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戰(zhàn)爭的詳細過程
中印邊境戰(zhàn)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fā)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zhàn)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zhàn)(Battle of Walong)。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中印戰(zhàn)爭的詳細過程,一起來看看吧。
中印戰(zhàn)爭的過程介紹
印軍在中國境內部署了100多個據點。這些據點最近的距中國哨所幾十米甚至幾米遠,形成“面對面”的對峙,有的楔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還插到了中國邊防哨所背后來了。印度軍隊一步逼近一步,顯然要打上門來鬧事了。
印度軍隊加快了武裝入侵中國的“推進”速度,東段已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地區(qū)。
西藏新疆兩軍區(qū)準備自衛(wèi)還擊。沿川藏公路輸送大量的物資不斷送往前線。中國邊防部隊恢復巡邏。
反擊克節(jié)朗河谷的印軍,以取得和印軍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的經驗,該地區(qū)甚至在印度主張的麥克馬洪線以北,我方打之有理,國際上也不會有什么不利。
東線達旺戰(zhàn)場麥克馬洪線就在這里,這里也是中印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印軍考爾的部隊就是沿達旺—邦迪拉—德讓宗一線展開的,中國軍隊的反擊最早就是在這一戰(zhàn)場打響的,戰(zhàn)爭一開始,中國軍隊就打垮了達維爾準將的一個旅,俘虜了達維爾準將,打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軍隊宣布就地停戰(zhàn),等待印度回應。
中印邊界反擊戰(zhàn)時,印度軍隊在這一地段并沒有挑起事端,但駐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設防,中國軍隊突然間用一個師的兵力發(fā)動進攻,進展神速。
當時考爾乘蘇聯援助還是由蘇聯人駕駛的米—8正在此地視察,還沒反應過來,直升機就被中國軍隊繳獲,害得考爾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個穿插的連隊迷路,勞爾就被中國人優(yōu)待了。這架米—8直升機就是中國繳獲的唯一一架印軍的直升機,中國戰(zhàn)后對外宣布歸還所繳獲的印軍的一切裝備,但這架直升機沒還。
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里高原環(huán)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后準葛爾的大軍及蒙古熬茶禮佛的行旅都是從此進藏,清雍正時設立拓置局管轄,1951年西北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到達阿里的。對于這樣一塊土地,中國人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屬于中國,直到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對這里有領土要求。
印度的依據是所謂約翰遜線。1860年英國測繪軍官約翰遜曾作探險旅行,他從拉達克進入阿克賽欽最后到達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賽欽視為無主地,因此將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標畫進英印的屬地,將中印分界線畫在了昆侖山一側。
對于這條約翰遜線,英國政府并未知會大清國,歷代中國政府包括新中國并不知道此事,更談不上承認了。因此從這條線被炮制出來那天起,它就和麥可馬洪線一樣,是一條一文不值的“屁線”。
和東段門隅—洛隅—下察隅地區(qū)自1954年被印軍占領不同,印軍從來沒有進入過西段的阿克賽欽一步。1956年印軍首次派巡邏隊進入該地區(qū),也被解放軍逮捕并驅逐。中國人對阿克賽欽地區(qū)早已形成了實際控制,約翰遜線連一天也未曾派上用場。
古巴的導彈危機
加勒比海地區(qū)發(fā)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fā)一場核戰(zhàn)爭,使世界處于千鈞一發(fā)之際。
在判讀模糊不清和錯綜復雜的記號時,認出了一座發(fā)射臺、許多發(fā)射彈道導彈的建筑物,甚至在圣克里斯托瓦爾地區(qū)還發(fā)現了一枚中程彈道導彈。根據其他的挖掘工程來看,似乎還在修建射程為2000英里的中遠程彈道導彈使用的堅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國鑒定專家確信,發(fā)射裝置上安裝的是導彈核武器。
美國在軍事上加緊為封鎖作準備。海軍在加勒比海部署了180艘艦艇;B—52轟炸機部隊奉命滿載核武器在空中作晝夜飛行。
蘇聯與中國交惡后轉而支持印度,無償提供印度最先進的戰(zhàn)斗機和飛行員培訓,甚至在中印開戰(zhàn)后將飛機圖紙送給了印度。印度為了從國外獲得更多的無償援助,甚至放棄了國家原則立場和尊嚴,宣布廢除不結盟立場,并冒與廣大的依斯蘭國家為敵的風險,厚顏無恥地向以色列乞討軍事援助。印度希望以色列運送軍火的船只不要懸掛以色列國旗,但以色列說不掛國旗,就沒有援助。印度最后竟無可奈何地同意掛以色列國旗。其他依斯蘭國家對印度這種卑劣下*的作法的態(tài)度是可想而知的。
東線亞東戰(zhàn)場
亞東當時距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約110公里,是中國 印度 錫金三國交界的地方,歷史上一直歸西藏管轄。這里現在叫亞東縣,邊界又回到了當時錫金脫離西藏時的地方,就是清政府設立海關的地方。
第一步進行得順利,我軍就反擊達旺之敵,占領達旺,逼近西山口。該地區(qū)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歷來屬于西藏管轄,且有西山口天險利于防守。
1/4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分東線和西線兩條戰(zhàn)線,東線又有兩個戰(zhàn)場,亞東戰(zhàn)場一線和達旺戰(zhàn)場一線。
但拿下達旺后,一清點戰(zhàn)果,發(fā)現俘虜的人數與打垮的印軍數量相差太大,達不到戰(zhàn)前定下的要打出30年邊界安全的目標。正好這時藏民來報告說,印軍的增援部隊分三部分正沿德讓宗—達旺公路展開,準備攻擊達旺,戰(zhàn)機顯現,中國軍隊立即兵分兩路,一路沿公路迎擊印軍,另一路沿貝利小道堵印軍的后路,結果把印軍一個半旅加一個師部夾在了達旺與邦迪拉之間,這就是中印戰(zhàn)爭最精彩的部分。
中國軍隊沿公里一路狂追,打到了德讓宗,其中一個連的先頭部隊,比逃跑的印軍還跑得快,在印度人目瞪口呆的眼皮下,一槍不發(fā),穿城而過,一掉頭又把印軍堵在了德讓宗,就在這個連吃飯休息挖工事時,后面來了一個車隊,戰(zhàn)士們槍都來不及拿,這個龐大的車隊就進了德讓宗。
等打下德讓宗才知道,車里全是英美兩國緊急援助印度的第一批先進武器,連封條都沒拆,就急急忙忙送到了中國軍隊的手里,其中就有美國當時最先進的M16步槍。
西線中國軍隊反擊時,印軍在獅泉河(現西藏阿里地區(qū)的首府),駐有一個連的兵力,整個地區(qū)是一個營的兵力。在斑公湖地區(qū)駐有一個半連的兵力。當時新疆軍區(qū)的部隊,一直打過了喜馬拉雅山脈,離新德里就300多公里,嚇得印度在新德里大街上公園里挖起了工事,大量市民逃離市區(qū),各國駐外機構紛紛撤離。
戰(zhàn)后,中國軍隊撤軍過了達旺(就是第一階段停戰(zhàn)的地方),然后又宣布從實際控制線后撤20公里,就到了俘虜達維爾準將的地方。
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國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來在中印邊界丟失的3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現在你明白了中國政府多次提出以現有控制線為基礎進行邊界談判,印度為什么死活不答應的道理了吧。
乃堆拉山口自衛(wèi)還擊戰(zhàn)斗;我殲敵607名,繳輕機槍1挺、沖鋒槍9支、步槍16支及其它物資一部。我傷亡干戰(zhàn)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戰(zhàn)25名),傷91名(干17名、戰(zhàn)74名),消耗各種槍彈15726發(fā)、各種炮彈45890發(fā)、40火箭彈69發(fā)。
一、印度說麥克馬洪線是以分水嶺畫界的,其實是胡說,麥克馬洪線只有一部分是分水嶺,其余根本不是,說明麥線根本就是帝國主義分子在一些當時很不準確的地圖上亂畫的結果,根本不是所謂中國和印度的天然邊界。
二、中國1962年撤軍后,并沒有象自己宣傳的那樣將麥線以北20公里內的全部軍隊撤出,而是留下一部分軍隊,以公安的名義出現,組建了公安檢查站,繼續(xù)擔負著守衛(wèi)國土的責任,那些中國放棄二十公里土地的說法根本是謠言。
阿克賽欽沖突地區(qū)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當地人煙稀少,終年嚴寒,在交通方面,中國的新藏公路通過此地,并且從中方通向邊境一側地形較為平坦,有利于車輛通行,有多條公路支線直接通道最前沿,而印度方面雖然也有一條公路穿過克什米爾群山通到楚舒勒,但從楚舒勒到爭議地區(qū)是上坡的地形,沒有公路,印軍運輸不便,所以從運輸條件上,中印雙方旗鼓相當,我方略為占優(yōu);在氣候方面,該地從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大雪封山時間,由于印度克什米爾位于南方受暖濕氣流影響,降雪反而較多,大雪封山反而比我方嚴重,因此我方在補給便利上占優(yōu)勢,有利于我國作戰(zhàn)和堅守,也有利于我放和印軍作長期的較量。在這種戰(zhàn)場上作戰(zhàn),雙方都不可能一年四季作戰(zhàn),且戰(zhàn)場人煙稀少,戰(zhàn)場容量小,沒有有意義的城市,對戰(zhàn)局的發(fā)展并不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不是中印邊界作戰(zhàn)的決定性戰(zhàn)場。
猜你感興趣:
中印戰(zhàn)爭的詳細過程
下一篇:賽龍舟的來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