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園林美學相關論文
園林美學是運用美學原理來研究園林藝術的美學特征與規(guī)律的學科,園林美學的形成也受到美學發(fā)展的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園林美學相關論文,供大家參考。
園林美學相關論文范文一:淺析園林中的森林文化與美學
森林文化,一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課題,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和豐富內涵的體系,影響并推動著經濟發(fā)展與社會文明進步。作為建立新塑的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系的重要載體,它幾乎涵蓋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而園林——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chuàng)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游憩境域,當然與森林踱步了干系。它以堆山、疊石、理水作為主要手段,盡量做到有情有景,山因水活,水隨山轉,廊引人隨,步移景異,使游人的視覺跌宕多變,高低起伏,抑揚頓挫。近年來,隨著科技和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園林其濃厚的文化積淀和獨特的東方神韻,散發(fā)出回味悠長的醇香與歷經彌久的魅力。它旨在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個回歸自然的氛圍與自我放松的意境。無論是靈秀的江南園林,還是厚重的北方園林,都彰顯著獨特魅力,它們莊重而不失活潑,凝重而不失靈巧。
明代園藝家計成在《園冶》一書中,對開設園林提出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精辟之語,道出了中國古代園林崇尚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思想精髓。它既是造園者歷來遵循的原則,又是觀賞者長期形成的審美共識。從某種意義講,太自然中的山林泉石以及描寫山林之美的詩詞書畫,影響并決定了中國園林的風格與流派。
正是由于人們對大自然、大森林的留戀與向往,才能從一鹽清水、幾塊碎石、二三樹樁的方寸之間產生置身于名山大川、古術叢林的快感;才能從山水、林木、花草、亭閣,錯落有致的組合之中,感受到回歸自然、擁抱森林的樂趣。從古到今,無論哪種園林的經典之作,都十分講究突出一個“景”字,其手段不外乎借景、聚景、障景、引景和對景等幾種。其中首推借景藝術,即在有限的造園空間,因地制宜,借景人園。借景的手法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和應時而借之分。
遠借多以園外的自然山水為主,陶淵明足不出園而“悠然見南山”,白居易草堂身在山中而得匡廬雄奇清秀,北京頤和園依仗著西山秀色之美,無錫寄暢園則以惠山為背景襯托,如此等等,皆為遠借而得之效果而最有趣的要數應時而借,它隨季節(jié)變換、晝夜交替,見鄰花而知春,聞桂香而醉秋,夏聽蛙鳴,冬賞山雪;晴有鳥語,雨聞荷聲,展見竹曦,暮響梵鐘。雖一園或缺,卻盡可借而得之。不論哪種造園手段或手法,其目的始終如一,這就是追求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的協調和諧,達到“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境界。
植物,這個源于森林的園林中最基本的造景元素,作為有生命的活物質,在景觀表現上有很強的自然規(guī)律性和“靜中有動”的時空變化特點。園林植物則更是經過長期的人工選擇,以它們優(yōu)美的形態(tài),絢麗的色彩,自然的聲響,沁人的芳香在園林中獨立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景觀。無論是孤植、叢植,還是群植,亦或是用于花壇,都別有一番韻味。
當植物受到風、雨外力時,它的枝葉、花香也隨之搖擺和飄散。這種自然動態(tài)與自然氣候給人以統一的同步感受。唐代詩人賀知章在《綠柳》一詩中所寫:“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栽去,二月春風似剪刀”,形象地描繪出春風拂柳如剪刀栽出條條綠絲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駢的詩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風與植物散發(fā)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間的自然美的感受。蘇軾在《冬景》一詩所描述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則一語道出了園林植物的自然生長規(guī)律所形成的“春花、夏葉、秋實、冬枝”的四季景象。這種隨自然規(guī)律而“動”的景色變換使園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從而使人們有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森林的愜意與快感。
“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山石水體作為自然式園林的骨架,還須有植物、建筑和道路的裝點陪襯,才會有“群山郁蒼、群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云氣”的景象和“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園林植物覆蓋山體不僅可以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環(huán)境質量,還如同華麗的服裝使山
體呈現出層林疊翠,“山花紅紫樹高低”的山地植物景觀。同時,豐富的空間層次將山上的建筑和道路掩映在綠蔭之中,如同畫家繪石點綠,頓增美感。
就中國古典園林而論,它雖然源于自然對象的摹寫,但也無疑滲透了古人對人生世俗圖景的種種構想,或虛安,或清幽,或俗艷,這在客觀上起到了深化造舊手法的作用,并大大豐富了景觀的內涵及外在表現力,并導致了中同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從而使森林的美學特征在此運用得恰如其道。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環(huán)境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森林,作為園林的始祖,我們更應順應潮流,從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進一步認識和研究森林,重新認識和協調園林與森林的關系。雖然中國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森林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大陸可以說才剛剛起步。怎樣更好的將園林建設與森林文化結合起來,在當代有著重要的意義。
園林美學相關論文范文二:園林美學的禪宗智慧
摘要:滲透到園林美學中的禪宗與中國的文人士大夫的莊玄哲學有很深的淵源。文人士大夫對禪宗觀念思維方式與靈機妙趣欣賞備至。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禪宗,與自然山水景物的意趣有著深刻的關聯。
關鍵詞:園林美學;禪宗;佛教
無從追究中國園林的起源,也不在這里談及園林美學的道理,只是就園林美學的發(fā)展道路上,從佛教源頭引申出禪宗一支,在園林美學上所起到的作用做一點小小的釋義。
1 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作為異質文化的一支佛教,在中國的滲透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佛教傳入中國是有官方記錄的,官方從一開始是以積極態(tài)度引導佛教傳人中國。由于當時漢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點而形成對外來文化強有力的同化,促成了中國文化新元素禪宗的誕生。自唐代以來禪宗最盛,一直到后來,禪宗成了中國南傳佛教的代稱。
佛教在中國的迅速發(fā)展與皇家的大力支持密切相關,據說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是有背景的,從早期在民間的傳播,到皇家的大力支持,期間發(fā)展沒有什么障礙(期間皇家的滅佛事件,在此不作探究)。在中國的上層社會中發(fā)展非常迅速。代表中國文化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是首先的受益者,當然也是最好的傳播者。
2 禪宗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從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歷史來看,中國禪宗正是在印度佛學的基礎上融會了莊、玄精神的實質嬗變而成的。以莊、玄為主導的中國文化元素是禪宗脫穎而出的基礎。(禪宗獨樹一幟的代表人物是傳說中一字不識的普通行者慧能,他所代表的思想在其門人記錄的《壇經》中有詳細的表述。)從著名的拈花微笑故事中即可把握到禪宗所包含的中國文化氣息。禪家在此充分表達了他的傳佛心印、不重經教、以心傳心、頓超直了的性質。
佛祖拈花而不發(fā)一言的行為,迦葉尊者心照不宣,心領意會,以微笑呼應而不形諸文字作答。這本身一改佛教傳統的講經說法的模式,這里所突出的是一種直覺頓悟、自明心性、剎那成就永恒、此中即是凈界的境界。這與中國式的智慧儒,莊,玄哲學及人生態(tài)度靈犀相通,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魏晉玄學,一反兩漢儒學解經說教、考證字句的繁瑣作風而獨標自然無為、言不盡意。禪學之于佛教,也有相似的意義。他使人從經文教義中解脫出來,超越語言之上,以制約頓悟為根本。
所以有直指人心、頓悟成佛作為禪發(fā)的核心。莊玄的以虛無為道、倡直覺體驗的思想是禪宗思想形成的基礎。所以說“禪宗是披著袈裟的玄學”是有一定道理的。拈花微笑的道理與得意忘言、直契道本的莊玄精神殊途同歸。
禪宗的興盛雖然引起了全社會的興趣,然而真正能與禪師們往來參對、體會禪悅的,主要還是文人士大夫。因為對于身處封建秩序中心的士大夫來說,這種隨緣自在、任運而修的禪理特別符合他們的精神需求和趣味。即使他們排斥佛教的出世思想,也不妨礙他們在生活情趣上吸收禪趣的影響。這使他們身在宮闕也不妨同時心存江湖。
一方面是功名利祿的追求及隨之而來的束縛與煩惱,另一方面,又不妨礙他們隨緣任運地逍遙其心性,出入廊廟之余尚可寄情山水、灑然無拘、自在清凈,真可謂瀟灑自如。塵俗事務的羈絆完全可以消解于自己心靈的自由暢想中。以禪家的精神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則無論通達、窮困,都能保持性靈的平衡。這樣,禪宗把中國文化中的人世兼濟、逍遙超脫的精神協調成一體了。無論人世“兼濟”還是超然“獨善”,都不妨礙有自在無礙的心境。何樂而不為?
3 禪宗文化與中國園林的交互滲透
從園林藝術發(fā)展歷史中,審美特征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到禪的精神影響是如何通過文人士大夫審美情趣的變化滲透到園林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
滲透到園林藝術中的禪宗不像文藝那樣來得自然,反過來講,禪宗正是通過對文人士大夫的影響滲透到中國園林文化的各個方面中去的。禪宗對中國園林文化的影響既深且遠,與儒道并立。
同時,對中國民族文化反思時是回避不了禪宗的。對于園林美學而言,是中國文化具象化了的,相對于詩、畫等純藝術,園林藝術中的實用成分使它獨具文化特色。一方面它的物質形態(tài)增加了我們探詢期間的文化心理因素的難度,另一方面園林藝術的實用成分,也就是園林與人的日?,F實生活的密切關系,卻也使它與人的文化心理的聯系,更為生動可感,更為自然切近,成為實用文化心理自然流露的產物。
從這個意義上講,園林藝術又比那些純藝術門類更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特定的文化心理、精神信息。保留至今的古典園林,成為讓觀賞的現代人身臨其境地體味前人心靈的暢游地。抽象的東西在這里完全生活化、具象化了。對于禪宗這樣的人生藝術來說,園林是極好的體現場所。因此體現在園林中的文化也更值得我們回味。
4 園林美學的禪宗智慧
禪宗,包含著對自然山水景物的意趣。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象經常讓禪師們拿來用以暗示禪境,禪悟也的確常常在自然景象中觸發(fā)。這還只是表層,更深層的是以禪的眼光看待自然,則自然之境與禪境無異,所謂“青青翠竹,總在法身,郁郁黃花,自在般若”。自然山水,園林環(huán)境,確實能使人感受到不受外界束縛的天然性情,難怪禪悟與山水、園林有很密切的關系了。禪道與自然之間,禪境與山水、園境之間靈犀相通,如此,園林設計中在審美觀念或情趣上滲入禪的意境,也就順理成章。
皇家集權統治下的文人士大夫階層苦惱于朝闕的煩擾與羈絆,既不能離開朝堂,忘了祖宗宗法制度中光宗耀祖一說;又耽于個人心性靈魂的解脫,還要個人不脫離寂寞與清苦。如何既不受仕途牽累,又不需遁隱山林,實現進退自如、出處一致的理想人身境界呢?禪宗哲學,為士大夫解決這一困境提供了極好的捷徑。
禪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人受具體世相的束縛,不要人向“外”尋覓,而要向“內”體悟自己的生命本性;只要心中無執(zhí),在內心超越一切分別、取舍,達到一如之境,則行住坐臥皆人道。在一所簡單的宅園中,拳石、斗水,盆花,即可沉迷期間,怡然自樂。即逍遙塵俗之外,又免去山隱之苦,入世出塵兩不相礙。詩情畫意、借景成趣的寫意風格之定型,與禪宗意趣的濡染有不容忽視的關系。
禪學影響下的文人士大夫的立足心性解脫、追求曠達適宜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自然清凈、含蓄淡遠的審美情趣,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私家宅園的興盛,帶來了園林藝術特點的極大變化。在園林中,以私家園林的成就謂最高,原因也正在于此。當然,中國園林長期不被重視也與此有關,作為一種宗教信仰,總是有人崇拜,有人不屑一顧。禪宗說白了,也是一種宗教信仰。既然是信仰當然不能強迫人人都懂,人人都會了。但是,禪宗畢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影響了中國若干代人,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現在談及的是園林帶給人的美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在欣賞中國園林時會有人說,中國的園林看不懂,這種禪學理念在園林中的無時不在,無地不在,也是原因之一吧。
淺談園林美學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3.園林文化論文
5.園林藝術賞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