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與現代科技論文
博物館與現代科技論文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現代科技的因素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娛樂,而我們的博物館教育職能也迎來了新的挑戰(zhàn)。這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博物館與現代科技論文,僅供參考!
現代科技與隕石博物館管理的融合探究篇一
摘 要:吉林市隕石博物館是收藏著世界最大石隕石的地方,也是唯一一個以展出隕石雨為專題的博物館。在21世紀日新月異的今天,隕石博物館如何在科技與管理中有機融合,達到對世界重要資源的保護和傳播,是我們一直探究和實踐的課題。
關鍵詞:現代科技;隕石;博物館管理;融合
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管理模式的創(chuàng)新,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的博物館如何有效的管理,達到社會文化資源、經濟資源巨大的利用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博物館管理也正逐步走向科技化。為了更好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博物館管理中,本研究試圖以探索隕石博物館現代信息技術與博物館管理有機結合來實踐研究現代博物館管理模式。
吉林市舊稱吉林烏拉,滿語“沿江”之意,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吉林省第二大城市,是全國唯一的省市同名城市。在綿長歲月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曾對我國東北歷史進程發(fā)生過重大影響,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民族都曾活動在這里,共同開發(fā)了這塊祖國大家庭的一隅美麗家園。它以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著稱于世。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交匯融合的多民族文化,鑄就了其獨特、鮮明的地域文明。
吉林市隕石博物館就座落于這座美麗城市――吉林市的松花江南岸、世紀廣場西側。1990年6月《吉林隕石雨陳列展》正式更名為“吉林隕石博物館”,成為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展出隕石雨為專題的博物館。館內收藏著世界最大的石隕石――中國吉林一號隕石以及全世界十幾個國家贈送的各類隕石標本。
2012年7月,我館再一次全面升級改造,全新的吉林隕石雨展覽在集聲、光、電為一體的現代化高科技展覽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化的陳列設計理念,通過色彩力量突出展覽主題,以藍色為基調進行節(jié)奏和韻律的變化。
我館展覽序廳采用3D全新高科技展覽手段,時空隧道部分擁有全國首例液晶屏LED內屏式拱形環(huán)幕,屏幕總長16.38米,總面積達到140平方米。我館展廳運用不斷變換的深藍色燈光勾勒出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宇宙空間,使參觀者仿佛懸浮于星空之上。拱形環(huán)幕里五光十色的天體與地面玻璃幕墻相輝映,營造出立體的宇宙星空影像,使人仿佛沉浸在浩瀚無垠的神奇星海中。
穿越序廳后進入的是隕石博物館的主展示廳。主展示廳不僅有各類隕石實物、相關圖片、照片等傳統的展覽方式,更有采用高科技手段呈現的3D球型演示系統。球幕演示廳直徑13米,高9米,采用北京以諾公司特有的魚眼鏡頭數字式球幕播放,可同時容納60多人入場觀看。我館聘請國內3D球型影片制作知名企業(yè)運用最新的技術制作了吉林隕石雨展覽影片,3D球型演示系統是目前國內高端的展覽方式,通過視聽效果讓參觀者了解天外來客的相關知識、感受隕石隕落的沖擊,使參觀者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受。
懸掛在展廳上方的球形銀幕直徑3米,它所展示的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參觀者可以看到星球在轉動,其實是它周圍的3個高清晰的投影儀展示出來的星系運動,投影儀的畫面不停變換,仿佛球體在不停的轉動,使展廳內充滿了動感。
在吉林隕石隕落地的場景復原展區(qū),參觀者更加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隕石降落時精彩的瞬間定格和那時的風土人情。后面的土房是吉林一號隕石目擊者亢永春老人的家,是那一時期典型的東北民居。說也奇怪,吉林隕石雨散落在吉林市和永吉縣附近方圓5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十幾萬戶的人家,但吉林隕石就像長著一雙眼睛,它繞過了村莊、房屋、農田、馬車、人群,未傷及到一人一畜一物,可以說這是非常的幸運。吉林隕石降落的時間是1976年,當毛主席得知吉林隕石降落的消息時,他老人家默默注視的窗外說:“天上有多大事,地上就有多大事,天上一顆星,地上一根釘”。自從那時民間就流傳著76年降落的隕石像征那一年去世的三位偉人,一號像征著毛澤東,二號像征著周恩來,三號像征著朱德。接下來我將向大家展示一下吉林一號、二號、三號隕石。
吉林一號隕石擺放在展廳的中心位置。它于1976年3月8日15時2分36秒降落在吉林市永吉縣樺皮場靠山屯村邊,重達1770公斤,是世界上人類已知的最大的單塊石隕石,已經被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經測定,吉林隕石的母體原是太陽系火星與木星之間小行星帶中的一顆行星,年齡約為四十六億年。該隕石呈棕黑色,上有氣印。據科學分析,吉林隕石屬于橄欖石,即古銅輝石球粒隕石。它由近四十種礦物組成,含有十八種元素,是極為珍貴的宇宙樣品。吉林一號隕石下方是1:1復制的吉林一號隕石坑的復原景觀,坑口直徑2.1米,深6.5米。
吉林三號隕石的展示采用360度3D全息虛幻成像技術,通過玻璃金字塔框架中的光學反射,參觀者可以圍繞在展示平臺四周,觀看同一實像和同一虛像的360角度旋轉影像。
像太空艙一樣的展廳內展示的是吉林二號隕石。這是一個高14米的太空發(fā)射器造型,使參觀者仿佛進入了航天發(fā)射場,并激發(fā)了人們探索宇宙的愿望。通過自動感應門,可以近距離觸摸隕石,感受它所帶來的宇宙信息,實現執(zhí)子之手、倚天摘星的夢想。
吉林隕石雨隕落的數量之多、重量之大、分布范圍之廣、標本收集之豐均居世界首位,它為當代世界科學界帶來了大量宇宙信息的同時,也為北國江城吉林市的旅游業(yè)增添了奇彩,成為關東大地旅游觀光的一道獨特景觀。
科技與管理有機融合,最大化的發(fā)揮了吉林隕石在世界傳播的最大社會價值。這也是我館探索如何發(fā)揮吉林江城城市品牌、讓中國了解吉林,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
如何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了解中國吉林,有很多契機,可以是吉林的冰雪項目、烏拉的滿族文化,也可以是世界四大自然景觀的霧凇,還有京劇第二故鄉(xiāng)的美譽,但是,吉林隕石博物館是城市發(fā)展中最能與現代、科技、跨文化、跨時空融合的具有唯一性的重要城市標識,我們館會戮力同心,愿為城市發(fā)展、文化傳播、保護世界級資源――隕石,作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簡介:
章巍(1971-),女,吉林市人,吉林市博物館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文物管理。
淺析現代科技背景下博物館教育職能的發(fā)展篇二
摘要: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現代科技的因素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學習、生活和娛樂,而博物館教育職能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本文分析了現代科技影響下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新發(fā)展,著重闡述了現代科技對博物館教育職能影響的特點。
關鍵詞:博物館;現代科技;博物館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5-0248-02
一、現代科技與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現代科技,是以材料、能源和信息科學技術為三大支柱,在20世紀40年代以后興起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高新科學技術群?,F代科技主要具有以下三個特點:①高新技術群;②發(fā)展創(chuàng)新速度快;③科學與技術之間相互滲透、互相促進的關系明顯加強,各種新技術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出現了眾多邊緣學科或交叉技術。
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歷史悠久,是伴隨著博物館的產生而發(fā)軔的,是博物館的三大職能之一。作為博物館的另外兩個職能:收藏職能和研究職能的根本目的也是為了教育職能的實現。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把博物館作為全民教育、終生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國的博物館也建立了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但仍把重心放在收藏和研究上,教育職能的落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只有改變傳統的博物館教育模式,把更多的現代科技的因素滲入到博物館的教育職能里面,才能更好地吸引觀眾的目光與興趣,更充分更有聲有色地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二、現代科技影響下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新發(fā)展
(一)“寓教于樂”,教育類游戲軟件的開發(fā)
在博物館這類非正式教育環(huán)境內的學習,一般被稱為非正式學習,是與發(fā)生在學校內的正式教育不同的。一般的非正式學習,大多會涉及到游戲。近年來,網絡游戲己經發(fā)展如火如荼,越來越少地占據了廣大青少年的業(yè)余活動。對此,不應該覺得這是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發(fā)揮所面臨的對手,而應該把它看作是機遇。作為保護和傳播人類文化的博物館,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這些科技資源。比如,在南京博物院參觀區(qū)的休息大廳內,有幾臺游戲機。打開游戲機的界面,你會發(fā)現上面的內容與博物館的教育內容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里面的游戲,包括考古發(fā)掘現場模擬實驗、太空航行模擬、野地尋寶等等,它們涉及了考古學、物理學、生物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對提高參觀者的興趣及青少年智力的開發(f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為博物館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借鑒與啟示。
(二)“參觀自導式”,電子類器材的應用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fā)展,在參觀博物館的過程中,很多電子類的輔助器材開始越來越深受廣大參觀者的喜愛。
首先是平面電子顯示屏與立體式放映大廳的應用。平面電子顯示屏造價并不高,而且通過這種的視覺刺激留給參觀者的印象比較深,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此在國內的很多大的博物館都可以看到。除了簡單的平面放映之外,還有一種立體式放映。比如陜西兵馬俑博物館內一立體式放映廳。一走進放映大廳,強烈的視覺刺激迎面而來,在圓形的放映廳內,四周的墻壁上全是屏幕這種立體式畫面、立體式聲音留給參觀者的是攝人心魂和蕩氣回腸。雖然這種立體式放映廳的造價遠比平面式顯示屏的造價要高得多,但是它留給參觀者的感官刺激與深刻印象也是一般的平面電子顯示屏所無法比擬的。
其次是電子觸摸屏的應用?,F在國內很多大型博物館的參觀區(qū)內都放置了好幾臺電子觸摸屏。通過觸摸屏幕上的字幕,參觀者不僅可以了解到關于整個博物館的布局設計,而且還能較詳細地了解到各類展品多方面的咨訊與介紹,甚至可以了解到許多展品背后的故事。通過電子觸摸屏,參觀者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陳列展品本身或者陳列設計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解學習,更好地實現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
最后是電子耳麥的應用。受到收音機、錄音機等的啟發(fā),很多博物館為了讓參觀者在自行參觀的情況下接受到更多的關于博物館本身及內部展品的資訊,都提供了免費提供給參觀者電子耳麥的服務。由于電子耳麥造價本身就極為低廉,而且具有可跟參觀者的參觀速度盡可能同步性的特點,因此深受廣大參觀者的喜愛。另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還可以根據館內展品研究取得新進展等對其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這樣既刺激了參觀者進行下一次再參觀的興趣,又很好地實現了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意義重大。
(三)“無限向網”,網上博物館的興起
傳統的博物館教育只能局限在博物館內實現。人們只能通過實際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才能獲得相關的知識。近些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Internet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人們日常娛樂生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越來越多地占據著人們的業(yè)余生活,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發(fā)展、行為模式。
網上博物館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應運而生。網上博物館是建立在實體博物館豐富的藏品數據庫基礎之上,借Internet為媒介,向世人介紹博物館的藏品、展覽、歷史等各方面的知識??梢哉f,網上博物館不僅是一種宣傳,更是一種展示,一種新型的人文關懷,是實現博物館教育職能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
三、現代科技背景下博物館教育面臨的機遇
現代科技的發(fā)展給博物館教育的實現帶來了新的機遇。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已經具有了除了在傳統模式下表現出的特點以外其他的一些新的特點,從而使博物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及其他類型的受教育群體,讓他們接受到更為新穎且具有吸引力的教育模式。
(一)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更具開放性
傳統的博物館教育只是局限在博物館內實現。人們只能通過實際進入博物館進行參觀才能獲得相關的知識,局限性很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Internet己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人們日常娛樂、學習、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使人們的學習變得十分的便利。在這種情形的影響下,尤其伴隨著網上博物館的產生,博物館的教育也越來越具開放性了。
首先是受教育群體更加開放、更為龐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博物館的教育對象開始越來越具開放性,尤其是網上博物館可以讓博物館的受教育群體不受時間、空間、經費、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制約,從而比實體博物館擁有了更加廣泛和多元化的受眾群體。其次是教育方式更具開放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fā)展,除了親臨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外,人們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更具開放性的方式接受到博物館的教育了。博物館的教育工作人員可以將博物館內豐富的典藏、研究以及展示資源進行整合,制成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在網絡上提供相關資料的下載,或者即時在線上與博物館的受教育群體進行互動交流學習。第三是藏品本身的展示更具開放性。出于保護藏品的目的以及受展覽場地空間的限制,博物館一般只在展廳內將很少的一部分藏品對外展示,一些國寶級的文物出于安全角度的考慮甚至在一般情況下都不對外展示。而在網上博物館上開設網上展廳可以將這些藏品資源有效地開發(fā)出來。第四是研究成果與資料更具開放性。博物館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對藏品進行一系列的研究,得出的成果必須通過博物館的教育人員才能傳達給廣大的參觀者。在此方面,除了要求加強博物館教育人員與研究人員的互動交流外,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更是為研究成果的傳達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性的平臺。
(二)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更具互動性
教育效果的實現是在互動性中產生的,博物館的教育也是如此。而傳統的博物館教育是在博物館講解員的說教或者利用展品的文字說明來實現。事實上,在博物館的各類展示材料中,文字說明材料的吸引力,要遠遠低于圖像和互動性展品的吸引力。因此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學者開始認識到傳統的“說教”式教育活動的各種弊端,開始越來越關注博物館教育的互動性研究。為了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博物館工作人員除了在博物館內設立了一些互動性的項目,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其一,走出有圍墻的館舍,利用電化教育、電視媒體的介入等方式,擴大社會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群來關注博物館。從增強社會利用率的角度來強化博物館的教育職能的實現,并實現了良性的互動。
其二,通過在網上博物館開展收藏沙龍、訪客留言等形式,實現博物館工作人員與參觀者的良性互動。
(三)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更具時效性
在現代科技的影響下,電視、廣播媒體、報刊雜志、網絡等的宣傳使博物館的宣傳教育更具時效性,更加方便、快捷,更易操作。同時由于網絡在博物館方面的運用,觀眾與觀眾、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就更方便快捷,更好地促進博物館的研究日新月異,也能使博物館的教育發(fā)揮的更加淋漓盡致。
在影響博物館教育時效性的因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網絡因素了。在Internet的世界里,博物館的網絡信息更新速度非常快,世界上各個地方博物館的任何信息,都可以隨時在網上查詢到。新信息、新文物、新知識,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在網絡上傳播。人們在網上博物館上不僅可以隨時看到世界上各博物館的最新信息,同時可以不受時間限制,不論開館閉館,可隨時去博物館參觀,可以在白天,可以在晚上,可以在家里、學校、網吧,隨意點擊網上資料。這些都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得到了非常適時有效的發(fā)揮
(四)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更具趣味性
博物館的教育有別于學校教育,是一種非正式性教育。尤其是近年來,博物館的觀眾不僅要求在參觀中獲取知識,而且對博物館的休閑、娛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況且“寓教于樂”本來就是博物館在組織教育活動中必須要注意的。而這些都對博物館的教育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實體博物館內開發(fā)的與博物館的教育方向有關的游戲軟件以及一些虛擬博物館,都使得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更具趣味性。
首先,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深入淺出的敘述方式及富有交互性的瀏覽方式,使得網上博物館的教育極具趣味性,比一般的課堂教育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培養(yǎng)他們科學的思維方法。
其次,現在一些大學里新開設了教育類游戲軟件開發(fā)室,意義重大。博物館里有著豐富的歷史題材資源,將這類的教育游戲軟件的開發(fā)與利用置于博物館中,可以使博物館的教育更具趣味性,更有吸引力。
最后,數字化的博物館可以通過虛擬技術模擬真實場景,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地通過瀏覽數字化博物館內的展覽或制作活動,配合模擬的聲音和圖像實現身臨其境的感覺,趣味性極強。
參考文獻
[1]呂建昌.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若干問題的研究[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2]郝國勝,黃深.博物館社會服務功能研究[M].知識出版社,2005.
[3]徐士進,陳紅京,董少春.數字博物館概論[M].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