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fā)散思維的方法
發(fā)散性思維的好壞,標志著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我們需要掌握發(fā)散思維的方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發(fā)散思維的方法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發(fā)散思維的方法
1、一般方法
材料發(fā)散法——以某個物品盡可能多的“材料”,以其為發(fā)散點,設想它的多種用途。
功能發(fā)散法——從某事物的功能出發(fā),構想出獲得該功能的各種可能性。
結構發(fā)散法——以某事物的結構為發(fā)散點,設想出利用該結構的各種可能性。
形態(tài)發(fā)散法——以事物的形態(tài)為發(fā)散點,設想出利用某種形態(tài)的各種可能性。
組合發(fā)散法——以某事物為發(fā)散點,盡可能多地把它與別的事物進行組合成新事物。
方法發(fā)散法——以某種方法為發(fā)散點,設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種可能性。
因果發(fā)散法——以某個事物發(fā)展的結果為發(fā)散點,推測出造成該結果的各種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測出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
2、假設推測法
假設的問題不論是任意選取的,還是有所限定的,所涉及的都應當是與事實相反的情況,是暫時不可能的或是現(xiàn)實不存在的事物對象和狀態(tài)。
由假設推測法得出的觀念可能大多是不切實際的、荒謬的、不可行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觀念在經過轉換后,可以成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
3、集體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思維不僅需要用上我們自己的全部大腦,有時候還需要用上我們身邊的無限資源,集思廣益。集體發(fā)散思維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們常常戲稱的“諸葛亮會”。
發(fā)散思維的案例
1987年,我國在廣西南寧市召開了我國“創(chuàng)造學會”第一次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集中了全國許多在科學、技術、藝術等方面眾多的杰出人才。為擴大與會者的創(chuàng)造視野,也聘請了國外某些著名的專家、學者。其中有日本的村上幸雄先生。在會議中請村上幸雄先生為與會者講學。他講了三個半天,講的很新奇,很有魅力,也深受大家的歡迎。其間,村上幸雄先生拿出一把曲別針,請大家動動腦筋,打破框框,想想曲別針都有什么用途?比一比看誰的發(fā)散性思維好。會議上一片嘩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有的說可以別胸卡、掛日歷、別文件,有的說可以掛窗簾、釘書本,大約說出了二十余種,大家問村上幸雄,“你能說出多少種”?村上幸雄輕輕地伸出三個指頭。有人問:“是三十種嗎”?他搖搖頭,“是三百種嗎?”他仍然搖頭,他說:“是三千種”,大家都異常驚訝,心里說:“這日本人果真聰明”。然而就在此時,坐在臺下的一位先生,他是中國魔球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著名的許國泰先生心里一陣緊縮,他想,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是以高智力著稱世界的民族,我們的發(fā)散性思維絕不會比日本人差。于是他給村上幸雄寫了個條子說:“幸雄先生,對于曲別針的用途我可以說出三千種、三萬種”。幸雄十分震驚,大家也都不十分相信。許先生說:“幸雄所說曲別針的用途我可以簡單地用四個字加以概括,即鉤、掛、別、聯(lián)。我認為遠遠不止這些。接著他把曲別針分解為鐵質、重量、長度、截面、彈性、韌性、硬度、銀白色等十個要素,用一條直線連起來形成信息的欄軸,然后把要動用的曲別針的各種要素用直線連成信息標的豎軸。再把兩條軸相交垂直延伸,形成一個信息反應場,將兩條軸上的信息依次“相乘”,達到信息交合……”于是曲別針的用途就無窮無盡了。例如可加硫酸可制氫氣,可加工成彈簧、做成外文字母、做成數學符號進行四則運算等等,為中國人民在大會上創(chuàng)出了奇跡,使許多外國人十分驚訝!故事告訴我們發(fā)散性思維對于一個人的智力、創(chuàng)造力多么重要。 怎樣培養(yǎng)自己的發(fā)散性思維呢?就是要勤于實踐,注意有意識地訓練自己,使自己的思維異?;钴S。每當遇到問題時都具有向多方位、多角度、多方法的思維的良好品質。
如何快速有效的發(fā)散思維
一.理性感性,缺一不可
我們思考方案面臨“腦衰竭”的時候,往往喜歡會用兩種方式來尋找突破口:第一種是借助工具或方法進行系統(tǒng)性的思維梳理和拓展,比如Storyboard、Design Thinking、SWOT分析等等。但有時經過理性的分析思考,并不容易產生“驚艷”的方案,尤其是作為一名交互設計師,合理的邏輯思維優(yōu)勢雖然明顯,但往往又是一種束縛。第二種是借助集體的智慧——頭腦風暴,在腦暴的過程中有的人想到的是些功能,有的人想到些相關技術,還有的人想到些場景甚至是一種感覺,就這樣借助大家不同的思維角度來進行思維的碰撞。
其實無論自己思考還是集體腦暴,都不要放過那些剎那間的感性感知,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面對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多數人在工作中更習慣用理性思維去分析和操作,也有能憑感性思維做出成果的人。這并沒有絕對的哪種思維更好,只不過個人的擅長不同,但無論哪種思維方式,都容易有視野的缺失。
將兩種思維結合起來進行思維發(fā)散,快速有效的想出更多的方案,在工作中我慢慢琢磨出自己的一些方法來。其實這個方法適合不同的崗位,但作為一名交互設計師,我更多從自己的專業(yè)角度來給大家分享。
二.理性向左,感性向右
其實很容易操作,這個方法和思維導圖類似,目的是讓理性感性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進行相互碰撞。概括來講,就是先設定自己的Starting Point或目標點,它可以是一個產品也可以是一個功能點(建議別過于具體),然后圍繞這個Point,開始“一分為二”的往外拓展,一半是理性思維的拓展,一半是感性思維的拓展。然后對兩部分進行歸類對比,將相同的、不同的、相矛盾的、或可互補的部分,進行梳理和進一步的思考,以尋找更多的方向。
具體怎么做呢?
第一步:拿一張紙(或者在電腦建個畫布),在中間寫下你的要做的事物。在紙的左側寫上你能想到的和這個事物相關的要素,所有實際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也可能是限制的要素,然后每個要素進行最大可能發(fā)散。
假如你是要對一個功能進行的交互設計,這些要素可以是使用場景、使用流程、典型用戶、功能引導等等,然后對每個要素進行細化。如何細化呢?以使用流程舉例,你可以從不同場景分類出發(fā),列出不同場景的不同流程,如果只是單一場景,也可以將流程進行最小顆粒的步驟拆分。具體的細化方式與功能的具體情況和你的思維方式而定,并沒有固定的模版。
如果你要做的是個產品,這些要素就是產品功能、目標用戶、市場背景、相關競品、技術支持、限制條件等等,然后也是對每個要素去細化,具體如何操作就不展開了。
第二步:在紙的另一側,則寫上你對這個產品/功能所期望的、或者想象的偏感性的內容。具體是些怎樣的內容呢?它可以是你或用戶對這個產品所期待的印象感知,可以是你希望用戶使用你的產品/功能后的反饋感受,它還可以是用戶想要的一種場景功能設想,等等不涉及具體...這里都是些描述性的文字,它可能是一個詞,可能是一句話,甚至可以是一張圖像,形式不受限制,想法也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只要是和你要做的事情有聯(lián)系即可。
同理,你寫下的每個要素都可以繼續(xù)細化延展,這些延展可以是更詳細的補充說明,也可以是一些可能的實現(xiàn)方向。舉個例子,假如你在設計一個運動手表,在感性側可能會有以下描述:
三.雙重思維,創(chuàng)造無限
1. 激發(fā)更多的想法
雖然上文說寫完一側再寫另一側,但其實人的思維是跳躍的,在寫一側內容的過程中,往往會激發(fā)你對另一側想法的補充,你的理性腦和感性腦會不停的相互碰 撞,就像兩個人討論一樣相互激發(fā)對方的想法。這樣的方式更利于聯(lián)想,并且不自覺的就想去完善更多,你就能自己和自己做brainstorm,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你的想法。
2. 利用元素進行碰撞
在圖上寫了那么多的內容,你就可以利用它們不斷的去進行相互碰撞了。只要你不控制自己的腦洞,就能迸發(fā)無窮盡的方案。
a. 組合不同內容以形成方向。還以前面的運動手表為例,選擇對其中的“音樂”功能設計,假如你的流程是按觸發(fā)方式不同去細分,分為主動觸發(fā)和被動觸發(fā),就可以選擇右側的“輕松”一詞形成不同方向:①用戶能輕松的主動觸發(fā)音樂;②用戶能輕松的被動觸發(fā)音樂。針對這兩個方向就可以出迸發(fā)出不同的交互方案。例如針對方向一,可以是一鍵觸發(fā)、語音觸發(fā)等等方式;針對方向二,可以是用戶一跑步就會播放音樂,或者檢測到用戶情緒不好時就自動播放,等等。
b. 對元素進行篩選和重組。例如,前面說的操作流程部分,假設步驟被最小拆解成ABCD步,那么關于流程的設計就可以是A+C+D(B非必要所以省去了),還可以是AB+C+D(將A和B合并在一個頁面或操作里)等等……。有了不同的流程方案,不同的頁面交互方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3. 發(fā)現(xiàn)重點和機會點
除了能引導找到更多的方向和方案,這張圖還能幫助你找到事情的重點和機會點,讓你能更集中力去攻破。
a.當你發(fā)現(xiàn)兩側有相似的要素,很有可能是個重點。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根據理性分析和感性認知都能得出的要素,一般來說會是這個事物較基礎或核心的要素,這個部分如果不能很好的滿足,就難以獲得用戶的滿意。例如說,假如你從理性側和感性側都推導出這個運動手表需要音樂功能,那你就可以針對這塊的方案去多做深入的探索。
b.當你發(fā)現(xiàn)兩側有極端相反的要素,很有可能是個機會點。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越矛盾的東西,如果你解決了,就會產生越大的市場波瀾和價值。就像張小龍?zhí)岢龅摹坝猛昙醋摺钡母拍?,其實是一個很感性的東西,我相信他們的產品經理提出過許多與之違背的功能想法,而將這些功能都做得符合這個感性的概念,我認為是微信成功的一個因素。
4. 有條理的沉淀想法,發(fā)現(xiàn)關系的可能
a. 平時我們使用的許多產品設計方法都是線性的,或者是線性+循環(huán)的,但是人的思維并不如此,它雖然有線性和循環(huán)的部分,但更多是發(fā)散的和跳躍的方式。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會發(fā)現(xiàn),經常會有許多碎片的想法,這些想法有時會因為別的因素被舍棄,有時會因為一些打斷而被遺忘,從而讓我們錯失了一個可能的方向。即使是有所記錄,列表式的記錄方式也很難讓我們發(fā)現(xiàn)各想法間存在的可能關系。而運用思維導圖的方法,將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進行記錄和梳理,能夠利于發(fā)現(xiàn)一些看似無關的要素里,存在關系的可能性。
b. 如果你覺得這張圖的信息量已經大到你hold不住了,可以新建一份,把之前那張圖里較重要、或較靠譜、或較有意思的點(注意這里用了“或”字,意思是只要滿足其中一點就證明有價值),挑選出來精簡成一張新的圖,再進一步去分析和延展。當然,也可以只單獨提取一個點出來,再深入的做理性和感性的碰撞。但注意之前那張圖不要丟棄,因為它是你原始想法的最大集合體,時不時回看,還能發(fā)現(xiàn)意外之處。
結語:理性思維+感性思維,給自己加個新Buff!
對于方案的設計,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因為事成與否不一定自己能控制,但想不到就是自己的問題了。別看這個方法操作簡單,對于工作初期探討大量方案的階段,確是快速有效的。你還可以建立自己的“模版”,以后每次接到新的需求,都可以根據這個模版去發(fā)散,這樣思考就不容易有遺漏,還能提升效率。
看過“發(fā)散思維的方法”的人還看了: