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嶗山南線旅游攻略大全
青島嶗山南線旅游攻略大全
嶗山風景名勝區(qū)的景點與名勝古跡可分為巨峰、登瀛、流清、太清、上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 9 個風景游覽區(qū)和沙子口、王哥莊、惜福鎮(zhèn)、北宅、夏莊 5 個風景恢復區(qū),景區(qū)總面積為 446平方公里。 游覽嶗山風景名勝區(qū),分別從南線、東線、中線和海上游覽。南線風景游覽區(qū)包括登瀛、巨峰、流清、太清和上清五個風景游覽區(qū),東線可游覽仰口和棋盤石兩個風景游覽區(qū),中線可游覽北九水和華樓風景游覽區(qū),海上游覽從太清灣碼頭乘船,可從海上游覽嶗山風光。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青島嶗山南線旅游攻略大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嶗山風景區(qū)南線旅游景點攻略
流清風景游覽區(qū)地處嶗山南部,景區(qū)內(nèi)峰嶺高聳,主要景點有:流清河、流清灣、流清澗、流清水庫、鮑魚島、老公島、大福島、小福島、青蛙石、八水河口等景點。(嶗山南線)
嶗山南線風景區(qū)旅游景點:流清河
流清河發(fā)源于巨峰,因河道是山澗谷底,河水清澈見底,以流水清清而得名。河口對著的海灣是流清灣,灣內(nèi)沙灘平緩,水碧浪小,海天一色,景色宜人。沿流清河村溯河而上約 1km ,就是流清河水庫,水庫大壩為石砌雙曲拱式,壩長 200 多米,有“嶗山第一石壩”之稱。流清河水庫是嶗山啤酒廠和嶗山飲料廠的主要供水水源。流清河水庫東側(cè)的景觀有將軍槽、南天門、天柱、北天門、天門后等;水庫西側(cè)景觀有蟹子夾、鷹窩頂?shù)取A髑搴涌跉埓嬷疟ㄐ纬傻慕K磧堤。
嶗山南線風景區(qū)旅游景點:鮑魚島
流清河灣岸邊的這個小島,因盛產(chǎn)鮑魚而得名。島上草木茂盛,向海面島坡因受海水侵蝕,還形成了“小一線天”、“小八仙墩”等袖珍景觀。離鮑魚島不遠還有一小島,因當?shù)佤构运鼮檫M出流清灣的標志,而得名“老公島”。鮑魚島附近是嶗山南側(cè)古冰磧物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qū),那里的海灘上分布有大量的冰磧物,形成冰磧海灘,也可稱為巨礫海灘。
嶗山南線風景區(qū)旅游景點:八水河
八水河是由 8 條澗流匯集而成的一條河流。這條河是嶗山的一條主要河流,長約 8km ,從這里人海。這條河流雖然不長,但景色很優(yōu)美,無論是從這里逆水而上,還是從龍?zhí)镀夙樍鞫?,部會看到湍急的河水奔騰而下,因受到河床里無數(shù)巨大的冰磧礫石阻擋,生成許多妙趣橫生的水景,流水時而穿石,時而迂回,時而旋轉(zhuǎn),引人入勝。水流大的時候,如同千軍萬馬,咆哮如雷,響徹整個山谷,十分壯觀。八水河中大量古冰磧物的存在,并占據(jù)一定的空間,雨季上游來水后,水位變幅非常大,容易形成災害,應引起游人注意。
嶗山南線風景區(qū)旅游景點:青蛙石
乘車走過八水河口以后,便在山海交接的彎路上繞行。在大平嵐東南方的海邊,有一巨石,酷似一只巨大的青蛙在仰首望海。游人至此,無不駐足,驚嘆天工之巧,這就是流清景區(qū)內(nèi)著名的怪石 —— 青蛙石。它是一塊經(jīng)過海浪沖蝕而形成的巨大象形石。
該條路線上,也存在許多條古冰川遺跡,最典型的為梨庵子古冰川舌,它位于鮑魚島和太清觀之間,一條完整的小冰舌穿過公路,進入黃海。游人進入該冰舌后,可以見到雜亂的漂礫堆積在一起,冰舌的前緣為巨大的漂礫堆積在一起。該冰舌可稱為袖珍型冰舌,雖短小,但具有古冰舌的多種地貌特征,可謂路途最近,交通方便的古冰舌分布區(qū),將來可辟為科普園地之一,也應當是嶗山古冰川公園中的景點之一。
太清風景游覽區(qū)位于嶗山東南端,以著名景觀太清宮而聞名。太清宮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海,所處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太清宮背后有 7 座山峰,主峰稱“老君峰”,左側(cè)依次是桃園峰、望海峰、東華峰;右側(cè)依次是重陽峰、踏桃峰、西王峰;東面是嶗山頭;南面是碧藍的 “ 太清灣 ” 。由于被遠處巨峰和近處 7 峰環(huán)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huán)境,冬季平均氣溫是 0.9°c ,因此既無嚴冬,又無酷暑,有“小江南”之稱。
嶗山南線風景區(qū)旅游景點:太平宮
太平宮與上清宮、太清宮都是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于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后改名為 “ 太平宮 ” ,亦稱“上苑”。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門的照壁上單線鉤刻“海上宮殿”四個大字。太平官的周圍遍布冰磧物,幾個有名的洞分布在太平官附近,它們都是由古冰磧物堆積而成的。太平官附近還有一種被稱為半冰臼的冰臼,也就是說,當該冰臼形成時,被冰水沖動而旋轉(zhuǎn)的巖石一半在冰磧物上,一半在冰里,經(jīng)長期轉(zhuǎn)動沖蝕而成
嶗山南線風景區(qū)旅游景點:白云洞
白云洞初建于唐代天寶二年(公元 743 年)。據(jù)史書記載,開元末 (公元 741 年),唐朝宋州姜撫求藥嶗山,棄家為道。姜撫來嶗山后選擇白云洞這個依山傍海的山洞修煉,當時沒有較多人工建筑,僅是將原來巨石下面的一些碎石泥土進行清理而已。到了南宋,江南道教內(nèi)丹派第五祖白玉瞻來到嶗山,對此洞進行了增修。在這之前有好長一段時間并沒有常住的道士,只是在白玉瞻之后,才形成一座修道殿堂。白云洞創(chuàng)建后,因為道路艱難,物資運輸極不便利,主持此洞的道士時斷時續(xù)。到了明末清初,嶗山道士田白云主持將此洞建成道教廟殿。
白云洞主殿是由 3 塊巨石天然構(gòu)架而成的洞,洞深、寬各有十五六米,相當寬敞,可以站立數(shù)十人。洞內(nèi)原來供奉一尊銅鑄的玉皇大帝神像,鑄制十分精致古雅。白云洞的洞額題字是清末翰林尹琳基(字瑯若)所題,字體雄渾,氣勢蒼勁,表現(xiàn)出此人深厚的書法功底。洞前的院中有一雄一雌兩株銀杏樹,樹齡都在千年以上,比肩而立,相伴而生。圍攏主殿院的 3 塊巨石,左邊一塊為“青龍石”,有邊一塊為 “白虎石”,前面一塊為“朱雀石”,洞的后面還有一塊“玄武石”。 其中青龍石最為巨大,上面平滑,可以登上去遠眺四周,白虎石背依懸崖,前臨險窒,不宜攀登。這三塊不同巖性的礫石,為第四紀古冰川搬運而來冰磧礫石,這是嶗山在第四紀時期發(fā)生古冰川作用的有力證據(jù)之一。由此可見,由三塊不同巖性,也就是由不同高度和不同地區(qū)被搬運而來的巨礫堆積的洞。顯然,只有古冰川才具有如此的動力, 白云洞的存在就已經(jīng)證明了嶗山地區(qū)確實發(fā)生過古冰川活動。 從白云洞南側(cè)向下走,還有兩個洞:一個是 “ 清虛洞 ” ,一個是“普照洞”。清虛洞是一個人工開鑿的不大的石洞,是供道士靜修用的,人坐在洞里就可以俯瞅下面的山海景色。在這個洞前,有一株松樹中的珍品,名為“白骨松”,在嶗山羌奔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