衰落英國那里得出的深刻教訓。
基于此教訓,西洋“后生”推出了“新征服經”——對于征服的領土,要么納入聯(lián)邦,要么讓他國獨立,自己來領導。
美國剛成立時只有13個州,后來達到51個。這里,除了體現(xiàn)出英國不具備的地緣優(yōu)勢——實現(xiàn)了51顆星的美國東鄰太平洋、西臨太平洋、是個橫跨東西兩洋的海陸大國,具有吸收美洲領土甚至世界海域的相當張力,這是島國英格蘭所無法媲美的,而且,還驗證了推行“眾文明”的美國對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推出“新征服經”過程中,美國的立國之本《獨立宣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手舉《獨立宣言》的美國人,對于被征服的國家,不僅不阻礙其獨立,反而幫助其獨立。
就拿美國對菲律賓的統(tǒng)治來說,由于地理因素,不可能納入聯(lián)邦中,但美國也沒有按照英國殖民的套路來,不是壓制其獨立,而是輔助其獨立。
對于美國的新做派,菲律賓學者格賽義德給出了如下評價:
“菲律賓人為了自由而戰(zhàn)斗過,可是失敗了,菲律賓人除了接受美國的統(tǒng)治以外,沒有別的法子可想。對他們來說,幸而,養(yǎng)育在民主傳統(tǒng)中的美國和君主制的西班牙相比,是一個較為寬大的統(tǒng)治者,他們有福氣得到民主和美國文明的開明影響。”
在20世紀初葉,通過美國對菲律賓的“新征服經”,旁觀他國不難得出下一步推斷:這個西洋后生很可畏,注定要在這個世界大有作為。英國與美國的地位輪轉,除了客觀規(guī)律原因之外,還充分揭示了問鼎文明制高點的真諦——無論多么進步的文明,只有造福世界,才能持久地主導世界。
以英國憲政為開端的新生西方文明,解放人的權利和欲望,并從中產生驚人的力量。但是這臺“永動機”卻沒有運到本土以外的國家。大英帝國的失勢,雖有經濟、戰(zhàn)爭、地理、人口多重因素,但核心一條,就是在殖民地沒有盡施人道。他們的自由、民主、人道,并沒有和統(tǒng)治地一同分享。所以,被征服的土地,沒有日新月異的進步,反而成為過度擴張和掠奪壓迫的氣球,壓得越緊,導致越來越強大的爆炸反抗。
好東西要與大家分享。再好的“道”,不進則退。
待英國女王明白了這番道理,醒來之日,世界已是另一番模樣。同一個文明體系中的“山姆后生”奪走了他們手中的領袖國接力棒。
而“山姆后生”繼“大統(tǒng)”,既非一日之功,也非經濟軍事崛起后的自然生成,盡管美國比較有錢、軍事技術十分高超,但那也不是世界領導權的勝負手。秉承近三百年的獨立宣言、一以貫之推行“新征服經”——獨文明不如眾文明,才是美國獨步世界的制勝法寶。
美國的早期文明
在四萬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經由北美洲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當哥倫布到達他認為的新大陸時,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約有3000萬。而居住在今天美國、加拿大地區(qū)的印第安人約有150萬人;這些土著人種的構成,無論從遺傳、語言、社會等方面來看,都有很大的差異;據(jù)估計,15世紀時在格蘭德河以北至少存在著 400種互不關聯(lián)、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有著多種多樣的人體類型和語系。大約10000年前,又有另一批亞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即后來的愛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魚人,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美國取代英國主導世界的原因
下一篇:美國的歷史有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