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窮樂的個人感悟:孔子、顏回到底在窮樂個啥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以上是孔子夸他的學生顏回的話。吃得差,喝得差,住得更差,每個人都為他的生存環(huán)境憂愁,顏回卻不改其樂。那么問題來了:“人不堪其憂”,到底在憂個啥?“回也不改其樂”,到底在樂個啥?
別小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自宋以來,讀書考試的必考題。最早出題的是寫“愛蓮說”的周敦頤。周敦讓受學于他的二程(程顥、程頤)“尋孔顏之樂,所樂何事”。由此掀開了宋朝理學的先河。
首先,人們焦慮的,當然是顏回的生活環(huán)境了。缺衣少食,家徒四壁,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太惱火了。為什么人們會這樣焦慮呢?因為人們是扛不住這樣的日子的。自己受苦不說,四鄰八鄉(xiāng)也要笑話。推己及人,就覺得顏回一定過得苦不堪言。這是大眾的標準,大家盯著的是生活環(huán)境。
其次,顏回肯定也不是高興他過得窮困潦倒。窮困潦倒有什么好高興的,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痛恨不已,誰還會高興呢?故意讓自己受窮,肯定不是顏回的本意。
那么顏回在樂個啥呢?私自猜測,是樂于“仁”,樂于“道”。所謂安貧樂道,不過如此。其實就是樂道而已,無所謂貧不貧的。
顏回的樂,就是孔子的樂。簡單摘錄幾段論語的話: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孔子)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之前寫過一篇文字,說世人大多不務正業(yè)。人生本該拿來修行,拿來追求智慧的,卻追名逐利,相互攀比,妄念無數(shù)。真希望有一個世界,人們攀比的是誰的智慧更高,誰悟道更多。后來想,這個世界,可不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嗎?
獨善其身這件事情,是無所謂窮富的。不嫌窮,也不嫌富。富貴的人未必就不能獨善其身了。雍正皇帝未當皇帝前,就致力于修身。自己摘錄整理的《悅心集》,多是追求人生智慧的文字。釋迦牟尼出家前也是衣食無憂的太子,但是富而樂道,要去修行,最后終于得道成佛。
樂道必然安身,無所謂這個肉身是錦衣玉食還是簞食壺漿??偟膩碚f,如果你不在意外在的財富,那么你也不會有這些財富,窮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真的不在意,你就肯定不改其樂。
這是了不起的境界。
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達到過這樣的層次。我窮是窮,但我不喜歡貧窮。我樂道,偶爾也發(fā)心說就這樣一輩子也挺好的,很幸福,但是樂極生悲,往往又覺得自己過得還是太凄慘了。我的功利心遠遠大于我求道的心。
我還從來沒有在財富上富有過。以前有一段日子,一天消費不到十塊錢,專注在學習里,確實非常幸福。幸福過后,又生雜念了。再后來,開始正經(jīng)工作,早年的朋友和我聯(lián)系,驚奇我居然跑去上班了,一邊松一口氣,終于不再擔心我在那座深山老林里孤苦伶仃地修道了,一邊又遺憾,那個傻愣愣地問道修行的人,終于還是變得世俗了。
我們從來就不懂“孔顏之樂”,只是自以為懂了而已。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人做到過。沒有什么可以放下的時候,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東西,等真的掙來了一些聲望銀錢,又放不下了。
這是個警示。
【本文作者:李日白 】
【微信公眾號:日白匠】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