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婚禮的儀式
滿族婚禮的儀式
滿族人結(jié)婚十分講究,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結(jié)婚那天,姑娘來到男家門外,新郎要彎弓搭箭,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三箭。然后在伴娘的攙扶下腳踩鋪地紅氈,來到院中神桌前,同新郎一起行拜天地禮。滿族拜天地儀式俗稱“拜北斗”。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guān)于滿族婚禮的儀式,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滿族婚禮的儀式
拜天地后,新郎要用稱桿(或用馬鞭)挑下新娘頭上的蓋頭,放在院中的帳篷頂上,用稱桿挑蓋頭,以示稱心如意。揭蓋頭時,新郎用手摸新娘的頭發(fā),意為結(jié)發(fā)夫妻。新娘越來過一個預(yù)先設(shè)下的火盆,再跨過馬鞍,走進帳篷面南“坐福”,行坐帳禮。行坐帳禮時,由伴娘為新娘開臉,即用紅線絞掉臉上汗毛,同時梳頭改發(fā)式。
新婚之夜,洞房內(nèi)點燃一對蠟燭徹夜不熄,新郎新娘要吃交杯酒,還要吃半生不熟的餃子,“生”取生育之意,意為“生兒育女”。洞房外由一人或數(shù)人唱喜歌(滿語稱為“拉空齊”),謂之“響房”。
一、尋親
據(jù)《柳邊紀略》載:“婚姻擇門第相當(dāng)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
從這一段記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滿族訂婚要經(jīng)歷說媒、提親、說親這樣三步曲。
媒妁:滿族人信仰薩滿教,薩滿教教誨人們樂善好施,做成一門喜事,就是完成一件善事,做成三件善事,死后就能升入天堂。媒妁(滿語:扎拉)是滿族家庭婦女的業(yè)余職業(yè),在社會上很受人尊重。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注意各親友家兒女的情況。“八旗之內(nèi),非親既友”,一般是男女兩家的親戚故舊。“媒人是桿秤,全靠兩頭硬”,她們在和自己家庭有親友關(guān)系的家庭中來往穿插,憑著腿腳勤快和能言善辯的嘴巴,混個有吃有喝又有的拿的職業(yè)。媒妁作媒俗稱“喝冬瓜湯”。喝冬瓜湯的確不容易,先要留心記住某家某家郎才女貌,然后到男女兩家去說,“門當(dāng)戶對,脾氣相投,八字合適,身高相稱”。來往跑道,說得男女兩家都有一二分同意,說成了,當(dāng)事人家會給一些“辛苦費”,說不成,費功夫,賠本錢,是絲毫沒有報酬的。說媒是積德行善的事,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身份交好,所以提親一般是“年老為媒”或“親友作伐”,議定婚姻。
提親:滿族青年男女到了成婚年齡時,由媒人從中說合成婚。滿族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說話有信譽,與自己沾親帶故的媒妁向?qū)Ψ教嵊H,或是男女一方看中了某一方的男或女即由父母請媒人上門求婚,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如說允,贈首飾以為信物。如遇拒絕,可將首飾帶回。
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先由媒人轉(zhuǎn)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婚氏、三代。其貼必壓置于家奉灶神前三日,這是古禮中間名之義,謂之“間門戶”。男先于女,兩家借此了解對方家世等情況,如雙方同意,便開寫生辰等情況,互換庚貼,檢驗生辰八字。各請星士推卜,并有無妨克翁姑父母之相,這叫“合婚”。經(jīng)過“合婚”,雙方命屬相合。雙方還要問卜確認屬上中下何等婚姻。
說親:經(jīng)媒妁介紹,如果雙方家長均覺得可以聯(lián)姻,于是就托媒妁正式到對方家去說親。雙方如果均同意進一步接觸,就如同朋友一樣相互串一次門兒,男女兩家要互相看望,意在互相了解,男方由家長或媒妁帶領(lǐng)直接到女方家拜見長輩,女方出來端茶倒水以便男方相看。除“指腹為婚”的娃娃親之外,當(dāng)兒女長大成人后,議婚均由兩姓阿瑪(滿語爸爸)、訥訥(滿語媽媽)先往窺看人家及子女,名曰“相看”。
二、放定
放定:聯(lián)姻素有“成不成,三杯酒”之俗,媒人攜酒三次去女家說親。第一杯酒,媒妁受人之托來說親,應(yīng)視為喜事,合適不合適,均要尊重媒妁。第二杯酒,雙方有意后,各找熟人和與對方相識者打聽其家的情況,內(nèi)容是對方家的根基、門風(fēng)、財富、家中的教育、為人、口碑、兒女的才干、美丑、健康等等,用意驗證媒妁之言。屬實后再請媒妁去對方,當(dāng)面向當(dāng)事男女介紹情況。
當(dāng)事男女聽完“不發(fā)一言,點頭默許,羞面有悅”說明同意,如果是“一言不發(fā),轉(zhuǎn)頭就走,哭哭啼啼”系不同意,有待商議,直到說通為止。
小定:“相看”后,經(jīng)過雙方父母同意,要請至親摯友考慮周詳,再請陰陽先生核對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以免命相不合“犯相”相沖,如“金雞(酉)怕玉犬(戌)”“白馬(午)怕青牛(丑)”“龍(辰)虎(寅)如刀錯”“豬(亥)猴(申)不到頭”“羊(末)鼠(子)一旦休”“蛇(巳)兔(卯)淚交流”等。有的還要查一下對老一輩和近親有無妨礙。當(dāng)然,這些說法只是雙方親屬尋求心理安慰,祈求吉祥,并無科學(xué)根據(jù)。經(jīng)過“兩上兩下”后,男方要請一位“全福人”(有丈夫、兒女者)前去下定,名曰“放小定”。“小定”是初步的訂親典禮。男方備有“荷包”一對,內(nèi)裝“如意”送與女方,女方可回贈自用飾品表示接受。如意的質(zhì)地因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同而不同,有金、銀、玉、銅和石質(zhì)的。密友可到家致賀。這是第三杯酒。
大定:即遞財禮,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男方邀親友同媒人去女方看媳婦,并給女方“裝煙錢”。由雙方父母互相饋贈實物,一般男的送靰鞡(鞋),女的送阿庫密(鹿皮長袍)。女方家備酒一盅,男女兩家主婚人各飲其半,稱做“換盅”。“換盅”即禮品要置放在西墻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兩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稱之謂“換盅”。“換盅”之后,兩家就算正式訂親。男家選定娶親日期,通報女家叫“問話”。女家選吉日到男家,將備好的彩禮等陳列于祖先的神案前,兩親家再次跑拜并奠酒祝賀。叫“開剪”。在定親喜筵上主持人祝愿后,請薩滿擇定吉日成婚,男家索要新娘衣服尺寸和“小日子”。尺寸單是為娶親時送往女家新娘衣服所用,小日子是預(yù)先問妥姑娘經(jīng)期,滿族人認為經(jīng)期結(jié)婚不吉利“紅馬拜堂,家破人亡”,知道姑娘經(jīng)期以便擇嫁娶日子時好規(guī)避。此刻起,直到舉行婚禮,男女雙方要互相回避。
過禮:男方家在結(jié)婚前一個月左右,正式送聘禮。經(jīng)媒人將“彩禮”余部送到女方家,名為“過大禮”,俗稱“下大茶”。為什么叫下大茶呢?這是滿洲舊俗,在《嘯亭雜錄》中記載“……凡所婚娶,必視其氏族高下,初不計其一時之貧富……”“……女家為姑娘尋找配偶不許論財……”《他塔喇氏家譜》。過大禮滿語叫“送烏林”,送烏林時告知女方擇定的結(jié)婚日期、時辰、送親人員應(yīng)屬什么命,忌什么屬相,新娘“坐福”方向等等,稱做“通信”。
三、迎娶
送親:結(jié)婚前一日,新娘在家也要做一些充分準備,最主要的是由新娘長輩和全福人給她進行梳妝打扮,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容,把脖子上帶的鎖解下來還給娘家人。生命伊始便掛在脖子上的吉祥鎖,是父母對子女健康成長的祝福,如今要出嫁的女兒留下這鎖又表達了女兒的戀戀不舍和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無限感激,同時解下這把鎖,也標志著女孩子從此成人,預(yù)示著新生活的開始。女方家備置酒席宴請親友,女方送親的要喝“迎風(fēng)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車行到離夫家不遠處,便有一處預(yù)先借好的房子,供新婦陪親暫住一宿,俗稱“打下墅”。這種風(fēng)俗源于歷史上多年征戰(zhàn),長年不歸,滿族姑娘赴軍營完婚,需先在軍營附近借房暫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現(xiàn)此俗已變,改為在女方家迎娶。
嫁妝:到了迎娶的前一天稱“柜箱日”,女方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俗稱“過箱柜”。親友贈以物或錢,稱做“添箱”,用車載或人抬,伴以鼓樂,向男家送新婚用品,叫做“晾嫁妝”。清晨,女方送親的喜車載著新婦和嫁妝前往夫家。有錢人家預(yù)備妝奩嫁妝要夠“抬”(由十六抬至百二十拾不等。六十四抬為全份,三十二抬為半份),抬多在吉期前一天送往男家,抬少可以當(dāng)日送去,途中遇到夫方迎親喜車時,將嫁妝搬到夫方車上,并由夫方一人將婦方駕車馬鞭接過,趕至夫家,俗稱“接鞭”。
娶親:婚禮活動舉行三天。頭一天為婚祭。當(dāng)時晨光初露的時候,薩滿引新郎跪在祖先神位前,薩滿擊鼓祝詞,意為“美滿夫妻,鶴神安排。路神保佑,娶到家來,萬事如意,相恩相愛”。太陽出來后,人們到院子里祭天地諸神,主祭薩滿焚香祝禱,眾薩滿打鼓甩鈴,邊舞邊唱,一直跳到太陽很高的時候,賓客、族人和新人一起跪拜天地諸神。男方家要殺豬,在室外搭喜棚、鍋灶,并開始接待遠方親友,房左側(cè)還搭一個喇叭棚子,吹打起來,以使四鄰能知道這家開始操辦喜事,稱謂“響棚”。第二天新郎是頭戴纓帽,身著新衣,腰扎達荷帶,披紅戴花,由鼓樂相隨,先拜謁祖墓、再拜見親友,然后繞行街市,稱為“亮轎”。新郎乘坐的轎圍藍布,名為“官轎”,新娘乘坐的轎圍彩鳳或“八仙”圖案,在轎頂上有木刻的“麒麟送子”。有的還在轎的兩側(cè)裝上透明鏡。名為“彩轎”。滿族迎娶新娘時花轎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馬拉的?;ㄞI是在馬車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紅綾子圍上,上面也用紅綾拉成翼狀轎頂,轎門有紅綾檔簾。結(jié)婚當(dāng)天俗稱“正日子”。男家臨發(fā)轎之前,先用小兒在喜房里打鑼“壓炕”,迎親儀仗隊人數(shù)不等,先是雙鑼開道,后隨兩盞貼金喜字大紅提燈,其后是兩抬花轎,新娘的彩轎不能空著,要由1名不滿12歲男童“壓轎”。
迎親:迎親儀仗隊、送親車午夜相向出發(fā),新娘由胞兄或族兄同車護送,兩車相遇時,新娘上轎時不許自己走,而是要由哥哥抱上轎,沒有哥哥的,要由叔叔抱至迎親車上,俗稱“插車”。迎親時去的人是單數(shù),回來是雙數(shù),新郎到了新娘家或下墅,新郎不能立刻下馬,要等小舅子來給新郎牽馬,岳父上前給新郎揣壓腰錢之后,新郎才能下馬。岳父對新郎行搶見禮,新郎給岳父家有四根肋條的豬脊肉一塊,然后新郎新娘交拜。禮拜后,岳父用盛宴招待新郎和迎親的人們。新娘的哥哥率領(lǐng)送親隊伍去新郎家。新娘動身之前,走時還要帶回一半豬脊肉,俗稱“離娘肉”。
四、婚禮
滿族人規(guī)矩大,結(jié)婚的說道比較多,從迎親到完婚,十分復(fù)雜。娶親一般要熱鬧三天,頭一天叫“響棚”,第二天是“亮轎”,第三天才成親。
婚禮:喜車必須在清晨趕回男家門口,送親隊伍到了新郎家,花轎到婆家門前,大門緊閉要圈牲(要殺新娘的銳氣),新娘不能下車,只能在車中靜候,俗稱“練性”。送親太太叫門三聲,迎親太太左手拿金、右手拿銀,助手拿鏡子照轎。在新娘未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簾輕輕射三箭。射箭的意思就是要驅(qū)趕邪氣。弓、箭擺放在祭桌上,由司儀遞與新郎。新郎彎弓搭箭,向天射一支司儀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儀唱:“二射地妖”向轎前射一支司儀唱“三射紅煞”。射畢再由司儀接過。所用之箭無 ,以免發(fā)生意外。射箭反映出滿族是一個射獵民族,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還保留著這個古老的習(xí)俗。
新娘下轎,新娘的腳不能踏在泥土上,要紅氈鋪地,象征一生一路永遠走鴻運。新婦在女陪親人攙扶下,前后胸背銅鏡,懷抱錫壺,腳踏馬兀子(滿族稱方凳為馬兀子)慢慢下車,門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司儀官”高喊:“紅紅火火跨火盆”,新娘子在伴娘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地跨過火盆,寓意將來的日子紅紅火火,俗稱“過火避邪”。腳踏紅氈走到天地桌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后舉行被稱為“撇盞”的祭祀神靈儀式。院內(nèi)設(shè)置的神桌上供奉著豬肘肉和白酒三盅,儀式開始,新郎新娘面向南方跪在神桌前,身穿祭祀服的薩滿或宗族長者單腿跪在神桌左側(cè),用滿語念誦《哈力巴經(jīng)》,向新郎新娘祝福?!豆Π徒?jīng)》分三節(jié),每念完一切,就用尖刀取祭肉三片擲之空中,再端起一杯白酒澆灑在地,如是三次而畢。待撇饌,用滿語高唱喜歌“阿什兀密”(合婚之意)。歌詞大意是:“選擇吉日良辰,迎來新娘慶賀新婚,宰殺肥豬,擺下宴席,供奉在天諸神,請在天諸神保佑,夫妻幸福共長存。六十歲無疾,七十歲才見衰老,八十歲子孫繁衍,九十歲須發(fā)斑白,百歲而無災(zāi)。子孫盡孝道,兄弟施仁道,父寬宏,子善良,日后高升,夫妻二人共享富貴一生”。祈求神靈保健新婚夫婦幸福美滿、白頭偕老。隨后是鼓樂齊鳴,婚禮的喜慶氣氛這時達到高潮。滿族的合婚儀式莊嚴而熱烈,看熱鬧的人歡笑相慶。
新郎新娘雙方交拜后就舉行成婚儀式,由新婚夫婦到院子叩拜天地諸神,新郎家的長輩“全料人”端來紅糖水,讓新娘子喝下,意味著以后“嘴甜”。把煮熟的雞蛋,剝掉皮,給新娘子擦臉,意味著新娘子臉上今后不生麻子。
拜完天地不是先入“洞房”,而是用紅氈將一對新人引入事先在院中搭好的帳篷,新郎在前,到新娘進入帳篷前,新郎用箭桿或馬鞭挑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放在帳篷頂上,一樁稱心如意的婚姻就這樣上達天神了,叫做“揭蓋頭”。新郎揭蓋頭后,撫一撫新娘的頭,再摸摸自己的頭,象征“結(jié)發(fā)夫妻”,以示夫婦二人白頭偕老。此時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對方的模樣。接著新娘跨過門前放置的馬鞍走進帳篷,取“平安進門”之意。進了帳篷以后,新娘面向南坐在下面放著一把斧頭的坐墊上,開始“坐福”,俗稱“坐帳”或“悶性兒”。所謂“坐福”實際上是“坐斧”,瓣人坐在上面,寓意坐享幸福。要一直坐到晚上才能下地,為了應(yīng)付“坐帳”習(xí)俗,新娘前一天就不敢吃飯、不敢喝水,只能稍稍吃幾個雞蛋。這會兒,伴娘要用紅色絲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去,謂之“開臉”,同時開齊額發(fā)和鬢角,以標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并改梳戴鈿子、插扁方的“旗頭”。在此時間,新郎要一直站在帳篷外守衛(wèi),不可離開,直到天黑為止。
夜幕降臨,新娘的小姑和小叔拉新娘下床,出門看日光,新郎還是不能進入帳篷,而是要背著行李圍著帳篷走,一邊走一邊向帳篷內(nèi)新娘問:“留不留宿?”直到新娘回答:“留宿!”新郎才可走進帳篷??墒切履镉捎诤π叨恢?,這可害苦了新郎。參加婚禮的姑娘們會趁機隔著帳篷冒充新娘高喊:“不……留……!”新郎只得繼續(xù)走圈,直到鬧得窘迫非常,滿頭大汗,焦急不安,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后,新郎的兄嫂或族兄出面,新郎才得以解脫進入帳篷。新郎進入帳篷后,新婚夫婦還要來一場爭搶競賽,看誰能搶先坐在被子上,這預(yù)示著今后誰在家中占上風(fēng)。“爭坐被上”的場面是滿有風(fēng)趣的,新娘一改害羞扭捏,新郎也改靦腆拘謹,倆人在被上你推我擠,互不相讓,不可開交,直到一方獲勝或同時坐在被子上為止。引得賓客笑彎了腰。
洞房:入洞房謂之“合巹”。伴娘和親龍們伴隨新郎新娘進新房時,在洞房門口放一馬鞍,馬鞍上放兩串銅錢,新郎先跨過去,然后新娘再跨過去。當(dāng)新娘子跨過去之后,伴娘便隨手拿起兩串銅錢,給新娘子兩個肩頭各搭一串一進門??珩R鞍以示全家老小平安。親友們要向機關(guān)報人身上拋撒五谷雜糧,取人壽年年之意。新娘入洞房,一小女孩子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后把把銅鏡掛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著,別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里面盛有米、錢等,壺口用紅布扎著,伴娘接過寶瓶壺,給新娘子一個腋窩夾一個,新娘或抱在懷里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 叫“抱保媒壺”。夜幕降臨,到了晚上由伴娘和樣龍們在洞房的炕上插3支箭,婆母和全福人一起給新娘子重梳辮子,婆母和全福人分別坐在新娘兩旁,各梳一個發(fā)簪就梳成了“兩把頭”。梳妝后新夫婦由母親引導(dǎo)拜見賓客和族人。男方家備酒席酬賓。酒宴以女家客人為尊,稱之為“上新客”。新郎與其父母要出面寒暄,新郎要敬酒謝親。新郎新娘依桌向來賓敬酒拜席。飯后患,新娘要為郎家至親“裝煙”、點煙(火)。親友須回贈“裝煙錢”。稱做“拜席”。
滿族還有閑洞房的習(xí)俗,新郎平輩男女同新郎、新娘吃、閑、要笑。新人在洞房內(nèi)要先喝“交杯酒”,吃女家送來的煮餑餑(滿語:餃子),謂之子孫餑餑。男方預(yù)備長壽面,夫妻對坐,由全福人、吉祥媽媽喂新郎新娘,邊喂邊說吉祥話:“吉祥如意”、“白頭偕老”、“福壽雙全”、“多子多孫”、“兒女滿堂”等待。吉祥媽媽喂完煮餑餑又喂長壽面,圍觀的親友還要有人用一語雙關(guān)的話向新娘發(fā)問:“生不生?然后由迎親婆代簽:“生!”其寓意是早生貴子。還有的吃用豆、肉、米做的飯,象征著家庭興旺、家族興旺。
滿族人新房內(nèi)的床鋪也講究,由父母子女俱全的“全福人”鋪設(shè)。在被褥上撒上紅棗、栗子、花生、桂圓等,象征“早生貴子”。大棗和栗子表示早生貴子,花生則是希望新娘子日后生男又生女,生女又生男。被子中間還要放上一支如意或蘋果,象征“平安如意”,被褥鋪好后,還要在新房內(nèi)奏樂,參加婚禮的親友們,歡天喜地的男女青年由一個或數(shù)人在新人面前唱起結(jié)婚喜歌。歌詞可以臨時“抓詞”,其大體意思都是:美麗的姑娘結(jié)婚了,祝愿你們白頭偕老,生活美滿幸福。滿語稱為“拉寶齊”,謂之“響房”。響房后點“長命燈”。人們離開了圣潔的洞房,唯有一對年輕的伴侶,留在洞房。幾盞長夜燈,象征著新人光明的前程。
五、見 禮
見禮:翌晨新郎新娘要早早起床,梳洗完畢,本家嫂嫂抱著一捆非常整齊、紅線繩捆綁的桃木桿(長約尺余,粗細均勻),交由新娘抱著出門,叫“抱柴(財)”。
以示不忘勤勞,下地干活之意。然后到廚房拜灶(社),由新郎帶領(lǐng)新娘行三叩雙禮。新郎磕頭,新娘磕摸頭(滿禮:以手摸鬢)。然后回正堂分別拜見公婆、兄嫂、姑姐以及宗族中的其他長輩們,敬煙問安,謂之“分大小”。
回門:婚后第七天早晨,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探望父母,謂之“歸寧”,俗稱“回門”?;亻T之前,頭天晚上要倒“寶瓶”。此時新婚夫婦對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狀,由親友家中一年長婦女將婚禮時新娘所抱“寶瓶”取來,向兩個衣襟內(nèi)左右各倒三下,接連三次,同時口念“一倒金、二倒銀、三倒兒女一大群”為祝愿之詞。倒畢,以瓶內(nèi)原裝之“金銀米”熬粥,稱“金銀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在時間上,回門必須帶日頭走,帶日頭回,不能起早貪晚。新郎要帶上四盒禮品,以示對岳父岳母的敬重。
姑娘回門時,娘家只準姑爺住在西炕,別的客人一律不許住在西炕。姑娘和姑爺不能住在一起,滿族認為新婚夫婦在娘家同房會使娘家家道衰落,男女間的事,女方總是吃虧,性行為不潔會褻瀆神明。出于這各考慮,女家心理方面總有一點吃虧的感覺。娘家、婆家不是一個血統(tǒng),娘家豈能為婆家提供供傳宗接代的場所呢?假如真的使姑娘在娘家懷了孕,豈不將娘家的“人勢”“財勢”帶到婆家去了嗎?娘家一定會因此而衰落的。所以絕對禁忌小倆口兒在娘家同房。
第八天返回,俗云“接七還八,兩家都發(fā)”,第九天返回,俗云“接七還九,兩家都有”?;亻T時,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東,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娘家。
婚后滿一個月時,新娘可以回娘家住上一個月,俗稱“住對月 ”,從娘家回來要給婆家每人帶一又新布鞋?;亻T之后,婚后第九日為單九,十八日為雙九,女家有人來夫家看視,名“瞧九”。
總之,滿族人辦一回喜事,前三后五熱鬧十天,男歡女樂,住完對月,婚禮儀式才算結(jié)束。這些婚禮程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揚棄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遂漸趨于簡潔和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