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奴制改革實質是什么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俄國農奴制改革實質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實質
俄國農奴制改革是俄國近代歷程中重要的一個歷史事件,俄國農奴制由來已久,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俄國的歷史發(fā)展影響深遠,伴隨著國內農奴起義反抗不斷,國際環(huán)境惡化的現(xiàn)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開始著手推進農奴制改革,但是農奴制改革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解放農奴,那么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實質到底是什么呢?
農奴制改革的推行不僅是為了應對國內的農民起義,同時也是國內農奴主意識到改革的必要性,鼓勵推行改革是必然的,是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維護自身利益的一場改革。盡管農奴制改革規(guī)地主將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農民只需要繳納一定的贖金,并且解除農奴主與農民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
農民可以自由到城市的工廠打工參加生產,這也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但是這些都只是改革帶來的積極正面的效應,由于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土地的性質并沒有發(fā)生改變,仍然是地主所有權,農民并沒有獲得實質性的好處,反而更加遭受農奴主的剝削。
所以說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實質是沙俄政府與農奴主勾結起來對農奴的新一輪剝削敲詐,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實質是為了維護沙皇統(tǒng)治,是一場自上而下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良。但是由于其本質只是對農民的奴役由土地剝削變?yōu)楣ひ蹌兿?,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的萌芽發(fā)展。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是這樣的。19世紀前中期,資本主義逐漸在俄國農奴制社會中發(fā)展起來。同時,俄國城市人口普遍增加,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是俄國糧食的生產量遠不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
為了提高產量,許多地主開始采用機器替換手工操作,改進耕作制度并雇傭勞動者。在當時的俄國,大工廠逐漸將手工工場替代,自由雇傭勞動逐漸將農奴勞動替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已呈現(xiàn)瓦解之勢。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必須打破農奴制束縛的局勢。
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將農奴制度的腐朽徹底暴露在人們面前。這場戰(zhàn)役使俄國陷入內憂外患的處境,一時間民怨沸騰,進一步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但是,究竟是以革命還是改革的形式,是當時斗爭的矛盾所在。以農民利益為主的革命民主派堅持用革命方式來廢除農奴制,而代表貴族地主利益的自由派則試圖用改進舊制的辦法廢除農奴制。在當時的俄國,已漸漸有以革命方式廢除農奴制的趨勢,但是,農民運動最后并沒有掀起革命的浪潮。
在1858~1860年期間,共爆發(fā)農民暴動和起義近290次。但是由于當時俄國并沒有形成足以推翻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因此最終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進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并于1861年正式廢除農奴制。這就是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俄國農奴制的法令,正式宣布了俄國農奴制社會的終結。俄國農奴制改革內容規(guī)定了農奴有人身自由的權利,并且有權合法擁有動產和不動產;農民能夠擔任公職和工商業(yè);買賣農奴的行為被禁止。
地主對農奴的生活不得干涉;土地雖然仍然歸屬地主所有,但是農奴可以出錢向地址贖買,以此得到一定數(shù)量的分地;農民依然歸村社統(tǒng)一管理。
俄國農奴制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政治:鼓勵地方自治,建立地方自治機構。俄國于1864年頒布并實行《省,縣,地方機構法令》,依據這個法令,俄國大部分地區(qū)紛紛建立了自治會議及其行政機關。
司法:改革將舊的等級審判制度統(tǒng)統(tǒng)廢除,并建立了陪審制度和律師制度,對于一般的案件將實行公開審判。
教育:對辦學大力支持和表彰,加強了大學自主權,同時對于西方文化加以肯定,允許各校及圖書館引進西方書籍。
思想: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進一步影響俄國社會,越來越多的俄國百姓看到了農奴制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之間的差距,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人們紛紛要求改革,以資本主義形式來實現(xiàn)社會的發(fā)展。
經濟:改革增加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擴大了國內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同時借鑒西方先進技術,制定促進工業(yè)發(fā)展的改良政策,使得俄國經濟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得到飛速發(fā)展。
猜你感興趣:
俄國農奴制改革實質是什么





上一篇: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時間是什么
下一篇: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結果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