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旅游攻略
易縣旅游攻略
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下轄9個鎮(zhèn)、17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易縣的旅游攻略,供大家參考!
易縣旅游景點:荊軻塔
荊軻塔位于易縣易州鎮(zhèn)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塔始建于遼乾統(tǒng)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歷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xiàn)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圣塔院寺,現(xiàn)僅保留些遺跡,據縣志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于此地。[8]
易縣旅游景點:狼牙山
狼牙山是座英雄的山,也是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狼牙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 A A A 級旅游景區(qū)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
易縣旅游景點:戰(zhàn)國影視城
易縣影視城在易縣麻屋莊村112國道旁邊,易縣戰(zhàn)國影視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訓練場、古作坊、侯爺府、外城墻等為主的一期工程建設,是電影《荊軻刺秦王》的拍攝外景場地。
易縣旅游景點: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位于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道德經幢,始建于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并刻石立幢經傳后世。[10]
易縣旅游景點:紫荊關
紫荊關位于易縣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秦漢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陂關,元代以后稱紫荊關,此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是我國九大名關之一。[11]
易縣旅游景點: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清西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 級旅游景區(qū)。它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筑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 殿宇千余間,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筑藝術最杰出的代表。[12]
易縣旅游特產
易水硯
易硯是中國著名古硯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譽。易硯又名燕畿烏金硯,據《古玩指南》載:“烏金硯,燕畿之梅山,產石如烏金,通過平雕、立雕、陰雕、陽雕、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工藝,形成江南纖秀細膩、北國剛勁渾樸的藝術風格。易水硯造型豐富多樣,可分為魚、龜、龍、蠶、蟬、琴、棋等7大類,雕刻題材非常廣泛,有日月風云、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樹木花卉等。易水硯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會堂收藏了重達5噸的易硯珍品“歸硯”,以慶祝香港回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8年6月,易水硯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易縣絞胎陶瓷
據史料記載,絞胎始于唐代,宋代靖康之變后中斷。20世紀90年代初由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的張保軍研制、恢復了古老的絞胎制作工藝,并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絞胎陶瓷制作工藝新體系。絞胎以高嶺土、石英、長石等為原料,經過高溫燒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顏色的陶瓷泥料攪揉在一起,然后花紋圖案充分展開,以達到裝飾美化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制成后其內外花紋圖案一樣。《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文化報》等新聞媒體200余次報道張保軍創(chuàng)業(yè)事跡,宣傳絞胎陶瓷工藝。張保軍創(chuàng)作的絞胎陶瓷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社會影響十分廣泛。2006年6月,絞胎陶瓷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4]
鎮(zhèn)國寺石佛
位于中易水河畔,凌云冊鄉(xiāng)解(xié)村。佛寺與石佛均始于隋開皇十一年(593),因有石佛像立于殿內,所以鎮(zhèn)國寺又被當地人稱為立佛寺,清光緒七年(1881),寺院毀于風暴,后曾修復,現(xiàn)存佛殿三間為光緒二十五年(899)重修。殿內東西北墻上有壁畫,生動傳神。佛像為釋迦牟尼佛立像。材質為漢白玉石,通高4.92米。立于仰蓮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繪,雕工細膩,線條流暢,顯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F(xiàn)佛手足均殘,佛頭于1997年3月被盜割。1993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道德經幢
安放于易縣縣城龍興觀遺址內。龍興觀是中國唐代著名道觀,歷經宋、元、明各代,并最終于民國初年廢棄,現(xiàn)僅存遺址中的道德經幢。高宗時期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將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奉為經典,崇奉道教達到鼎盛。玄宗于開元二十年(732)親注《道德經》,頒之全國,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誦讀。開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田仁琬奉敕于易州(今易縣)城西開元觀立道德經幢。金大定九年(1169)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