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心理健康教育與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
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整合了一篇關于教育的論文,歡迎閱讀,喜歡的還可以分享哦~
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心理問題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比較晚,理論認識和具體操作等各方面存在不足,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嚴重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成長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應有的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納入學??傮w的教育體系之中,制約了高校整體教育的功能發(fā)揮。所以,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高等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不完善,尤其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xiàn)為意志薄弱、情緒不穩(wěn)、心理承受能力差、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心、人際關系不夠融洽等。這與傳統(tǒng)教育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以及對人格的完善做得不夠,且往往認為心理問題只是單純的思想品德問題,以德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等不無關系。特別是從高考應試教育走過來的大學生,為了在激烈的高考競爭中取勝,幾乎從小學開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應考學習中,家庭和親友的過分呵護,使他們長期處于一種高分低能的狀態(tài)之中。進入大學后,遠離親友,生活環(huán)境突變,學習中的競爭對手比之中小學時更強,理想的困惑,擇業(yè)的迷惘以及交友的失敗等,加上社會中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的自我優(yōu)越感逐漸消失,心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某些心理疾病的發(fā)生。目前我國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對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觀點不一
目前流行的觀點共分四種,分別是:一是以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學生強健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的“活動論”;二是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識、教授心理保健技能,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全個性,促進心理健康過程的“過程論”;三是從學生心理狀況出發(f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心理各個方面進行積極教育和輔導,促進學生性格全面、和諧發(fā)展,維護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系統(tǒng)工程的“系統(tǒng)論”;四是以培養(yǎng)和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功能論”。上述觀點各具特色,從不同角度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內涵予以界定,但差異也比較大。概念界定的不明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針對性。
2、教育者的觀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為一談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為一談,把學生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均視為思想品德問題。他們經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著德育化的傾向,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作用。還有一些人將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種嶄新的途徑,而目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思想品德問題都是由心理問題引發(fā)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效的解決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因此主張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現(xiàn)了德育問題心理化的傾向。
3、課程建設滯后,不能充分體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獨特性
一些大學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課往往變成了傳授心理知識的課程。實踐性、活動性和互動性較弱,教學形式比較單調,課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重心理測試、輕科學分析,重障礙性咨詢、輕發(fā)展性咨詢,重心理問題診治及解決、輕預防及引導工作,重心理問題的調查、輕心理教育方式的調研,重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開展。一些教師簡單認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教師的工作,與他們無關,至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師勢單力薄地開展。
二、加強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1、黨要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的能力。”高校應遵循這一精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21世紀人才。
2、全面發(fā)展大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擁有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不僅應當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和分析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而且必須具有健康完整的人格、穩(wěn)定的情緒、較強的適應力、耐挫力、自制力和社交能力、堅韌的毅力和團結容人的品質等,大學生只有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激烈競爭和快速變革。反之,就將會出現(xiàn)種種心理失衡、人際沖突、經不住困難與挫折的考驗,恐怕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會喪失。因此高校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是人才培養(yǎng)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途徑
1、更新觀念,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定位于教育發(fā)展型而不是醫(yī)學型。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重點關注存在特殊問題的學生。工作重點應集中精力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增強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調整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掘潛能,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和教師的教育職能,充分利用學校教育組織形式的特點,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對學生有計劃的實施主動性教育,如課堂教學、學科滲透、行為訓練、團體輔導等,更好的實現(xiàn)教育目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應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并在他們身上扎根,實現(xiàn)以各科教學促進心理素質教育的作用。
2、整合多種教育力量協(xié)同合作,建立健全心理衛(wèi)生工作組織網絡
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工作網絡體系是優(yōu)化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據我國高校目前狀況,網絡體系宜立體構建、專兼結合、組合多元化。立體結構是指高校應建立上下暢通、橫向聯(lián)系、協(xié)同工作、立體化的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工作網絡。專兼結合、組合多元化是指高校需要有少而精的心理衛(wèi)生工作專職隊伍,兼職隊伍組成應多元化,不僅局限于心理學教師、醫(yī)生,而要擴大到學生政工干部及每一位老師。兼職干部在專職干部的統(tǒng)一組織下,根據自身特長從不同角度和渠道開展工作,通過協(xié)同努力,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工作整體優(yōu)化的目的。
3、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設立心理咨詢機構
每年新生入學后,用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對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及時掌握大學生心理發(fā)展情況,了解學生個性及心理健康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校的教學、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中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
設立心理咨詢機構,開展心理咨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學生的消極情緒得以釋放,擺脫心理壓力,排除心理障礙,改變不合理的認知和行為,提高他們的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心理咨詢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強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訓,建設合格的師資隊伍
大學生產生的許多心理問題是師源性的,是因為教師的教育觀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學與管理方式不當或師生關系不良導致的。因此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是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對大學生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必須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下轉第54頁)(上接第51頁)師資。然而我國長期以來忽視心理教育,忽視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訓,這與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學生。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或培訓,增強教師心理教育的意識,樹立正確的心理教育觀,讓教師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及教導和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將自身的優(yōu)秀素質潛移默化為學生的素質,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
總之,現(xiàn)代大學生的許多心理問題可以歸結于信念的淡化和價值取向的扭曲,要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就必須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工作也要引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傳統(tǒng)的說服、榜樣、評價等方法的同時,還要掌握人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了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等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多采用會談、討論、生活技巧訓練、角色扮演、行為矯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所以我們應當理性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與存在問題,積極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變革。只有這樣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規(guī)范和成熟。
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2.教育理論論文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