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喪葬禮儀
壯族的喪葬禮儀
壯族主要聚居在我國的南方,范圍東起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dá)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關(guān)于壯族的喪事禮儀,其秩序大致是:
報喪
壯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響,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親朋們報喪。同時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親者報喪,請道公來做道場,著手辦理喪事。
洗禮
死者主家報喪后,族內(nèi)的男女就自動地到主家里,幫忙各種喪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發(fā)帶孝,戴竹笠,攜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邊號哭,擲幾枚錢于水中,汲水回來浴尸。孝男孝女及最親者給死者擦洗完畢,俗曰洗禮。死者是男的給他剃頭發(fā),是女的給她梳理頭發(fā)。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頭巾。接著給死者穿新衣服、新鞋,還給死者口里放一枚銀元,俗曰含金。男性死者給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給她手里握一塊手巾。目的是讓死者干凈體面地去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入殮
道公來后,兒女到齊,由道公擇定吉時,便舉行人殮儀式。其儀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內(nèi)放一屋草木灰,后鋪上一屋白布,將死者尸體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蓋上,作為新被,又用白布縫成蚊帳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諸事齊備,就將棺蓋蓋上,用大鐵釘釘牢,此時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聲大哭。邊哭邊歌,以示與死者訣別死者入殮后,棺材放在廳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沖犯祖宗在天之靈,棺材頭垂下一張布幔,設(shè)一張方桌,桌上設(shè)死者靈位,點燈燃香燭,地面鋪著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靈。
停喪
停喪日期,視其家貧富而定,一般為三五日。孝男穿白衣服,頭戴竹紙帽,腰束麻帶,腳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帶,頭扎孝巾,腳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邊痛哭,以示忠孝。前來吊喪的親朋,均戴麻巾。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頭上,以示哀悼。道公日夜念經(jīng)文。給死者超度亡靈。
出殯
出殯日子時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出殯時,先由親屬一人提著裝有鞭炮、紙錢的籃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紙錢。道公一路敲鑼打鼓,持利劍在前開路。靈柩緊跟道公之后,披麻帶孝的孝男孝女扶著靈柩前面,親友送葬的隊伍在后面。行進途中,靈柩絕對不能著地,直至墓地。到達(dá)墓地后,下葬前,道公將一只帶去的公雞捧在手中,轉(zhuǎn)了幾轉(zhuǎn),放進墓坑里,以卜吉兇。道公還把帶去的谷粒拋向空中,以表示死者到陰間能豐衣足食。隨即將靈柩及陪葬物放下墓坑,先由孝男孝女填入一些泥土,之后他們及送葬隊伍就轉(zhuǎn)歸路,由一些人在那里埋棺筑墳。在回來的路上,道公不得再敲鑼打鼓,孝男孝女及送葬的人們不得再哭,不得回頭望。人們在路上還摘路邊的桃樹枝葉來鞭打自己的衣服,以示驅(qū)邪,人們回到喪家門口,每人都要在裝有桃葉的水盆里洗手,以為去邪。人們吃了一餐飯后分散回家。
出殯后,喪家在屋的一角安桌設(shè)死者靈位,朝夕供奉飯菜,過節(jié)點燈燒香。滿三年孝男孝女才脫孝服。
在死者的葬式上,壯族曾經(jīng)有過各種葬式。如巖洞葬、懸棺葬、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葬等。而民間普遍流行的是拾骨葬。
拾骨葬,又叫遷葬,是將棺尸埋葬,上土筑墳,過三五年后,擇吉日良辰,再開棺拾骨遷葬,俗曰“拾金”再葬。
壯人認(rèn)為,拾骨葬是幫助先人的靈魂從地下回到地面,以便逢年過節(jié)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如今拾骨葬之俗民間尤存。
1950年后,壯族民間的喪葬禮儀風(fēng)俗文化有了不少的改變。喪禮、禮服、脫服以及遷葬等均從簡。然報喪、入殮大體仍沿舊俗,一些地方還請道公做道場念經(jīng)。
在壯族好些地方,有類似現(xiàn)在治喪委員會的“老人會”。如果這家是“老人會”成員,必須馬上去報葬,“老人會”立即出來協(xié)助辦理喪事。“老人會”現(xiàn)在依然存在,不過已經(jīng)沒有迷信的內(nèi)容,變成純粹是互助的團體。參加該會的會員,交十個碗,十個羹匙。并把姓名寫在傳命牌上,該會積累了一大批餐具,供有喪事的會員借用。平時可以租賃。每年舊歷六月初六為改選正副會長的日子,會員各派一名男子到指定地點赴會,各帶家釀米酒若干。宰一頭豬作宴席。會長主持會,照例要闡述一番宗旨,宣布申請入會名單,用協(xié)商辦法選下一任正副會長。會務(wù)辦完,即共飲團結(jié)酒。誰家老人去世,會長便召集會員齊心協(xié)力處理后事,壯語叫做“含盧過喝”,意思是劃船過河灘,同舟共濟過難關(guān)。會長為死者家屬征集錢、米、酒等物。會員各家壯實男子要出來幫助打柴、修橋、鋪路、挖坑、扶棺、料理吊唁事宜,事畢,會長設(shè)宴酬謝。會長還要出任喪家辦理喪事的總指揮。有了“老人會”,即使是貧寒之家,喪事也能隆重舉行,使兒女盡到孝道。這是壯家人團結(jié)互助的好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