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勵志哲理故事
佛學勵志哲理故事
我們都應該時常找一些有哲理的佛學勵志故事來看看,那么佛學勵志哲理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佛學勵志哲理故事:貪和愛
在南印度,有位富翁,他雖然名義上在學道,但仍為俗習所纏縛。
本來,學道人的生活,應該簡單樸素。比方說,吃飯只求能飽,穿衣只求暖身就夠了。而這位學道的人,飲食起居卻盡量講求享受,譬如說,用湯水洗浴啦,用酥油摩身啦等等,與不學道的人了無區(qū)別。因為他自身為這些貪愛所束縛,所以修行多年,別人都覺悟證果了,他還是依然故我。
后來,他自己警覺到落在別人之后,即發(fā)慚愧心,決定往后要精進用功。于是來到摩揭羅國孔雀城東,有五里許的一所山寺中,禮拜當代有名的高僧優(yōu)波笈多尊者為師,跟隨他學習。
既見尊者,就請求開示說法。優(yōu)波笈多尊者知道他身受貪愛束縛,對他說:
“如果真的你能接受我的教示,我就可以指點你學道的方法。”
“尊者慈悲,弟子愿受教示。”
優(yōu)波笈多尊者帶他到一座山上來,運用神通法力,化一棵很高的大樹,教那學道的人上樹,在樹下又化一個深廣無比的大坑。先要他放下兩腳,再要他放下一只手,最后,又要他放開僅有的一只扳著樹枝的手。學道者就提出異議說道:
“若再放開一只手,便要墮坑而死了。”
優(yōu)波笈多尊者聽后,很不高興,怒斥道:
“已經與你約定,一切要受我的教示,怎么你現(xiàn)在不聽?”這時學道者想到此行的目的,隨即把眼一閉,不顧一切地把手放開,準備墮下去。正當他這貪愛之念去除的一剎那間,樹與坑都不見了。從此,他知道色身的幻化無常,虛妄不實,不再執(zhí)著,能夠放下一切。優(yōu)波笈多尊者這才為他說法開示,他也精進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證得羅漢果。
不能忘我,就不能除貪愛,貪愛不除,修道的魔障就會多起來的。
佛學勵志哲理故事:注意你的言行
在一個村子里有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極其優(yōu)秀,可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經常對別人出言不遜。他的父母和朋友總是勸他,他總是說:“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幾句話么,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然后依然我行我素。
一次村子里來了一位僧人,年輕人對僧人說了一句很不尊敬的話,別人批評這個年輕人,年輕人振振有詞地說道:“不就是幾句話么,我向他道歉不就可以了嗎?”僧人聽了微笑著對年輕人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吧!”好多人包括這個年輕人都圍在了這個僧人的旁邊,準備聽僧人講故事。僧人頓了一下開始講故事:
有一個人養(yǎng)著一只從小就從深山里撿回來的狗熊,他一直養(yǎng)著這個狗熊,可是有一天這個狗熊把鄰居家的一片玉米糟蹋了,鄰居找上門來。他很生氣,拿起棍子對著狗熊就是亂打,而且邊打邊罵:畜牲始終就是畜牲,我白養(yǎng)你了。打完后,他把狗熊趕出了家門。
第二天的時候,他又后悔了,可是狗熊已經走進了后山。
他很后悔,可是再也找不到狗熊了。在一次上山打獵的時候,他碰到了一只老虎,手無寸鐵的他閉上了眼睛。突然他聽到了搏斗的聲音,他睜開眼睛一看,原來是那只狗熊回來了。狗熊把老虎趕跑了,他高興地上去愛撫著狗熊說道:“太好了,上次我打了你還疼嗎?你跟我回去吧!”
狗熊說:“早就不疼了,可是你說過的那些話卻還在讓我疼,而且很疼很疼。”狗熊說完頭也不回就又回到了后山中。
僧人的故事講完了,大家都在感嘆說過的話竟然會有這樣大的傷害,惟獨這個年輕人卻是一副不屑的樣子,僧人又從口袋里取出了幾顆釘子對年輕說:“你去把這幾顆釘子釘在樹上。”年輕人按僧人的話去做,把釘子釘在了樹上。
年輕人剛回去,僧人又說道:“你去把釘子取下來。”年輕人沒有說什么,又回到了樹下準備把釘子取下來??墒悄贻p人費了半天的勁,用各種工具折騰了半天才取下了一顆釘子。
僧人來到了年輕人身邊,用手指著那個釘子留下的痕跡說:“就是拔出來,那又能怎么樣呢?樹干上不是還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嗎?就像那個故事里的狗熊一樣,雖然棍子留下的疼早已消失了,可是那個人說過的話對它的傷害卻是終身難忘的。”
僧人又看了一眼年輕人,接著說:“對別人有所傷害的話,就像釘子一樣,盡管你能取回來,可是你留給別人的傷害就像釘子留在樹上的疤痕一樣是永遠消除不了的。”
年輕人聽了,頓然大悟,他說:“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出言不遜對別人會是多么深的一種傷害,謝謝大師的指教。”僧人聽了點頭稱是,然后飄然而去。
世界上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永遠是語言,當我們對別人出言不遜的時候,也就是把釘子釘進了別人的心中,而且這樣的傷害是永遠無法彌補的。
永遠珍惜自己的每一句話,因為語言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永遠無法彌補。
佛學勵志哲理故事:做人要保持一種“空杯心態(tài)”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個寺廟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tài)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后來老禪師又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并為他沏茶??稍诘顾畷r,明明杯子已經滿了,老禪師還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里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嘛還要倒呢?”
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這就是“空杯心態(tài)”的故事哲理。
它最直接的含義就是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很難接納新東西,要將心里的“杯子”倒空,將自己所重視、在乎的很多東西以及曾經輝煌的過去從心態(tài)上徹底了結清空,只有將心倒空了,才會有外在的松手,才能擁有更大的。這是每一個想在發(fā)展的人所必須擁有的最重要的心態(tài)。
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tài)。如果想學到更多的學問,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
我見過很多的大學畢業(yè)生,剛進入公司時常常處處吹牛,說自己在學校如何如何,本來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迫不得已才來到了這里等等之類的話,好像這家公司委屈了自己。在這里提醒一下那些即將步入職場的大學生:這種心態(tài)千萬要不得!不要認為自己很牛。
還是那句你不愛聽的話:中國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話又說回來,你要是這么牛,為什么不像比爾?蓋茨、戴爾、那樣,大學沒畢業(yè)就退學去創(chuàng)辦一家世界級的大企業(yè)?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
你要是有本事,就用事實證明給人家看,而不是成天抱怨!
對于身在職場的朋友而言,這一心態(tài)同樣重要。中國有一個詞,叫“虛懷若谷”。我們都知道,優(yōu)秀的人有極高的素養(yǎng),甚至是虛懷若谷,他們都有一個能包容一切的胸懷,有了這樣的胸懷,你在職場上就會獲得別人的尊重,就會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類似的詞還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等等,不多說,自己去體會。
看了“佛學勵志哲理故事”的人還看了:
1.佛學勵志故事
3.有哲理的人生故事
5.名人勵志哲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